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晓云 《绿叶》2011,(1):63-68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因此,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儒家道德教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既重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有利于推进学校德育改革与转型,坚持传统德育和生态教育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叶》2020,(Z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在全球逐渐成为显学,这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在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那么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滋养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环境教育在这其中又是如何发挥及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环境保护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6.
陈明 《绿叶》2010,(Z1):198-204
儒学应该而且能够为探索中国道路、塑造中华民族意识、建构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做出贡献,但我们要对儒学本身进行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阐释与重建,既不能预设其理论本质将其封闭化,也不能预设其实践的有效性将其神化。今天儒学功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民间具有深厚根基为前提。而这意味着它与社会生活的契合,意味着社会生活对它的选择、熔铸与再造。儒家与现代性是可以共生并存的,回到源头活水,到伦常日用中寻找理论生长点应该是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陈明 《绿叶》2010,(1):198-204
儒学应该而且能够为探索中国道路、塑造中华民族意识.建构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做出贡献.但我们要对儒学本身进行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阐释与重建,既不能预设其理论本质将其封闭化.也不能预设其实践的有效性将其神化。今天儒学功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民间具有深厚根基为前提。而这意味着它与社会生活的契合.意味着社会生活对它的选择、熔铸与再造。儒家与现代性是可以共生并存的,回到源头活水.到伦常日用中寻找理论生长点应该是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陈明 《绿叶》2008,(1):4-7
文化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在后冷战时代得到了呈现,但在国内似乎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在,执政当局开始从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承诺,尝试重建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传统价值理念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体认和采用,这是相当值得期待的。儒学的复兴取决于它对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能做什么?对于当代社会、当代人群能承担什么功能?能否在文化认同、政治重建、身心安顿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既是衡量儒家复兴的标志,也是儒家复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了树立新的发展观的命题。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靠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中环境素质的提高又是其中主要的要素。要提高国民的环境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文化。要推动环境文化的发展,就必须繁荣环境出版业。一、环境出版物在环境…  相似文献   

10.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节俭并不意味着吝啬,并不是要求人人去过"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节俭只是反对浪费。节俭不仅有利于安居乐业,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乃至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绿色视野》2008,(3):15-15
什么是环境文化?这一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有独到的见解。潘岳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曾庆红同志曾经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基础地位,而绿色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袁金辉 《绿叶》2013,(7):52-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除了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外,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也是当下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为此,要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轨迹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流派和模式:一是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的实验,当年称之  相似文献   

16.
濒危的动物     
[活动设计思路] 大自然中的人与动物、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植物是很多动 物的食物,动物之间也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同时人类为了自己生存 的需要,杀死了大量的动物,部分动物、植物从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它 们的消失,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人类消灭动植物的方法仅仅是狩 猎吗?可能导致物种濒危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避免?我们能做些什 么? 让学生通过下面的活动,在体验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领悟人与自然这 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多重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情 弱小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韩君 《绿叶》2011,(3):65-73
当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用西方流行的理论范式常常无法解释。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理论范式都没有跳出"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总在两者之间做钟摆,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恩派(NPI)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通过孵化器项目,草根社会组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身份得到了认可,活力得到了增强,视野得到了开阔。社会服务的资金提供方终于可以找到合适的、有能力的社会服务的资金需求方,由此,"社会组织产业链"得以打通。  相似文献   

18.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2010,(2):35-36
据美国《连线》网站报道,2009年全世界大约有898万人进行境外旅游,国际旅游业收入7万亿美元。这些数字甚至不包括在自己国家旅游的费用。据统计,平均每位乘客在长途飞行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695磅,意味着每位乘客的碳足迹,相当于一次污染很严重的的飞机旅行。那么地球公民怎样为此负责呢?进行绿色旅游吧,绿色之旅不仅是一件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而且通过改变我们的旅行方式,让我们的旅游景点更美丽。《连线》为想出游的您准备了绿色旅游指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您外出旅游时,能否以此为标准投身"低碳旅游"的大军中呢?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环境教育》2013,(7):10
"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我们的数据总是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有时候老百姓不信,为什么呢?这是事实,我也说的是真的,你不信也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环境问题经历的问题,块头太大、浓度太高,我们工作减下来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们很难有一个明显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