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黏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呈现负指数趋势,从而导致黏弹性阻尼器在温度差异较大、有高附加刚度需求的工程中难以应用。针对此现象,在传统黏弹性阻尼器中增加芳纶网眼织物制成新型黏弹性阻尼器的缩尺试样,并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新型阻尼器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在黏弹性阻尼器中增加芳纶网眼织物能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两类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具有相似性,可通过此特性实现不同温度下滞回曲线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变化对大跨径悬索桥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以某悬索桥为例,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梁端设置液体黏滞阻尼器的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方法,对液体黏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与未设置液体黏滞阻尼器的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变化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跨度悬索桥,液体黏滞阻尼器的设置应以控制地震作用下梁端位移响应为首要目标,阻尼指数对减震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其值宜选取在0.8~1.0范围,并根据设计阻尼力来选择适当的阻尼系数值。设置恰当参数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可有效降低悬索桥梁端位移,且不会显著增加结构地震内力响应。  相似文献   

3.
某口腔门诊楼运用了粘滞阻尼器进行该门诊楼消能减震设计,该门诊楼位于云南省的某高烈度地区,在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原结构模型并添加粘滞阻尼器建立减震结构模型以及对采用了消能减震器的结构整体进行了分析时运用了PKPM和大型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在其分析之中包含了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分析与塑性分析。根据预期的水平地震力和位移控制要求及耗能参数,估算结构的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比,选择合适的耗能减振器类型并配置在相应位置。运行分析之后提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在遭遇不同的地震作用下,该结构由于添加了粘滞阻尼器从而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发挥了良好的耗能能力,保障了门诊楼主体结构的安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的倒塌是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导致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不断改进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传统的抗震减灾措施。随着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不断发展 ,它为建筑抗震减灾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准则 ,混合质量阻尼器 (HybridMassDamper ,HMD)被应用于建筑抗震减灾中 ,对于发生频度较高的低烈度地震 ,主要通过调谐质量阻尼器 (TunedMassDamper ,TMD)控制结构的振动 ;而当发生烈度较高的地震或TMD不能满足控制目标要求时 ,启动作动器施加主动控制力 ,用主动控制力驱动TMD的附加质量块 ,提供给主结构更大的控制力 ,把TMD转化为主动质量阻尼器 (ActiveMassDemper ,AMD) ,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 ,HMD适用地震激励的范围广 ,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某医院住院楼采用粘滞阻尼器进行消能减震设计为例,基于PKPM、YJK、SAP2000对该建筑进行计算和剖析,针对粘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复杂结构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因该建筑从平面图看结构存在凹凸不规则的特性,从0°、33°、90°、-57°共4个角度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以及附加阻尼比的确定,并阐述了消能减震结构设计中粘滞阻尼器的分布、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取。结果表明:结构附设了粘滞阻尼器后,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6.
减隔震措施的合理配置是高速铁路地震经济性目标控制的关键。为了对采用不同减隔震装置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性能进行量化研究,基于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选用4种减隔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4种方案分别为:全桥抗震设计方案(方案1)、全桥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粘滞阻尼器方案(方案2)、中墩摩擦摆+边墩普通支座与阻尼器配合方案(方案3)和全桥摩擦摆+边墩阻尼器方案(方案4)。结果表明:高烈度高速铁路桥梁须通过减隔震设计才能满足抗震设防目标,综合经济性和抗震性能2方面因素,方案4有效降低了结构内力响应和位移响应,为所列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抑制恶劣服役环境中输电塔线体系的断线事故,首先建立输电塔线体系的分析模型,提出断线动力效应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及其导线与地面之间的非线性接触力计算方法,准确模拟断线过程中的接触效应,评估冲击力作用下输电杆塔的服役安全性;然后通过在杆塔上安装黏滞阻尼器,提出一种输电塔线体系断线效应的减振控制方法,减小结构振动并提高安全储备;最后以某输电塔线体系为实例,评估断线作用下该塔线体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塔线体系在断线作用下动力冲击效应较为显著,采用黏滞阻尼器可有效减小结构的断线动力效应,使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减振率达15%,35%和60%。  相似文献   

8.
超高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简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进行消能减震,在地震大震、中震、小震作用下,使用弹性(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对比减震结构与非减震结构的位移、剪力以及附加阻尼比,来观察超高层建筑的减震效果并判断是否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 ,一旦发生将影响结构的安全。ER智能材料是一种可控流体 ,它在电场作用下可从牛顿流体变为剪切屈服应力较高的粘塑性体 ,且这种转变连续、可逆、迅速 ,因此 ,可用它来制作可调阻尼器 ,实现对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本文在简要介绍了ER电流材料的基本性能和ER可调阻尼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具有较大可调范围和较高阻尼力的ER电流变阻尼器  相似文献   

10.
高层建筑矩形Multi-TLD系统等效阻尼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是工程结构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结构振动控制为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笔者所研究的多个调协液体阻尼器 (简称MTLD)作为一种结构被动控制装置 ,具有造价低廉、可靠性高、简便易行的特点。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多个TLD对高层建筑的振动控制作用 ;推导出设置了MTLD的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等效阻尼比 ,并且指出了影响MTLD系统等效阻尼比的基本参数 ;最后 ,以一 2 4层建筑为例 ,笔者研究了影响系统阻尼比的各个基本参数 ,并且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结合金川公司龙首矿安全生产的实际,论述了建设人机环境系统并实现其本质安全化的意义,对该矿员工的本质安全化建设、机具与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建设的经验作了介绍,其中,特别强调“四合一”的管理模式是人机环境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槽上卸料车及矿槽口尘源点具有移动性特征,有效的矿槽槽口密闭以及可靠的随卸料车移动的风管连接装置,是保证除尘良好效果的要点.常用的除尘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应根据作业方式及矿槽结构状况有针对性的采用.  相似文献   

13.
雷管包装中防殉爆措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包装件中雷管的防殉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包装材料和包装结构上进行考虑,提出了几个防殉爆措施,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油罐清洗作业火灾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罐清洗是石油化工行业一项基本的业务活动.目前大型原油储罐、成品油储罐正在逐步推广应用自动机械清洗系统进行清罐作业,而对于容量小、沉积物较少的油罐国内仍然采用人工清洗方式进行.本文分析了油罐人工清洗作业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的原因的基础上,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处理好清洗废物,控制和消除引火源等几方面相应提出了预防火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国内企业地面运输平车的几种供电方式及其优缺点。介绍了地面运输平车安全供电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野风阀的降温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使用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利用机力冷却器配合温度传感器、电脑控制烟气温度,用长袋低压脉冲布袋除尘器收集铅锌冶炼厂分银炉烟尘的方法。该方法设计周到,运行可靠,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后嫁接法,先后以硅烷偶联剂NQ-62和EDTA-2Na为改性剂,制备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SBA-15,利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投加量为1.0 g/L,温度为308~313 K,p H为6。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BA-15吸附水中Co~(2+)可以在120 min趋于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行为,可算出在308 K时吸附量最大,最大值为30.12 mg/g。  相似文献   

19.
着重研究了废旧巷道对含尘气流的自净特性,进而对利用旧巷自净进行受控循环通风的设想进行探讨;在对浓度场和流体场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粒子在废旧巷道沉降的紊流弥散模型,对边界条件进行了正确的假设,得出了稳态时的自净效率公式;导出了风量与巷道体积的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就煤矿职工的自我保护从涵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进行论述,并提出加强和提高自我保护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