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类污染的地下水取样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某石化厂地下水受石油污染物污染多年的场地为研究对象,以低流速气囊式采样泵(LFBP)所采集的地下水样为基准,通过取样试验对比研究了潜水泵、惯性泵和小提桶3种常规取样器对VOCs、SVOCs、BTEX、PAHs、TPH五类石油类污染物的取样结果,并进行了取样器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针对VOCs、BTEX和TPH采集地下水样时,在无低流速取样器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惯性泵;针对SVOCs和PAHs采集地下水样时,只可采用LFBP取样方法;3种常规取样器因结构和原理不同造成水样来源不同(小提桶水样直接来自表层水,潜水泵水样混合了大量表层水,惯性泵水样主体为新鲜地层释水)以及污染物特性差异(溶解性、挥发性和被吸附性的差异)造成五类石油类污染物浓度不同,因此进行石油类污染的地下水采样时,应优先选择低流速取样方法,其次为惯性泵。  相似文献   

2.
1984年9月21日采自靖江县新丰乡新西村的黄雨样品,经醋酸酐分解法处理后,显示主要由乔木植物榔榆花粉组成,占79.4%,其次为禾本科花粉(9.4%)、爵床属花粉(5.3%)和菊科花粉(4.2%)等。这一花粉组成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当时主要的蜜、粉源植物。黄雨样品采集地点附近有一养蜂场。黄雨与同时采集的蜜蜂粪便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花粉组成上也基本一致。这些事实进一步肯定黄雨是蜜蜂在空中排出的粪便。  相似文献   

3.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土壤监测面临的现状,通过分析国外土壤监测采样的点位布设方法及国内相关技术标准的相应要求,对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的点位布设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土壤样品采集的平面点位、纵向分层布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基本原则和布点要求,分别对具体的平面、纵向采样点位布设方法进行了分析阐述,为开展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采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但这也强调了人类与蜜蜂之间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树木、花卉和粮食作物授粉方面,蜜蜂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蜜蜂需要从花粉中摄取蛋白质,从花蜜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而人  相似文献   

5.
Pb、Zn、Cu、Cd的超富集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Pb、Zn、Cu、Cd四种重金属的污染在我国极其严重。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较传统方法而言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综述了Pb、Zn、Cu、Cd四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分析了可用于的我国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生活环境,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新建 《环境科学》1986,(2):83-85,96
在进行环境评价、预评价,制定各项治理措施、排污标准之前,往往都要对污染源或区域环境进行某些定期的、定点的、系统的采样分析,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污染程度,影响范围,总结出污染物产生、迁移、衰减、分布的规律。在这里,选用最佳方案、合理地布设采样点,不但可以减少取样点的个数和取  相似文献   

7.
小头虫作为有机质污染指示生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调查方法 青岛湾主要是承受青岛市区生活污水及大小阴沟流出的混合污水。因此,我们从几个大的排污口向外延伸设了四条采样线,并在其它排污口附近设采集点(图1)。以定期定点采集底栖动物为主,兼采水样、底质。每月采样四次,潮间带取样面积20×20厘米,潮下带以0.025米~2的采泥器取样。水样每月定点采两次,以采表层渗透水为主,并进行水温、氯度、溶解氧,pH和硫化氢等项测定。  相似文献   

