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砷和硒形态转化的热力学平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和硒是煤中的易挥发有毒微量元素。由于砷和硒在燃煤烟气中的浓度极低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化学热力学平衡分析已成为预报烟气中砷和硒等有毒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理论分析方法,本文综述了热力学平衡分析方法应用于砷和硒在燃煤过程中形态转化和平衡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用于热力学平衡分析的是含有砷或硒一种微量元素和煤中主量元素及氯元素的简单体系,并假设烟气中只有理想气体组成的气相和纯凝聚相的理想模型。然而是否考虑砷和硒与其他微量、主量或次量元素的相互作用,砷和硒所有可能存在的反应,以及在熔融相砷和熔融物的结合会严重地影响模型的预报结果,因此,目前热力学平衡体系已发展成为包括砷和硒在内的多个微量元素和煤中所有主量、次量元素,以及包括熔融相在内的非理想多相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碱性高砷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针对常规混凝法除砷的缺点提出了氧化一混凝工艺。结果表明,用氧化混凝土工艺除砷效果显著,废水经处理后砷含量低于0.5mg/L,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氧化-混凝除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6-7,H2O2用量为2.5%,氧化时间为10min,Fe2(SO4)3用量为2.5g/L,PAM用量为11.25mg/L。  相似文献   

3.
金华西湖塘及其灌区砷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测分析了金华西湖塘及其灌区的底泥,土壤和稻谷等样品中的砷的含量,并分析了化学形态分布,讨论了砷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4.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无论是有机砷还是无机砷都具有毒性,特别是三价砷的毒性更大。砷的污染来源于含砷矿石的开采及冶  相似文献   

5.
探索高浓度含砷废水中砷的深度脱除方法及脱除机理。采用预氧化-二段铁盐沉淀的方法脱除炼铅烟尘浸出液中的砷,研究影响砷脱除效率的控制条件和因素,砷脱除机理。结果表明,用双氧水氧化原料液中的低价铁和砷,加Fe Cl3调节铁砷比=1,在p H=4~5、T=60~70℃反应60 min,砷的脱除率达到99.95%,XRD分析结果表明,沉淀物为非晶态砷酸铁形态;在二段除砷中,控制铁砷比=5、p H=7~8,除砷后液中的砷含量小于0.014 mg/L,远低于允许的排放限值。采用二段铁盐脱砷工艺可以将高砷溶液中的砷深度脱除。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石膏中砷的污染问题,通过烘干、水洗对石膏进行除砷研究,分析石膏中砷的存在形态和砷的浸出规律。结果表明,毒性浸出法能够浸出石膏中大部分可交换态砷、部分结合态和残渣态砷。烘干能使石膏中结合态和残渣态砷转化为可交换态砷,导致其砷洗出总量增加。同时水洗液pH值越低,洗出砷的总量就越大,水洗后石膏砷的浸出浓度越低。用pH=3.0的水洗液水洗石膏,水洗后石膏砷的浸出浓度低于5.0 mg·L~(-1),为一般固体废物。通过XPS、SEM分析可知,烘干、酸洗能使部分三价砷氧化成五价砷,并使石膏晶体粒径变得更小,这是砷洗出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Ag-DDC光度法测砷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g-DDC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砷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该法的反应机理和多年的实践,对Ag-DDC光度法测砷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菌藻共生体去除废水中砷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廖敏  王锐 《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2):11-12,38
研究了菌藻共生体对废水中砷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培养分离所得菌藻共生体中以小球藻为主,此时菌藻共生体积累砷达7.47g/kg干重。在引入菌藻共生体并培养16h后,其对无营养源的含As(Ⅲ)、As(V)的废水除砷率达80%以上,并趋于平衡;含营养源的As(Ⅲ)、As(V)的废水中,菌藻共生体对As(V)的去除率大于As(Ⅲ),对As(V)去除率超过70%,但对As(Ⅲ)的去除率也在50%以上,在除砷  相似文献   

9.
砷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主要有-Ⅲ(胂)、+Ⅲ和+Ⅴ.尽管元素砷的毒性较小,但砷的化合物毒性却很大,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更大,天然水流经矿时可能会含微量的砷,但砷主要存在于冶炼、农药、制革、染色等多种工业废水中,其存在形式主要是砷的各种化合物及离子,它们不仅有剧  相似文献   

