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藻类对水体的危害;近几年国内外藻类控制方法的研究近况;提出了一些今后在藻类控制芳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混凝去除给水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勤  肖锦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6):302-303
水样中投加不同混凝剂,改变实验中搅拌条件,测定混凝前后的东数目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研制的PASS对去除藻类有较好效果,配伍使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CGA比单独投加硫酸铝和PAC可明显提高藻类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藻类连续培养的理论、种类和装置,论述了连续培养作为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实验室藻类研究和藻类受控污染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与一次培养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认为连续培养是一种较好的研究藻类生长、生理代谢和胞内外有机物质以及污染物质对其影响的研究方法。在连续培养中,恒化连续培养具有许多优点,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是普遍采用的连续培养方法。本文还列举了部分利用连续培养方法研究藻类胞内外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石油污染对藻类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城市供水中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其副产物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本文对饮用水中藻类各种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系统分析各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展望了藻类去除技术发展前景。指出目前控制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必须将水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预氧化工艺、优化常规工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学观点看湖泊藻类控制的技术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富营养化水域中,引起湖泊水华和海洋赤潮的藻类疯长被称为“生态癌”。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了湖泊退化的原因,提出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规模是否在自然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限度内是分析湖泊治理成效的判据,而将参与物质循环的过量物质从湖泊中移出则是湖泊治理技术的根本着眼点。文章还从生态学的视角架构了湖泊藻类控制的技术体系,并对每种技术在体系中的作用做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湖泊治理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淡水浮游藻类污染及其毒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系统地介绍了淡水浮游藻类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几种从蓝藻中提取的主要毒素的结构和毒性,对其中常见的肝毒素(微囊藻毒素)和神经毒素(鱼腥藻毒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多数藻类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和水溶性,目前的饮水卫生标准并未对藻类毒素加以限制,一些藻类产生的有毒物质对动物和人有明显的损害。该文还从环境污染的多元性和长期性角度,提出了应对藻类毒素污染的联合作用和低剂量长期损害作用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
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利用藻类净化污水是一项污水资源化生物技术。常规的藻类处理系统难以达到藻类高性物量生长及发挥净化潜力。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藻类培养和污水处理环境调控及其净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发展了几种新型的藻类处理系统,包括超浓度培养、固定化藻类、渗析培养、藻垫以及光生物反应器研制,以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克服占地面积较大、停留时间较长、藻类收获难等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生态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海域生态系统平衡。对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进行冬、夏二季调查,得出湛江海域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夏季种类多样性高于冬季;赤潮生物种类、数量均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9.
高铁酸盐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的破坏作用及其助凝机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发现,高铁酸盐对水中藻类细胞的表面结构有很大影响,坡坏了细胞的表面鞘套,高铁酸盐的氧化作用导致的藻类细胞的鞘套破裂使其向水中释放出胞内物质,这些生物高聚物能够在混凝过程中起到助凝剂的作用,高铁酸盐分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铁胶体沉淀在灌类细胞的表面,也降低了藻类细胞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藻类的生理特征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海藻酸钙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了固定,比较了固定化藻和悬浮态藻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优化了固定条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藻的形态及其在固定化载体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降解染料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固定化提高了藻的生长和合成代谢活性.选择藻珠粒径为2.5mm,藻初始密度为200×104cell/mL,通入含2%CO2的空气为最佳条件.没通CO2气体的藻在载体中的分裂生长受到限制,藻细胞个体增大,藻在载体中分布不均;通入CO2气体的藻生长和代谢均大大提高,且个体大小恢复正常,藻在载体中分布均匀,对固定化藻降解染料的初步研究表明,固定化藻比悬浮态藻对染料有更佳的降解脱色能力,而通入CO2气体更有利于提高对染料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藻类防治河水黑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育藻类小群体,通过在模拟河床中及小段河道内的试验结果表明,黑臭河水中的DO有明显的增高,COD,MH3-N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水质显著改善。可见应用藻类-生物工程法,是防水河水黑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藻类作为生态系统的拓荒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抗逆性。综述了藻类的抗氧化系统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论述了藻类抗氧化系统对uv—B辐射、温度、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并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苗雨  翟洪艳  于珊珊  张婧  史常香 《环境科学》2017,38(9):3738-3746
