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光荣 《环境》2009,(5):1-1
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为什么这么难解决?可以归结为几个矛盾。 一是环境问题紧迫性和法制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立法和执法上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不够。企业面对守法成本高和违法成本低的处境,不可避免会偷排。我们总说新加坡环境好,但新加坡罚污染企业一次可以罚得“倾家荡产”,香港、澳门对污染企业是按“天”递增罚款,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
《世界环境》2003,(5):82-82
为什么天气恶劣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在梅雨季节和阴天不断的日子里,由于天气不好,很多人会感到“身体疼痛”。为什么身体会感到不舒服呢?  相似文献   

3.
声音     
《环境》2008,(10)
“只有环保,才能年年有余啊”;“又没焚烧,为什么要办证?”;“他们不懂,根本不拿这些宝贝当回事。”;“你没看见这么大的灰吗?”;“‘无车日’让我们恢复行走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  相似文献   

5.
事故与防范     
杭州“5·7”飙车案发生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网上与网友恳谈时,表示杭州今后将对飙车、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严厉打击飙车、超速等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对擅自改装、变更机动车发动机、排气管等装置的不法行为,严惩不贷。但人们质问“为什么要慢半拍?”“为什么出了命案后才想到整治?”  相似文献   

6.
万洪富 《环境》2008,(1):45
媒体和公众都在问:为什么政府花了那么多钱,那么长时间,下了那么大决心,大江大河大湖的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其实,不是没有好转,而是好转了又被第二轮、第三轮地污染。因此,是该告别“风暴”寻找新路的时候了,那就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语丝拾粹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员工想象成“坏人”,然后制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以防范呢?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么一问。点破了我们长期的隐痛,令许多爱国者汗颜和无语。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相似文献   

9.
中南大学22岁在校学生刘路被该校聘用为“教授级研究员”一事,在过去一周多的时间里,经科技日报深度报道,在科教界乃至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一直跟踪事件主人公、相关领导、教授的记者,曾与中科院及高校不同学科的中青年副教授、教师进行过多次热烈讨论:我国不缺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天才”,为什么却很少卅现能在国际上作出一流贡献的中青年数学、物理、化学家?为什么我国鲜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什么学术界作风浮躁,学术造假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一家美国公司欲打开日本的家具市场,可销售一直上不去。他们纳闷了:自家生产的家具比日本家具更豪华、新颖、耐用、舒适,价格也低于日本同类产品,为何在日本市场上滞销?他们一开始将原因归结为日本人的“排外情结”。就在美国人打算撤出日本市场时,一位好心的日本设计师说出了原因:你们的家具,为什么底面没有仔细打磨平?  相似文献   

11.
张弘  李心亮 《环境保护》2005,(10):34-36
昔日有“花果城”美誉的临汾,却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列榜首,这在当地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当地政府也曾痛下决心“这顶第一的‘帽子’绝不能戴”,然而在我刊记者临汾行的途中,依然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污染顽症真得无可救药吗?像文中山西汾河生化公司这类企业的污染为什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临汾到底如何才能摘掉“污染”和黑帽子?在2006年的“黑榜”上,临汾还要三居榜首吗?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一家中央平面媒体,经过对众多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真正的科学家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上,当官的欲望是比较淡薄的。那么,科学家为什么要舍弃自己所能、所长,非要在自己显然不擅长的官场上当个一官半职呢?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茶座”栏目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三期,刊登文章述评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在中国科学史乃至更宽泛的中国历史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颇具规模的四大学科(天、算、农、医)之一,而明末清初又是中西交通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对这一段时间中国天文学的述评,我们期望可以大致说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期望能从大尺度的范围内阐述一门学科的“创新”所要应对的“自主”、“外部冲击”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方方面面。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明末的中国天文学”、“耶稣会士来了”以及“中国天文学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4.
我亲爱的Echo: 大约两个月前吧,晚上临睡前,你问我:“人为什么要死?我不想死。”我安慰你说:“我们就像现在这样,天天去游泳,肯定能活很久。”你似懂非懂地睡了。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召开,生物多样性开始广泛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在国内掀起了热潮。但你知道生物多样性一词是怎么来的吗?生物多样性有那么多定义,到底哪个才是标准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又是怎么形成的?公约为什么既要签署还要批准?为什么有一个联合国成员国没有成为公约缔约方……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16.
陈海忠 《环境》2008,(2):33-33
科学为什么会发展呢?社会为什么会进步呢?就是因为人类的不断创新!人们不断地进行新领域的探索,不断地发咀新生事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解放我们的思想,摒弃旧事物,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相信新科学的诞生,才能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7.
鞠静 《环境》2009,(7):18-19
话说,再生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空间巨大。你有没有想过也参与一把,分一杯羹?什么?没有这个能力?那是你多虑了。只要你翻翻家中的“垃圾堆”,你就会大有收获。不信?那你就往下看。  相似文献   

18.
当你走在满是荒沙的河道中想到的是什么?可能会是河道中为什么没有水吧。这也正是笔者在走访时心中同样的疑问。缺水、干涸、沙化、污染……潮白河之殇为谁之伤?她将面临的是沉寂的悲哀还是复活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称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问题,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果这个论点成立的话,那么首先,中国的人口问题应早在40多年前就解决了。因为马寅初先生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他的那番学说,今日看来绝对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真知灼见,但是中国的人口为什么不减反增呢?事实很简单,他只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权力。一句话,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有时横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若只有人提出问题而没有人解决问题,那么对于一个现实社…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绿色新政?绿色新政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