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鞍山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分析了鞍山市目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情况,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疏散通道,并且对加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本文对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阐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在城市防灾中的必要性。论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原则。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远不能满足防震防灾需要。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分析、存在问题的讨论,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分级细化建设标准,完善运维模式,适量储备物资,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难场所对于救灾及灾后恢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场地选址转移到了空间优化配置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避难者的需求出发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水平;对城市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评价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归纳了相关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认为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精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广州市北京路商圈为例,在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的原则下,构建涉及场所面积、可容纳人口数、开放空间比、道路等级等9大因子的适宜性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适宜性主要受有效性的影响,其中场所面积评价因子权重最大;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指数差异较明显;北京路商圈中部应急避难场所较多,而东南及西北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不足,对居民的救灾能力和疏散造成影响。该研究为城市商圈应急避难场所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侧与需求端主体认知异位、场所服务能力存疑的问题,通过对公众应急避难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建构以场所安全性、识别度、可达性、熟悉度为指标准则,以场所内部设施齐备度、视线可及性、标识完备度、路径清晰度、宣传教育力度等10项具体内容为指标因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对重庆市沙坪坝商圈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基于实证反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诊断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地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以主震为诱因、以地质灾害为主要次生灾害的复合型灾害,因此设计山地城镇地震灾害防灾避难场所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防止交通堵塞,提高防灾设施的防灾能力。本文紧密围绕山地地震灾害的特点,概述了山地城镇地震灾害防灾避难场所安全设计的要点,即合理选择避难场所类型、避让次生灾害威胁区、防火设计、储备必备的抢险救灾物资和设置直升飞机坪等,并以某一山地城镇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和避难场所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山地城镇地震灾害防灾避难场所安全设计应考虑的问题。该研究对优化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方案、完善城镇防灾结构、提高居民避难的安全性以及判断避难场所设计的安全程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避难和灾民安置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避难场所指挥管理、避难人员管理、应急物资发放、灾民临时住宿、避难场所医疗防疫、卫生和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应急避难和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对城市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广州市人口密集的荔湾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和OD矩阵对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比重较大,以公园和广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并呈带状;(2)人口密度和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匹配度较差,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较低,有多条街道缺乏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的建设;(3)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南部街道比北部街道可达性水平高;服务半径为500m时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_Ai≥12的服务面积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三联化工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和研究以及查阅文献,同时依托内蒙古环境保护厅环境污染监控中心环境应急管理系统,对风险源内蒙古三联化工集团作了详尽的、整体的研究。借助该计算机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实现特定风险源应急方案中应急人员、应急保障、应急处置方法、模型预测结果、缓冲区分析结果、受灾范围、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等内容执行的自动或半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海淀区地震办公室几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所做的工作,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建设海淀公共安全馆,建设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于各地区地震办公室的工作开展,有-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为评价方法,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进行评价,可检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以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达性方面筛选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构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市14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中处于高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3处;处于中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6处;处于较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1处;处于较不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4处。评价结果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规划环境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交叉视角概括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前瞻性;提出应急避难场所是典型的耗散结构非平衡态系统,阐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环境生态问题的方向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业生态学、耗散结构及环境生态管理理论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程序及内容;结合焦作市龙源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框架进行了现实考量。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对于规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时二次环境灾害产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园林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的居民汶川地震前后去公园的频率、方式、避难选择意向,居民区周围绿地的布局、面积大小、交通状况及内部设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难的潜力;居民对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缺乏了解;通往避难绿地的避难道路维护差;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建设水平亟需提高;等等.调查结果对震后成都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深圳市为例,运用应急管理的四阶段理论,分析了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指出,室内避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建设规划动态调整滞后、场所的功能和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是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使用效能不高的关键问题。建议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地方规范、标准和相关制度。在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框架下,开展新一轮的场所建设规划。要加强对场所信息的宣传力度,落实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提高场所管理队伍的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海淀区地震办公室几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所做的工作,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建设海淀公共安全馆,建设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于各地区地震办公室的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震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措施,对其空间选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民。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从安全性、有效性、接近性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因子进行地震灾害的风险分析,根据台湾专家建立的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因子权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地震避难所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与排序,建立避难所空间点位评价模型,再借助mat-lab进行灰色关联矩阵的分析运算,最终获得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45个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公园或学校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可以作为地震避难所;约有36%的公园或学校不宜作为城市地震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沈阳市设计不同生态功能的绿楔、绿带、绿道、公园及其他类型的绿地,形成了"四带、三环、七楔、网络连接"的城市绿地网络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对夏季绿地景观优化格局影响下的大气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策略。模拟结果表明:城市风速、SO_2以及温度的空间扩散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城市绿地优化空间布局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SO_2的空间扩散,更好地形成城市通风廊道,同时,随着高度的增加,城市风速、SO_2以及温度的空间扩散的阻力逐渐降低。基于CFD的城市绿地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能有效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化措施和概念性设计进行模拟研究和评估,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量化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