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种子为受体,采用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菟丝子属(Cuscuta L.)植物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鲜茎的水浸提液及其有机萃取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鲜茎的水浸提液对萝卜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且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对薇甘菊根长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抑制效应指数亦达到-0.32.日本菟丝子鲜茎水浸提液的有机萃取物在折算为干茎质量浓度为10 mg·mL-1(即折算为每毫升溶液曾经用10 mg干茎浸泡)时就对萝卜和薇甘菊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对两种受体的抑制趋势较一致.可见供体植物日本菟丝子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这为利用它来控制薇甘菊的入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五爪金龙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五爪金龙是薇甘菊入侵群落中伴生的主要藤本植物之一。运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以薇甘菊种子为受体,测试了五爪金龙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结果如下:五爪金龙叶片0.1、0.2和0.3g·mL-1(以鲜叶质量计)的三种浓度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及根长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72、-1.2和-2.49,综合抑制率分别为35.29%、50.39%和67.27%。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抑制率从30.77%增至61.54%,而根长生长的抑制率则从60.65%增至82.92%,其受到的化感效应RI值是同浓度下种子萌发率的3~3.6倍,表明浸提液对薇甘菊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浸提液处理使薇甘菊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降低,说明薇甘菊的光合作用也受到抑制。上述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具有较强的抵御薇甘菊入侵危害的化学性防御潜力,这对其在薇甘菊入侵群落中的伴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菟丝子属(Cuscuta spp.)植物控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引起一定关注和争议。以云南省薇甘菊入侵生境中的中国菟丝子(C.chinensis Lam)、云南菟丝子(C.reflexa Roxb)和日本菟丝子(C.japonica Choisy)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3种菟丝子属植物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指标,认为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以中国菟丝子最好,其次是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结果表明:中国菟丝子、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寄生90 d后,薇甘菊的死亡率分别为97.9%、65.3%和44.1%;而生物量与对照比较的相对防效分别为93.6%、81.2%和77.5%。3种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入侵的群落中,中国菟丝子的相对密度(RD)最大,为0.484 3;云南菟丝子的相对频度(RF)最大,为0.396 1;日本菟丝子的相对优势度(RDE)最大,为0.886 4。这3种菟丝子属植物的重要值(IV)分别为0.763 8、1.205 1和1.317 1。因此,应用菟丝子属植物控制薇甘菊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此外,云南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最多,其中有23种寄主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日本菟丝子主要危害12种高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国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仅有的6种被寄生植物均为杂草或其他入侵植物,而且受害程度最严重,因此其生态安全性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对应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供体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水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水提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抑制综合效应(SE)为72.47%。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乙醇提取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三叶鬼针草和芒萁的乙醇提取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SE值分别达到50.50%和17.11%。可见三叶鬼针草和芒萁有望开发用来对薇甘菊进行长期生物防治。供体植物提取液对薇甘菊插条成活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高于对其生物量的影响,表明供体植物的化感物质可能是通过抑制薇甘菊根系活力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的。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为原产中南美洲的入侵藤本植物,现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照成严重的生态问题。野外观察发现薇甘菊已在珠三角沿海植被中滋生。为揭示薇甘菊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生植被的潜在危害性,分别对薇甘菊种子、根系和茎干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响应进行了测定。