8.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被广泛认可. 单一种类生物修复易受复杂环境影响,而利用多种生物进行联合修复则可借助种间关系提高修复效果.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动物单独修复和物种间联合修复污染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三类生物的功能,明确了微生物在发挥自身污染修复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其他物种受到的环境胁迫;植物通过根系构建修复功能区域并与附近其他物种及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动物通过自身移动和摄食行为优化土壤和微生物结构的作用机制. 其中,“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可强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增强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植物-动物”联合修复可通过动物或其排泄物的作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同时通过植物根系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可在动物搬运摄食、消化排泄等过程中强化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能力. 目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是最主要的土壤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修复机制较为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植物-动物”联合修复机制研究,为三者联合修复土壤污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受铜、锌污染的河流水样、底泥、土壤及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选矿废水对河流水质造成较严重的铜、锌污染,铜超过地面水Ⅳ、Ⅴ类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锌超过地面水Ⅱ、Ⅲ类标准,河流底泥中铜、锌严重超标。生长于污染水体中的植物,其铜、锌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植物,即植物污染严重。在几种试样植物中,紫茎泽兰铜、锌含量最高,其次是光叶蕨。此外,研究表明,污染植物铜、锌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铜、锌污染河流与植物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受铜、锌污染的河流水样、底泥、土壤及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选矿废水对河流水质造成较严重的铜、锌污染,铜超过地面水Ⅳ、Ⅴ类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锌超过地面水Ⅱ、Ⅲ类标准,河流底泥中铜、锌严重超标。生长于污染水体中的植物,其铜、锌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植物,即植物污染严重。在几种试样植物中,紫茎泽兰铜、锌含量最高,其次是光叶蕨。此外,研究表明,污染植物铜、锌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超积累植物龙葵及其对镉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88,自引:4,他引:84  
魏树和  周启星  王新 《环境科学》2005,26(3):167-171
超积累植物筛选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提取修复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难点及前沿.杂草具有抗逆境能力强、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以及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生物量能够急剧提高等特点,可以弥补现有超积累植物的某些缺点和不足,是较理想的超积累植物资源.本文通过室外盆栽模拟试验及重金属污染区采样分析试验,首次发现并证实杂草龙葵(Solanumnigrum L .)是一种Cd超积累植物.其中,盆栽试验表明,在Cd污染水平为25mg/kg条件下,龙葵茎及叶的Cd含量分别超过了100mg/kg这一公认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其地上部Cd含量大于其根部Cd含量,且地上部Cd富集系数大于1 ,同时,与对照相比,植物的生长未受到抑制.污染区采样分析试验进一步表明,龙葵对Cd的富集符合Cd超积累植物的基本特征.这一通过未污染区对超积累植物进行筛选的方法,可以为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获得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前言根据1970年制定的水质污染防止法,要求对特定企事业单位的排放水质实行限制,测定排放水的污染状况,经常监视河川水和湖沼水等公共水域的水质。初期的水质测定、监视主要靠手工操作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采集水样送回实验室,然后用各种方法测定。但是,在很多测点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分析的工作需要消耗很多人力和经费,这对于进行测定的事业单位或地方自治体等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而且,水样从采集到分析的期间中组成发生变化,或由于天气不好等原因不能定期采样等都是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湘西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优势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湘西花垣铅锌矿区土壤及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该矿区土壤和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区土壤主要受到Pb、Zn、Cd三种重金属污染。其中,Pb以轻-中度污染为主,Zn以中度污染为主,Cd以重污染为主。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表明,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特征不同,油茶属于金属富集型植物,毛萼莓、芒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飞龙掌血属于金属规避型植物。以上几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耐性,可以作为铅锌矿区弃地植物修复的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环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矿业活动是环境中重金属的最主要来源。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所无法比拟的费用低廉、不破坏场地结构、不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等优点。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易于被社会所接受,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修复技术。本文从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微生物以及动物的协同修复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矿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对大气和水质的污染进行监测,一般都是通过到现场取样,或者在那里放置一个自动监测装置,记录污染状况。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都必须有人到现场去采样或保养监测装置,而且监测范围是很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状况了解与研究日益深入,人们认识到很多环境问题,远不是一个工厂或一个地区的问题,如通过大气传输就可把大气污染物质传越国界,严重的海洋污染也不只是损害一个国  相似文献   

16.
环境各要素背景值的确定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随着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研究的开展,很需要找出植物的各种元素基本含量(背景值)为对照,才能较正确判断大气污染状况。为此,我们在秦巴山区采集了一些野生植物和野生药材,同时也采了一些在污染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叶片,分别测定了以上各类植物体中的硫、氯元素含量,对这个地区植物体内硫、氯元素背景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三、国外监测网的工作 监测站的工作主要是对大气和水中各种污染物质进行分析测定。一般来说分采样和分析测定两个步骤,遥控的自动监测站还需将分析测定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后向监测中心输送。 采样对掌握污染现状和制定控制措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个环节。如果试样本身没有代表性,则其分析结果就没有价值,甚至会贻误工作。因此,采样方法和装置选择十分重要。采样技术,在时间上可分为定时周期采样和连续采样两种,在地点上则可分为定点采样和流动性采样,不论是气或水,大都用自动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自然环境中砷、汞的污染来源与污染现状,探讨了砷、汞对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缓解砷、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可以添加新一代植物激素、营养元素和改良剂。分析发现,植物对不同浓度砷和汞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可利用特定植物的富集作用进行环境修复。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对砷、汞的吸收和转运生理机制,今后还需要加强对超积累植物分子基础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环境分析首先须对构成环境的空气、水和土壤进行直接分析,而对环境中被污染的植物作定性定量分析,也是环境分析的有力手段。这就出现了所谓生物指标法。可作指标生物的,是对特定环境特别敏感的生物,而不动的植物较经常活动的动物更适于作陆上环境的生物指标。本文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对太湖流域93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西部丘陵水生态功能区和东部平原水生态功能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4种,隶属4门8纲19目46科85属.各样点的底栖动物总密度差别很大,介于1.33~39080ind./m2.西部丘陵区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高于东部平原区.东部平原区的优势种主要为铜锈环棱螺和霍甫水丝蚓等耐污种,而西部丘陵区的优势种中包括清洁种(毛翅目和蜉蝣目幼虫).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态区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霍甫水丝蚓、锯齿新米虾、大沼螺、苏氏尾鳃蚓等是造成2生态区之间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栖境多样性、营养状态及底质异质性.Goodnight-Whitley指数和BPI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西部丘陵区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而东部平原区大部分采样点处于轻污染状态和中污染状态,部分采样点处于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