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博弈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指出应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改变博弈方的收益,使博弈达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提高环境保护效率;并探讨了博弈论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鹏  张俊飚  单海军 《生态环境》2012,(6):1178-1183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凸显。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的作用,并基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效率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1)根据不同的资源化管理方式的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别补贴政策;(2)实行区域差别补贴标准;(3)延长补贴期限,实行分年度对农户进行不同数量的补贴;(4)培养农户管理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的考虑,我国一直采用非均衡性的农田保护政策来保障农田的有序供给,然而配套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农田保护政策失灵,社会整体福利下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实现农田的非均衡性保护到均衡性的经济补偿,构建和完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从农田生态补偿概念界定、补偿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关系分析、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方式、跨区域补偿以及补偿实施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并指出当前研究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跨区域生态补偿3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可为政府设计出更加完整和富有针对性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森林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运用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森林旅游开发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阐述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在森林旅游开发环保中的应用,分析指出应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改变博弈方的收益,使博弈达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提高森林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效率,以及处理森林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决策.  相似文献   

5.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在1990年5月15日我国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长何康宣告绿色食品开始在中国起步,同时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同年11月22日农业部召开的绿色食品证书颁发会议上,推出了首批“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广东省绿色食品生产现状1992年广东省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实施绿色食品工程,推动了…  相似文献   

6.
特讯     
东非国家地区危险废物管理政策和战略培训工作研讨会 1991年6月,毛里求斯政府主办了东非国家地区危险废物管理、政策和战略培训工作研讨会,该研讨会系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产业与环境办事处(UNEP/IEO)、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固体废物和公共清洁协会(ISWA)共同组织的。 6名在政府、工业界和国际组织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做了技术报告并引导了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彤  王留锁  姜曼 《生态环境》2010,26(6):1439-1444
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研究在对现有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度探索建立了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体系。该体系对基于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建设总成本和基于下游用水城市意愿支付价格的补偿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选择一个既能使水消费者承受得起,又能使生态保护者体会到有所回报的补偿金数额作为上下游协商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此体系较为全面地对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使得补偿标准更为公平、合理,进一步完善了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并以大伙房水库流域为例,对其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得出基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补偿标准为64661.3万元,基于研究区生态保护建设总成本的补偿标准为9221.4万元,基于下游用水城市意愿支付价格的补偿标准分别为8637.6万元、12956.4万元,最终认为10000万元是令补偿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个价格,可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偏重于高利润农业项目,导致“三高”农业重点旁移的现象,阐述政府抓农业重点的必要住,指出其重点在于:(1)抓调查研究,抓政策;(2)抓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3)抓既带战略性而农民又力所不及和缺乏积极性的项目;(4)抓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而高利润的农业项目可由市场来调节.并从发展“三高’农业的需要以及当前出现的农民单施化肥的短期行为、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地力下降、丢荒弃耕的情况等方面阐述政府重点抓培肥地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是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障以绿肥应用为基础的农业环境目标实现的前提。利用湖南、江西、广西、安徽、河南5省(区)1 217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对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影响逻辑和影响程度。研究显示,生态补偿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的产生。与未接受过政府生态补偿的农户相比,接受过生态补偿的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可能性增加21.8%。生态补偿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惯性激励:一是生态补偿→收入效应→行为惯性,二是生态补偿→环境知识→行为惯性。此外,年轻、受教育程度高、规模经营和耕地自然条件良好的主体更可能产生绿肥种植行为惯性。据此,提出以评估、重塑生态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为核心,通过设计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并综合考虑农户禀赋异质性的影响,构建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机制,可以改善农户绿肥种植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主席:MartinaMotlova(捷克共和国环境部副部长-处长).序言:JanineFerretti(北美洲环境合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加拿大).小组会议成员:DagmarSucharovova(捷克共和国环境部环境战略司副司长),SirithanPairoj-Boriboon(泰国污染治理处处长)和尹改(中国环保总局科学、技术与标准司司长).…………………………………………成员们讨论了政府促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和战略,列举了具体的政府举措.他们的结论是:要使政府政策和战略成为“主流”,政府必须i)改进其常规努力,同时继续提高意识和对产业的要求;ii)寻求新的方法把污染预防/清洁生产举…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经济手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受到学科范畴的限制,学术界和管理界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经济性质和法律性质还存在许多争论,关于生态损害的科学含义及与之对应的补偿与赔偿的法理基础尚有待完善.本文旨在梳理生态补偿的相关术语,探讨生态损害及损害补偿与赔偿的科学含义、法理差异及法律制度,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以及法学三层面对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探究生态补偿实践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至少包含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文章对生态损害的科学和法律含义进行了辨析,提出:1)生态损害补偿中的生态损害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由的自然资源的损害,即初级生态损害;2)从法学角度来看,生态损害可分为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非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以及历史累积污染导致的生态损害;3)补偿与赔偿在法理上存在发生的基础、性质、承担责任的时间、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差别;4)在以上基础上,论文探讨不同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的责任方应当承担补偿/赔偿责任.