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自10月1日起,四川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明  杨岚 《环境保护》2013,41(13):21-23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强降雨天气。根据往年情况,汛期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期和敏感期,极易发生由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次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对重点流域水环境造成威胁。几起典型的汛期突发环境事件案例1:四川岷江电解锰厂尾矿库垮坝造成涪江水质异常事件。2011年7月25日,四川省涪  相似文献   

4.
编者后记:本期专刊集中宣传和报道四川省在生态四川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接受本刊专访,全省21个市、州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许多市、州党政一把手纷纷撰文,为本刊提供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稿件,充分体现了四川人民“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的意愿和决心。但限于篇幅,本刊不能全部登载,我们深表歉意。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大力关注生态四川的建设,为四川的环保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以人为本 天地人和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区域性暴雨危险性定量分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暴雨是重庆市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其研究有助于科学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利用重庆市3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概率统计、Matlab小波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1962~2016年重庆市发生的176场区域性暴雨危险度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如下结论:选择区域性暴雨平均降水量、日降雨极值、区域性暴雨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4个指标评价重庆市区域性暴雨危险度。在176场区域性暴雨中,轻度危险出现83次,占47.16%;中度危险49次,占27.84%;重度危险35次,占19.89%;极重度危险9次,占5.11%。从时间变化上看,6月和7月是重庆市区域性暴雨的多发期,7月区域性暴雨危险度平均指数最高,其他月份相对较低;重庆市年区域性暴雨危险度存在7a和28a的变化周期;各年代的区域性暴雨发生次数及其危险度差异较小,但各年代内区域性暴雨危险度等级构成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性暴雨中心地区差异明显,渝东北部地区的开州和渝西部地区的荣昌是重庆市区域性暴雨中心;各季节的区域性暴雨中心也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区域性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渝西部地区,夏季主要出现在渝东北部和渝西部地区,秋季主要出现在渝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墨西哥帽小波诊断方法,对近50n衡阳暴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规律和周期震荡的突变点,结果表明:衡阳暴雨分布不均,其中南、北部偏多,中部偏少,平均暴雨数为3.0次/n;≥100mm暴雨占暴雨总数的11.0%,特大暴雨较少出现;衡阳局地性暴雨占23.6%,主要以区域性和全市性暴...  相似文献   

7.
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分异特征及其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彦  邹磊  梁志杰  窦明  李平  黄仲冬  齐学斌 《环境科学》2022,43(5):2537-2547
为了探究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分异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识别,选取了暴雨前后6个监测断面和8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利用箱线图、相关性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暴雨前后河南北部河流水质指标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过程,并计算了污染源的绝对贡献率.结果表明,pH、 DO、 EC和TN的值暴雨后比暴雨前有所降低,而浊度、高锰酸盐指数、 NH+4-N和TP的值暴雨后比暴雨前有所增加,其中TP的变化率最大为177.17%; DO、高锰酸盐指数、 NH+4-N和TP暴雨后处于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占比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65.12%、 34.26%、 15.29%和37.46%;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在暴雨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pH值的差异性最小,而浊度、 NH+4-N和TP的差异性较大;暴雨后pH和DO与其他水质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增加,而浊度、高锰酸盐指数、 NH+4-N、 TP和TN相互间的相关性在暴雨后有...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暴雨灾害是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论文选择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小波、线性趋势模拟、P-Ⅲ型概率密度函数、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太湖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太湖流域55 a平均年暴雨日数有2.9个,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剧烈。1991—2000年是暴雨日数多发期, 1959、1968和1978年暴雨日数较少,呈弱"倒U"型。暴雨频次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出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②研究显示P-Ⅲ曲线方法在区域降水极值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太湖流域年最大日降水量趋势呈现"U"型,与太湖流域年暴雨日数的演变特征呈现不一致的趋势。55 a来,太湖地区发生的最大暴雨在250 mm内,即200 a一遇的暴雨洪水为该地区暴雨灾害的近代极值。③典型站点年暴雨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以太湖中部以南的三个站点东山、杭州、慈溪最为显著,各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但突变时间存在差异。④太湖流域夏季暴雨呈现2 a、9 a、13 a、25 a等多尺度的周期变化,各波动周期稳定性和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山东省西北部2012年7月30日-8月1日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副高边缘低涡切变类暴雨天气过程,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倒槽的稳定为鲁西北地区产生持续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环流条件;暴雨产生在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区位于850 hPa上MPV1和MPV2的正负值过渡的零值区附近。  相似文献   