在珠三角地区采集了薇甘菊3个批次的种子,并选取珠江三角洲6种常见植物(菊科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鬼针草Bidens pilosa、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和旋花科小花假番薯Ipomoea triloba)作为对照,测定了它们在不同NaCl盐度(质量分数)胁迫下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为揭示薇甘菊种子是否可由海水传播,将薇甘菊和对照植物假臭草、藿香蓟和鬼针草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浸泡不同时间后解除胁迫再观测其种子萌发率;为确定薇甘菊能否在滨海盐土中无性繁殖,分别对薇甘菊的根系和茎干在盐水浸泡下的植株生长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薇甘菊3个种群在≤0.6%盐度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个别种群的这一阈值可高达1.5%,明显高于其他对照植物;同一盐度胁迫条件下,薇甘菊幼苗根系和苗高生长受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植物。2)即使经高达3.0%盐度胁迫浸泡长达12 d后,薇甘菊、藿香蓟和假臭草种子的萌发率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鬼针草种子的萌发率有明显下降;四种植物受浸泡后萌芽的幼苗生长均正常。3)薇甘菊根系受0.5%盐度胁迫时没有植株死亡,但苗高增长仅为对照组的53.3%;根系在1.0%盐度胁迫下有95%的植株能存活至少25 d,但苗高增长仅为对照的18.9%;根系在≥1.5%盐度胁迫下薇甘菊无法存活。4)被清水浸泡的薇甘菊茎茎叶均能存活且在全部被浸泡的节上萌芽。当薇甘菊茎干受≥1.0%盐水浸泡时,受浸泡的叶片全部死亡,在1.0%、2.0%和3.0%盐度胁迫下受试茎第21天的死亡率分别为42.9%、40.9%和86.4%。以上结果表明薇甘菊对盐生生境具一定的适应能力,可能通过种子萌发或无性繁殖扩张的方式对滨海盐生植被构成威胁,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定点取样与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德宏州陇川县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地区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种子库萌发后的植物鉴定结果,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这5种生境共统计到40种植物,隶属18科.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子萌发特性与空间分布及其幼苗库存在明显差异,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的薇甘菊种子密度分别为75、109、165、124和53粒·m-2,且各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萌发试验表明,薇甘菊土壤种子库萌发时间持续8周,其中第3~5周的萌发速度最快;土壤垂直方向上,0~2、>2~5、>5~10 cm深度土层薇甘菊种子分别占0~10 cm土层种子总数的81%、17%和2%.野外薇甘菊土壤幼苗库萌发时间持续6个月(5-10月),其中6-8月萌发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7.
采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进行浸杀,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福寿螺头足部、外套膜及肝脏组织的损伤状况,探讨薇甘菊化感物质对福寿螺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经过薇甘菊质量浓度为100mg·L^-1提取液浸杀2d后,福寿螺主要器官出现了明显的组织损伤。头足部肌肉组织出现明显的杂乱丝条状并有断裂,部分有侵蚀剥落,表现为较大的组织缺损;外套膜有大量的细胞被浸润,呈疏松不整齐的结构;肝脏表面粗糙,凹凸相间的皱褶形成起伏不平的组织,其间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并有侵蚀孔状损伤。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可为探讨薇甘菊浸提液对福寿螺的毒杀机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有害藤本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中南美洲,现已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植被和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薇甘菊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是对其进行科学治理的基本前提之一。华南地区以酸性土壤为主,而铝毒害是酸性土壤环境中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为揭示薇甘菊对土壤pH条件及铝毒的适应性,本研究对比了薇甘菊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的萌发和生长情况;比较分析了薇甘菊3个不同种群和其他5种植物种子在不同浓度铝离子胁迫(0、0.5、1和2 mmol?L~(-1))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测定了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及其他19种本地不同生活型植物茎干中3种微量元素(铝、锰和铁)的含量。结果表明,(1)薇甘菊种子在pH值为3.6~7.9的土壤环境中都能正常萌发,种子萌发率随土壤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薇甘菊幼苗在pH值为4.3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幼苗苗高、叶数、根数和根长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梯度。(2)当Al~(3+)浓度不高于2 mmol?L~(-1)时,薇甘菊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组间差异,与对照植物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异;但薇甘菊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明显,尤其是在幼苗存活率上。(3)薇甘菊茎干中铝(655.3 mg?kg~(-1))和铁(309.9 mg?kg~(-1))的含量均为20种受试植物中的最高值,分别是其余19种对照植物平均值的11.5倍和3.3倍;锰含量(469.4 mg?kg~(-1))仅次于鸭脚木,是其余19种植物平均值的2.7倍。以上结果表明薇甘菊对土壤酸碱度有较广的生态幅,对土壤铝离子毒害具有一定的耐受和富集能力,且铝离子毒害未影响薇甘菊对其他离子的吸收,因此对酸性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薇甘菊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有利于其成功入侵华南地区,而该区域土壤酸化的加剧可能进一步加重薇甘菊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9.