第三,论文从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补偿/赔偿范围、方式以及补偿/赔偿金额的计算等方面对建立和实施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的法律基础和制度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尹科  王如松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2012,(3):584-589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温平衡法研究3种性质不同的磷肥(磷酸二铵,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对棕壤铜吸附量的影响,并应用Freundlich方程Cs=KfCen分析土壤铜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磷肥处理(对照)相比,当n(磷):n(铜)=1:1时,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增加棕壤对铜的吸附量,分别增加107%和158%;不同用量的磷酸二铵均会降低棕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增加非水溶性磷肥(钙镁磷肥和磷矿粉)的施用量,能增加棕壤对铜的吸附量,提高棕壤的吸附能力;高量磷矿粉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由此可知,为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铜污染棕壤上不宜施用磷酸二铵,但可选用磷矿粉作为肥源。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星  孙威 《生态环境》2010,26(6):1507-1512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UHI)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缓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热岛效应加剧,提高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在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绿地对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因此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遥感和 GIS 的方法,通过热环境反演和空间统计分析,以广州市主城区30块主要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城市绿地形态、城市绿地缓冲区和热环境三维分析3个方面研究了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绿地形态(面积,周长,形状指数)与公园的温度具有较强的对数相关性,并且随着三者的增大,绿地内部均温和最低温度均降低,并且呈现“饱和”趋势;通过对城市公园斑块建立3个缓冲区(120、240、360 m),并进行缓冲区内的均温统计发现,30个城市公园的温度变化呈现出3种情形,即自内向外变高、变低和不变;最后,为了更好的解释上述3种情形,引入三维热环境分析,对3种情形分别选取代表性公园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相关数据对产生的这种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对城市公园与热环境关系传统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三维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示二者的关系,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呼伦湖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冰封过程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及其在呼伦湖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封条件下,呼伦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均大于其在对应冰体中的含量,其含量均值分别是其对应冰体中的3.144倍、2.200倍和3.042倍,即低温冷冻过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浓缩效应;水体中各营养盐和有机物的空间变异性明显小于其在冰体中的;从固-液相平衡理论、结晶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三个方面对冷冻浓缩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可以将冷冻浓缩效应运用到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这样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处理,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土壤生态系统中黑碳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学玉  易卿  禹红红 《生态环境》2012,21(1):153-158
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C02浓度自1750年以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农业生产活动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高度集约化的粮食、食物生产等农业活动都有可能增加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何遏制和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是当前的热点问题,黑碳这一物质形式有可能为这一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新途径。生物质黑碳是生物质材料在低氧或无氧状态下经热裂解而形成的一种富含碳元素的有机连续体,其中碳(C)元素的含量高达70%-80%,并且大多以稳定的芳香环形式而存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所形成黑碳的80%以上最终都要归于土壤,且由于其较强的抗分解能力而长期滞留于土壤环境中。利用黑碳的这些特性及其碳封存能力,实施积极而有效的土壤管理措施,有可能增加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机遇。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描述了土壤中黑碳的来源及其增加土壤碳储存、减缓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潜力;阐释了量化土壤中黑碳的重要性以及精确测定土壤黑碳含量的关键所在;揭示了黑碳在土壤环境中的稳定性,探讨了外源黑碳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了黑碳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揭示这些问题有助于客观评价黑碳能否作为一个有效的土壤有机碳库,也益于明确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以及中国农业减排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农用地膜使用政策、执行标准与回收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农用地膜的用量和覆膜年限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监管有难度,执行不到位,回收、替代技术不成熟等困难和问题,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欧美与日本发达国家农用地膜推广使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农用地膜管理和回收经验,为今后制定出台适应中国国情的农用地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建议:(1)推进全程监管,出台相关法律规章,明确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建立全程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脱标地膜进入市场、铺进农田;(2)推进源头减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使用控制,对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地膜覆盖或不再使用地膜,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3)推进回收利用,推动完善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绿色补贴政策;(4)推进技术创新,依托科技平台,加大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丽  何春光  盛连喜  李辉 《生态环境》2010,19(10):2435-2440
以松前水稻(Oryza sativa cv.Matsumae)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质量分数菲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营养生长期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菲质量分数低于20 mg·kg-1时促进茎直径的生长,随菲质量分数的增大对水稻苗期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质量分数和高质量分数的菲污染土壤对茎高和株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中等质量分数影响不明显。(2)随菲质量分数的增大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大,而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植物体内存在着脯氨酸积累和蛋白质减少的反馈控制系统。(3)菲胁迫引起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植物体累积过量的丙二醛,且SOD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菲胁迫下,水稻营养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无明显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带状绿地空气负离子水平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西四环旁侧城市带状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尺度测定的方法,分析城市带状绿地空气负离子水平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城市带状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均较明显;清晨时段负离子浓度较高,中午时段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7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12月最低;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4、7月)、显著正相关(12月),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含菌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