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市浦东北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丽君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0):2116-2124
主体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区的过程,是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并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手段.浦东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本文对该区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旨在明确该区域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提出空间格局优化的建议.本研究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特征,建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通过网格分析和空间分析,获得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方法与自上而下方法形成并修正分区方案.本研究将该区域划分成5类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提升区、优化开发协调区和优化开发拓展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与环境存在较大压力,产业布局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以期为政府未来规划修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长吉区域是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度集聚、核心作用高度显现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环境风险集中、环境压力较大的区域,更是建设美好吉林的核心区域。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将区域划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即长吉北线城市化生态功能区、长吉南线绿色休闲农业生态功能区、长吉西北部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区、长吉东南部生态旅游功能区,为推进长吉区域顺利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打造中国北方特色的田园式现代都市区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时期,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新亮点就是创新的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概念,主导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配套各类专项政策。针对环境问题尝试在主体功能区划条件下设计区域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整个政策框架遵循区域差异、综合协调、可操控和环境优先四个原则分区域构建,各区环境政策都沿着政策定位、政府作为和重点政策三条思路充分拓展,对于各项环境政策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力度也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政策框架将为深入研究环境政策和启发其他配套政策的研究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的功能定位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重要的影响。论文以福建省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四大功能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为基础,采用地均投入产出技术效率表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剔除非期望产出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2009—2015年四大主体功能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差异化评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2009—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优化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高,而农产品主产区最低;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速最快,而优化开发区增速最慢,表明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2)福建省各主体功能区内要素投入产出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呈现高低值格局之分。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特点提出针对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肖鸣 《环境》2012,(12):30-30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全省17.9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空间将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即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并提出构建国土开发总体、  相似文献   

6.
生态、义务、价格:实现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章  王树功 《环境》2007,(3):68-68
国土对人类的基本功能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几经反复,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终于成为当今精英阶层和高级领导层的基本共识,并已反映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参与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的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准备在未来继续划定大量新的保护区域。如果不及时明晰作为划分起点的禁止开发区的确定标准,将会给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界定和配套政策制定带来更多矛盾。  相似文献   

8.
王蕾  苏杨  栾晓峰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97-1508
目前,对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作为起点的禁止开发区的确定标准存在谬误:直接衔接现有保护区域,将资源价值、功能和保护需要不同的各类保护区域等同视之并忽视了我国各类保护区域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合理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目前的保护区域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为禁止开发区,即便其中保护要求相对较严的自然保护区亦然。建议在划分禁止开发区时细致考虑各类保护区域特点:或者重新拟定禁止开发区的确定标准,和其他功能区的划分一样通过一套指标体系来确定;或者理顺保护区域管理体系并解决保护区域在分类、土地权属和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后,再将其与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标准衔接。  相似文献   

9.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两大规划体系有机对接,发挥环保规划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尤其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在不同功能区中的约束性作用,对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1003-1015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环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出发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分析,从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把握区域农业可持续的本质、演变方向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出促进区域农业可持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ibor (UM) in linking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 of the UM with 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industr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elements contributing to a successful learning partnership are identified together with the barri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al stakeholders (university, municipality, NGOs, and companies) are commonly engaged in a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but their activities are not sufficiently linked. The strategic approach,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ave led to many on-going SD projects within the University of Maribor. Room for improvement exists, regarding external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research, knowledge transfe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不均衡的外在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投资不断增长,正加速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在对比认识浙晋乡村旅游发展差异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投资系统作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1)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表征的浙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度差异显著。(2)在乡村旅游投资“自然—产业—社会”环境中,产业基础环境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贡献最突出,是区域差异形成的核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则发挥积极促进作用。(3)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不同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引起区域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和回报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差异的结果。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投资IE-maps模式,以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人员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依据定义内容确定生态旅游注重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给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生态平衡原理,确保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地开发强度和频度进行管理;开发逆境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建设.介绍了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对生物、水资源、大气环境、地质地貌的保护,促进绿化面积增长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垃圾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学基本理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吉喜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7):1252-1262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以及生态服务转移引发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生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门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的系统学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尝试从学科发展角度探讨建立区域生态学学科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区域生态学是研究区域生态结构、过程、功能,以及区域间生态要素耦合和相互作用机理的学科,生态介质是区域生态的联系纽带和核心要素.根据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当前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的突出生态介质有水、风和资源,通过这3种介质,分别形成流域、风域和资源圈3大类型生态区域.区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和要点有:区域生态结构、过程与功能、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分异规律、区域生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区域生态联系和生态资产流转,以及区域生态补偿和环境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樊杰 《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349-356
本文探讨了能源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大区能源资源开发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侧重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能源开发对地区经济繁荣的意义和作用、富能地区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以及推动能源开发同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8.
复杂空间的涌现为区域一体化空间研究及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调研、逻辑推导、归纳总结等方法探究了区域一体化空间演化的涌现逻辑及其研究范式,探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复杂性空间治理。研究表明:(1)区域一体化具有异质性组分、适应性交互、多尺度嵌套、非线性动态、自组织演化等空间复杂性特征及空间涌现本质;(2)基于空间涌现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研究范式拓展包括强化空间涌现思维,建立水平—垂直—历时的分析框架,以结构—过程耦合路径揭示空间涌现动态,注重多元数据和方法手段的集成;(3)应以复杂性治理及协同性治理、试探性治理为思路,从治理主体、对象、构型、工具、效能等方面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的复杂性空间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生态安全是西部开发战略的关键。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分析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以及实行效益原则与社会公平原则相统一的必要性 ,从中引出西部大开发中确保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并就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赢目标所必须建立的能力体系和制度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区域PREE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模型;对区域PREE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