薄荷化感物质的作用及其初步分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青菜(Brassica chinensis)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3种作物为受体,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化感物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薄荷根分泌物显著促进小麦幼苗和幼根的生长,显著抑制青菜幼苗和幼根生长,显著促进萝卜幼苗而抑制其幼根生长.薄荷地上部分水浸液显著抑制青菜、萝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幼根的生长;萝卜比青菜更敏感,幼根比幼苗更敏感;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消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水浸液经氯仿、石油醚萃取后,剩余水相浓度变小、水势升高,但其抑制作用反而更加强烈.这说明,这种极其强烈的抑制作用不是低水势而是化感物质造成的;而且,剩余水相的抑制作用被同样具有抑制作用的石油醚相和氯仿相组分所削弱。即化感组分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剩余水相经大孔树脂进一步分离得到的3个组分都极显著地促进青菜幼苗的生长.这表明,水相强烈的抑制作用是由起极显著促进作用的3个组分的混合物产生的,且排除了水势降低的影响.但组分2显著抑制青菜、萝卜种子的萌发和幼根的生长.图2表4参26  相似文献   

10.
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多年生植物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黑麦草(Lolium perenne)、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杂三叶(Alsike clover.)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温室条件下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设计,研究了5种植物在不同密度下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为薇甘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受试植物及其不同种植密度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具有极显著影响(P〈0.001),但两者互作除对薇甘菊幼苗的株高显著影响外,对其幼苗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均无显著影响。(2)同等密度条件下,供试5种植物中的黑麦草和黄花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的抑制作用最强,高羊茅次之,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弱。(3)5种植物与薇甘菊混种组合中薇甘菊的相对产量(RY)均显著小于1,说明供试5种植物对薇甘菊的种间竞争作用强于其种内竞争;不同密度的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与薇甘菊混种,3种竞争植物的竞争平衡指数(CB)均显著大于0;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仅在其与薇甘菊的混种密度分别大于200和300株/m2时,其竞争平衡指数(CB)大于0,而低密度时均小于0;说明供试5种植物中,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的竞争能力强于薇甘菊幼苗,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在低密度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较薇甘菊幼苗弱。可见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有望被作为替代竞争植物用来对薇甘菊进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11.
模拟酸雨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入侵性杂草,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及云南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华南地区同时也是强酸雨分布区域。采用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薇甘菊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测定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不同pH值下薇甘菊幼苗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薇甘菊种子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pH≥3.5时均能正常萌发,pH≤3.0时不能萌发。不同pH值模拟酸雨对薇甘菊幼苗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上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pH3.5时,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达最大值;pH4.0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达最大值。结果表明薇甘菊对华南地区酸雨胁迫表现出适应。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将探讨氮沉降对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广州东北郊薇甘菊生长的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地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以NH4NO3作为氮源,设置3个氮沉降水平,分别为N0(N:0 g·m-2·a-1)、N5(N:5 g·m-2·a-1)以及N10(N:10 g·m-2·a-1)。在模拟氮沉降的26个月后,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不同氮沉降处理下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氮沉降处理之间薇甘菊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试验时间内,不同氮沉降处理之间的薇甘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这些光合生理指标的大小均表现为N10?N5?N0,氮沉降一定程度提高了薇甘菊的光合作用,可能加速薇甘菊的生物入侵。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薇甘菊净光合速率(Pn)的主导因子,其次为叶片温度(Tl)和大气温度(Ta),它们均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空气相对湿度(RH)呈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氮处理对薇甘菊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的影响不明显(p?0.05)。P′max、a、LSP和LCP分别介于21.21~22.07、0.058~0.059、1546.0~1653.3和8.0~9.3μmol·m-2·s-1之间,在氮沉降下薇甘菊表现出高光合潜力及强阳性植物的特征。该文可为研究氮沉降下薇甘菊入侵林地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会对某些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蔓延是近年来威胁我国林业安全的一大难题。氮沉降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产生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NH4NO3(分析纯)为氮源,对生长着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试验地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试验设置3个氮沉降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N0(N:0 g·m-2·a-1),试验组N5(N:5 g·m-2·a-1)和N10(N:10 g·m-2·a-1),根据当地降水情况计算并定量人工喷施。于2013年6、8和11月分别测定试验地内薇甘菊的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结果显示,(1)各月份间,除非光化学猝灭(qN)6月份数值低于11月份外,各指标基本表现为8月份最高,6月份次之,11月份值最低的规律。在低温,相对干旱的11月,薇甘菊生长末期,氮素的增加对薇甘菊光合效率提高的帮助尤为明显。