10.
抚顺地区“05.8”遭受了一场短历时强暴雨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62.2亿元。文中对这次暴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于掌握抚顺地区暴雨的变化规律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暴雨发生;夏季暴雨是在500hPa“东高西低”高压环流间低涡持久稳定和热力抬升低层大量的水汽至暴雨区上空引发强辐合上升运动下产生的;(2)大气边界层弱偏强冷平流利于冬季暴雨发生,近地面极弱的冷平流是夏季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雨水管网规划重现期取值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工程总投资和渍水时间的新暴雨重现期取值法,该法以区域典型降雨雨情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该区域雨水管网在不同规划暴雨重现期时排放路面雨水情况的模拟,得出路面平均渍水时间,同时结合各规划暴雨重现期时的工程总投资,确定出该雨水管网规划暴雨重现期。  相似文献   

13.
李海宏  吴吉东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2):2136-2148
利用上海市30个自动气象站2007—2016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和上海市应急联动平台110接报内涝灾情数据,分析了近10 a上海市暴雨和内涝灾情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致灾暴雨过程与内涝灾情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海市暴雨空间分布反映了明显的城市雨岛特征,在水汽充沛的东部沿海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相对容易出现极端雨强;2)暴雨内涝灾情年变化较大,月分布呈单峰型,日分布呈双峰型,且内涝灾情数在中心城区及各区中心较为密集,反映了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特征;3)暴雨过程对内涝灾情的贡献作用明显,内涝灾情数与暴雨过程雨量、逐小时最大雨量和最大雨强显著相关,与持续时间和影响站次低度相关;4)逐小时最大雨量等于过程雨量且<60 mm时,内涝灾情数基本在20次以下,随着过程雨量增加,特别是过程雨量>100 mm时,灾情数急剧增加。暴雨特征与内涝灾情关系研究对于暴雨内涝的预报、预警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小清河流域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流域暴雨与济南市暴雨的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点,说明了流域地理、气象、水文特征是小清河突发性污染的必要条件。小清河受纳大量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严重,是造成突发性污染的环境条件。暴雨行洪时污染物和底泥突然大量冲刷入海,是造成莱州湾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根本原因。研究应用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原理与方法,对突发性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建立了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作出了风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河流、湖泊、人工水库、沼泽、水稻田等方面,对于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以北京市温榆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静态通量箱法,对城市河流夏季水-气界面CO_2和CH_4释放通量进行了原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温榆河夏季水-气界面CO_2和CH_4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342.78和17.09 mg/(m~2·h),暴雨后分别为566.46和3.89 mg/(m~2·h)。由此计算暴雨前后所产生的总增温效应CO_2当量通量分别为932.84和698.72 mg/(m~2·h),暴雨前CH_4所产生的增温效应贡献率大于CO_2,暴雨后反之。在夏季城市河流温榆河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受到pH值、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总氮(TN)等因素影响,总体上温榆河夏季水-气界面表现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研究结果在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为估算城市河流水体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工作通讯》2012,(8):F0003-F0003
7月21日至22日,北京市遭受了61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侵袭,房山区是本次特磊暴雨的重灾区,局部降雨量接近500年一遇。全区平均降雨281.1毫米,山区平均313毫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小清河流域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流域暴雨与济南市幂雨的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点,说明了流域地理、气象、水文特征是小清河突发性污染的必要条件。小清河受纳大量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严重,是造成突发性污染的环境条件。暴雨行洪时污染物和底泥突然大量冲刷入海,是造成莱州湾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根本原因。研究应用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突发性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建立了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作出了风险后果估算,并提出了风险预防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导致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发生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重大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具有灾害链特征。因此,2019年,"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调查、INSAR、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探索了台风暴雨条件下重大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机制,提升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精度,对支撑台风暴雨影响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重大滑坡、沟谷岸坡滑坡-堰塞湖、暴雨型泥石流是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三类重大的地质灾害类  相似文献   

20.
丘医生 《环境》2002,(7):35
丘医生: 你好!6月5日我从广东某报看到一篇报道,一名来自四川的女工在广东东莞某鞋厂打工不足2个月就突发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