10.
燃煤钙基固砷剂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石渣、CaCO3、CaCO3·Ca(OH)3和Ca(OH)2作为燃煤钙基固砷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固砷剂种类、固砷剂用量、燃烧温度及煤粒径对固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温度是影响燃煤固砷的最显著因素,最佳为1 050℃;钙基固砷剂中CaCO3和电石渣的固砷效果最好,其次是CaCO3·Ca(OH) 2,Ca(OH) 2的固砷效果最差;钙基固砷剂用量按Ca、S摩尔比计量为2.0、煤粒径为160~200目时,钙基固砷剂具有较好的固砷效果,而且具有固砷固硫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湿法回收砷碱渣中锑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先以水浸实现砷碱渣中的砷锑分离,再对水浸渣进行盐酸浸出,得到了可作为工业原料氯化锑溶液。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6:1,温度40℃,浸出时间40min的条件下,可使水浸过程中锑的浸出率低于3%,砷的浸出率达到99%;盐酸浸出中,控制酸浓度为1:1,液固比10:1,温度60℃,授出时间30min,能使锑的浸出率达到88%以上。经过水浸和盐酸浸出,锑的直接回收率为85.36%。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福州市主要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中砷积累特征与食用风险水平,对研究区域内蔬菜和对应土壤中砷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采用Monte-Carlo模型法对蔬菜中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蔬菜和土壤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品种、不同类别蔬菜之间积累砷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菜地土壤没有明显的砷超标,砷含量均未超出国家土壤二级标准(30 mg·kg~(-1));研究区内蔬菜安全状态很好,不存在明显的健康风险;蔬菜中砷与其对应土壤中砷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类别的蔬菜之间对于砷的累积存在差异性,蔬菜中砷的富集系数顺序为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其中茼蒿的富集系数最大,豌豆和辣椒的最小。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中主要以残余态砷存在;残余态砷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占比逐渐增大。表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中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底层中可氧化态砷可还原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2)小白河表层沉积物中砷全量总体呈B断面D断面C断面。(3)有机质与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砷的结合趋势较大。(4)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可提取态砷明显减少。故在利用该生态修复区进行环境治理时,应该重点针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定期清淤,减少该层沉积物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
石灰—硫酸亚铁法处理高浓度砷和氟酸性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二级石灰-硫酸亚铁法处理砷和氟浓度分别高达110mg/L和650mg/L以上的酸性废水。当一、二级控制条件分别为pH9.5和9.0、Fe/As比为2.5和15时,一级砷和氟去除率分别可达99.5%和94%,二级出口砷和氟残余浓度分别可低至0.1mg/L和13.8mg/L,Cu、Zn和Pb等重金属离子均达检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中的砷可以通过食物、水等进入人体。砷能在人体内取代必需元素磷的功能而造成危害。为了研究环境中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人体内砷的水平是必要的。以头发作为砷的活体检查材料,具有稳定、容易采样和保存、携带方便等优点。测定头发中的砷含量,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并为砷在环境中的污染程度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污染突发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着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加之饮用水控制标准的提高,就对饮用水除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纳滤(NF)膜分离技术为饮用水除砷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概述了地下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我国高砷地下水地区分布,然后分析了NF膜特点、除砷机理与性能,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因素包括膜操作因素(操作压力、膜回收率、膜排布方式等)和原水水质因素(pH、水温、共存离子、共存有机物及砷浓度与砷价态等),对NF膜除砷性能的影响。此外,对NF除砷的关键问题,如原水预处理、膜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也作了探讨。最后,总结了目前NF除砷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NF膜技术在除砷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抗砷菌对蜈蚣草生长及其砷吸收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某砷污染地区挖取蜈蚣草,在蜈蚣草根系与根系新鲜土中筛选出11组抗砷菌单菌落(依次编号为A、B、C、D…K),并将其接种到蜈蚣草盆栽试验中,研究抗砷菌对蜈蚣草生长以及对砷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砷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蜈蚣草的生长,尤其是根内筛选抗砷菌明显提高了蜈蚣草的生物量。其中,E、G抗砷菌可以增强蜈蚣草对砷的吸收能力,促进砷由蜈蚣草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测定接种E、G抗砷菌的蜈蚣草各部位抗逆性指标的含量,得出E、G抗砷菌能减轻蜈蚣草根系质膜的损伤,提高蜈蚣草根系抗砷胁迫的能力。对E抗砷菌进行鉴定,该菌属于半知菌纲,丛梗胞目,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为内生菌根菌,该菌可产生类似赤霉素的活性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8.
砷矿尾砂污染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了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铁屎坪土法炼砷废墟及其周边砷污染状况.发现渗流水含砷高达43.72 mg/L,渗流水随雨水沿山坡、溪流流入下游,对周边的水体、土壤、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发现全缘凤尾蕨、龙船蕨、野苎麻、白芒草和接骨草是耐砷植物.模拟试验证实在炼砷废墟和高砷尾砂上种植这些植物可减少砷的迁移,且不致引起二次污染.1998年对铁屎坪土法炼砷废墟进行治理,经一年多跟踪观察,周边水体中砷含量从原来的约0.048 mg/L下降到0.001 06 mg/L.结果表明用植被治理尾砂的砷污染是一种价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固相吸附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元素,土壤砷污染与修复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土壤原位修复是消除土壤砷污染的有效方法,其中砷在土壤固相上的吸附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土壤固相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具有表面积大和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它可通过与砷酸根阴离子发生表面配位反应,形成内外层配位体等方式来固定土壤中的砷,以降低金属离子的迁移能力和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减轻砷污染的方法。文中简单介绍了砷污染的现状、危害和赋存状态,重点介绍了铁铝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土壤固相对砷的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更好地掌握砷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含砷硫酸烧渣中酸浸脱砷效果和铁盐沉淀固砷行为,采用常温常压酸浸法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并对进入浸出液中的砷以铁盐沉淀的形式脱除,进而对沉淀渣的浸出毒性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磨矿细度、酸浓度、固液比、浸出时间对硫酸烧渣中砷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浸出参数可以将硫酸烧渣中砷的质量分数降低到0.2%以下,通过调节浸出液的pH和Fe/As摩尔比将其中的砷以沉淀的形式脱除。当Fe/As 2、pH=4~6时,溶液中砷浓度降到了0.5 mg·L~(-1)以下。沉淀砷渣主要是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提高铁砷比有利于提高砷渣稳定性,从而降低浸出毒性。在Fe/As=3、pH=6.04~6.22的条件下,得到的沉淀渣的浸出毒性为0.711 mg·L~(-1)。因此,通过酸浸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进而采用铁盐沉淀的方法能够实现硫酸烧渣中砷的安全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