(2)各试验组间,N0组各指标值均低于N5组与N10组,氮沉降量的增加能够促进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会对薇甘菊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试验组N5组与N10组之间无一致规律性,推测过高的氮素可能会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此推论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明。(4)在试验地自然条件下,大气氮沉降量的升高会促进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该文可为大气氮沉降增加的生态影响的研究和薇甘菊入侵生态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effective antialgal allelochemicals from marine macroalgae that inhibit the growth of red tide microalgae. Practically, new algicidal agents were developed to control red tide. Th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of 5 marine macroalgae Porphyra tenera, Laminaria japonica, Ulva pertusa, Enteromorpha clathrata, and Undaria pinnatifida on Skeletonema costatum were evaluated by adding crude seawater extracts of macroalgal dry tissue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S. costatum. The half-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at 120 h (EC50, 120 h) of the seawater extracts were 0.6, 0.9, 1.0, 1.0, and 4.7 g/L for the five macroalgae above, respectively. E. clathrata, L. japonica and U. pertusa showed strong allelopathic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 costatum. There have been no previous reports with regard to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the former two macroalgae so far. The possible allelochemicals of 21 compounds of the E. clathrata were detect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crylic acid (C3H4O2), and linolenic acid (C18H30O2) were the most likely allelochemicals in E. clathrata.  相似文献   

15.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 H.B.Kunth)为世界上最具有入侵性和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对其控制与管理已成为长期以来世界性难题。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异质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繁殖特性对安全有效预警、监测和防治该入侵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薇甘菊盛花期,根据薇甘菊入侵生境的光照条件、群落结构和生长方式差异,在薇甘菊常见的4种入侵生境(林地、荒地、农田和和河边)选取10个样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开花结实和繁殖分配,并运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比例(LMF)和茎干物质比例(SMF)的3种叶片功能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对薇甘菊的开花结实和繁殖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抛荒农田(样地Ⅷ)和河流边缘(样地Ⅸ和Ⅹ)薇甘菊的总花数、种子量、生殖枝茎生物量分配和花生物量分配均显著大于其他生境,显示在有利于其生长的条件下,薇甘菊种群倾向于有性繁殖;而在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的低光照林地(样地Ⅰ)和种间竞争强的农田红薯地(样地Ⅵ)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总花数和种子量明显小于其他生境,但营养枝叶生物量分配显著大于其他样地,而茎生物量分配值则处于中间值,表明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生境条件下,薇甘菊通过提高营养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来适应,其种群则更倾向于克隆繁殖。通过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在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的低光照林地(样地Ⅰ)和种间竞争强的农田红薯地(样地Ⅵ)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叶面积和茎干物质比例(SMF)显著小于其他样地,且彼此差异不显著;但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比例(LMF)则显著大于其他样地,显示薇甘?  相似文献   

16.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长与化学防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史理论”认为,植物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植物的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一般优于本地植物,那么其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及其权衡关系怎样,目前尚不清楚。以广东省3种菊科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以近缘或伴生的本地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es)、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和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为对照,研究入侵植物的生长特性(相对生长率和比叶面积)与化学防御物质(缩合单宁和总酚)含量,并基于这2种光合碳分配的主要形式,探讨入侵植物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种入侵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均高于本地对照种;薇甘菊的比叶面积大于对照种,而其他2种无明显优势。薇甘菊和三裂叶蟛蜞菊的缩合单宁显著高于对照种,飞机草的总酚含量高于对照种。我们的结果显示,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均优于本地植物,但它们的碳同化能力相近;因此,入侵植物特殊的内在资源分配与利用机制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邓雄 《生态环境》2010,19(5):1170-1175
研究了华南地区外来入侵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unth不同光环境下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及其适应性响应。通过模拟开阔地段、林缘、大林窗、小林窗、林下等不同生境的的光照环境,并设计一个干扰实验,分析了薇甘菊的生长、碳同化以及生物量分配如何对光环境作出适应性响应。研究了当干扰发生时,薇甘菊如何对光环境的变化做出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响应。通过对其各项生物量分配及气体交换等指标的观测,在小林窗光照环境下薇甘菊生长缓慢生物量积累较少,但是如果一旦受到干扰,光照环境得到改善,薇甘菊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适应性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响应,迅速体现出较强的入侵性。这也可能是入侵植物薇甘菊"坐待对策(sit and wait strategy)"的生动体现:如果外界环境不利,暂且先保持繁殖体(种子或者根茎),一旦条件成熟(发生干扰条件得到改善或者遗传变异或者生态生理的积累),就会迅速爆发。所以我们一方面,不用担心郁闭的森林会被薇甘菊入侵,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干扰会引起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得原来潜伏于林下的薇甘菊繁殖体重新变得富有入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