本文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owder activated carbon,PAC)吸附对藻类有机质(algal organic matter,AOM)及其典型含氮和非含氮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AOM主要含有一些小分子量、亲水性、低芳香度的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证实,PAC吸附改变了AOM的组成,明显降低了类腐殖质物质含量,但对芳香蛋白类物质去除能力有限.PAC投加量为20 mg·L~(-1),吸附时间10~30 min时,对于3.30 mg·L~(-1)的胞内有机质(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IOM)和胞外有机质(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溶液,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20.7%~31.9%和12.6%~19.0%.PAC对IOM和EOM中卤代甲烷总生成量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6.6%和35.8%;卤代乙腈总生成量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49.6%和53.6%,其中二溴乙腈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PAC对EOM氯化生成的DBPs的控制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太湖附泥藻类时空分析及与N、P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季节采取太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环境中的氮、磷含量及其他理化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附泥藻类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岩藻黄素(Fuco)及玉米黄素(Zea)含量。结果表明:太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N、P浓度空间差异明显,水体中TN、TP及总溶解性磷均表现为梅梁湾>贡湖湾>胥口湾,且空间差异显著(P<0.05),而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P及Fe-P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及贡湖湾(P<0.05)。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Chl.a)及3种特征色素含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从空间上看,Chl.a最高值出现在贡湖湾,其值为(12.79±3.69)μg/g,最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其值为(2.46±1.14)μg/g。在秋季及夏季,贡湖湾附泥藻类Chl.a及3种特征色素含量高于梅梁湾,梅梁湾又高于胥口湾;在春季,梅梁湾附泥藻类Chl.a高于贡湖湾及胥口湾。从季节上看,附泥藻类Chl.a与特征色素Chl.b变化一致,梅梁湾与胥口湾在春季较高,夏季和秋季相对较...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主城区三峡水域优势藻类的演替及其增殖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信安  张密芳 《环境科学》2008,29(7):1838-1843
通过在三峡水系中重庆主城段的长江与嘉陵江现场布点、采样和分析自然水体中的藻类,在实验室内分别模拟氮磷比、光照和流速对嘉陵江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发现在不同TN/TP和光照强度的静水环境中蓝藻和绿藻生长迅速,硅藻消亡很快,其它藻类变化不大,总藻细胞密度最大可达107/L以上;而在0.03m/s左右的缓流下总藻细胞增长最明显,但密度也只能达到106个/L,硅藻比例提高,当流速进一步加快,蓝藻和绿藻比例降低.显然,优势藻类随水文情势发生演替.总藻密度分别与TN/TP、流速拟合的可决系数R2均在0.93以上,与光照强度的拟合效果次之.自然状态下两江的现场水样分析还表明:嘉陵江总藻密度大于长江,硅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和蓝藻,与实验室测试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某市供水藻类污染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最常用的生物监测指标.为弄清某城市供水水体的藻类污染状况,对该市主要供水水源的藻类进行了为期1年6次监测,并提取冷冻干藻细胞中的毒素成份进行生物学检测.结果发现,该市水源均受到藻类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检测到4类藻.干藻细胞提取物经小鼠腹腔注射,发现具有肝毒性,其半数致死剂量为68.39-114.02mg干藻细胞/kg体重.建议今后将藻类作为水质监测的一个常规指标,为合理选择水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纯萍进行烧杯混凝试验,考察了试验藻种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试验发现:藻类对混凝过程的影响与藻的种类,生长阶段及藻浓度有关;一般说来,藻类在浓度较低时,对混凝过程吸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对混凝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增加混凝剂投加量,调节pH,耐加氯可以减弱藻类及其分泌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峡大宁河水体光学特征及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2-04-27—2013-01-19大宁河不同水文期的监测数据,确定大宁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Deu(真光层深度)差异显著(P<0.01),最高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为(5.22±2.70)~(8.71±5.20)m;最低值出现在汛限期,为(3.22±0.08)~(3.81±0.14)m. 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ρ(SS)能较好地反演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而ρ(Chla)的解释度不高,仅用ρ(SS)即可有效地反推真光层深度. ③利用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大宁河Et(总能量密度)和浮游生物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100t≤300时,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增大;Et>300时则出现“光抑制”现象,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减少,基本符合藻类生物量随光辐射强度而改变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遮光对滇池春季藻类水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太阳)光强与水华藻类增殖的关系并探讨光强调节措施对水华的控制效果,2014年3-4月在滇池(草海)开展了基于围隔试验的水华早期遮光控藻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同期对照组,遮光率为85%时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且生物量升高了13.4%(5.8%~26.4%),遮光率为99%时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且浮游植物生物量削减了28.8%(21.7%~41.5%),这与滇池高日照辐射与紫外强度及春季相对较低的水温有关;藻类组成方面,遮光99%后能提高蓝藻所占比例,且使群体微囊藻明显漂浮聚集于水体表面;遮光对藻类活性、水质等亦有一定影响。结合该研究与其它相关研究分析,水华控制中遮光率的选择需因控制目标、水华阶段性与地域特点制宜。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015年对省内松花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开展了藻类群落研究,监测区域河流的藻类植物主要由硅藻门和绿藻门植物组成,河流中大部分断面的优势种为硅藻门植物,符合河流的群落分布特征.湖库中,优势种类多为绿藻门植物,个别断面采集到的种类数量极少,总体来看,监测区域内物种丰富度较高,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显示,个别断面为轻-中污染,水域整体多样性较好,分布均匀,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年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