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勇 《环境》2005,(4):24-29
20世纪是个建设的世纪,也是个破坏的世纪。蒸汽机的轰鸣带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现代化的福音。现代化的进程,始终只有一个主题词,那就是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而征服的方式,是对空气、海洋、河流、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毁坏性开采和破坏。从最高的天空到最深的地底,传统工业对财富与自由的现代化征服,永远那么贪婪而毫无节制。征服,成就了传统工业文明的辉煌;征服,也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
《河北环境保护》2009,(7):43-47
第二节生态工业:生态经济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工业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主导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它曾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的福利,创造了以巨大物质财富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也证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的种种弊病及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节生态文明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正穿越高度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文明阶段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三百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形成了在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与其俱生而来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巨大积累,推动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然而人们逐渐发觉了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人口爆炸等,造成了代内和代际间的不公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恩格斯早已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迈人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旧的文明模式进行扬弃,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一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污染物,也在呈逐年增长趋势,2000年江苏省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就达到3038.2万吨。面对逐年增长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如何消除其对环境的危害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大量有机废气直排到大气中给人类的活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关于有机废气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工业废气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就当前比较成熟的几个有机废气处理工艺进行了介绍,并对有机废气处理工艺的研究方向做了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9.
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正处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快速、平稳的提高整体经济水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就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工业。本文论述了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联系生态工业的实现措施,针对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凯 《环境保护》2012,(15):15-18
政府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为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生态环境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日趋加重,环境的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从大地到海洋到天空,处处都能看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痕迹。人  相似文献   

11.
江镕 《环境》2009,(9):20-23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的大踏步飞跃却是以无可挽回的物种损失为代价的,人类绝不能对大自然一味地索取,应该适当约束自己,新的世纪人类应倡导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随着工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等危机,其本质就是生态危机。工业文明制造的这种危机,已经越来越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此亟需生态文明这种新的文明来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解决生态危机,消除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21世纪是环境时代 ,人类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大计 ,儿童是环境教育的前沿阵地。1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立意及目的1.1严峻的环境形势 ,要求强化环境教育人类是地球孕育出来的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群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展示出了改造自然和从自然获取资源、财富的高超能力 ,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 ,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与灾难 ,地球已向破坏它的人类亮出了“黄牌” ,…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社会长足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工业化状况,探讨生态工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的必要条件。生态工业是实现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而实现生态工业的核心是工业生态化和工业信息化以及工业人性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  相似文献   

18.
肆虐与征服     
丁学良 《环境导报》2003,(11):27-28
历史上最重要的传染病之大规模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化带来的。它们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付出的非常惨重的代价,是对人类本身提出的严峻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疾病.并获得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但细菌病毒也在进化。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我们要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尽快建立应对可能突发的、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寄语     
20世纪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我们赖以生息的地球家园自然环境遭到掠夺和破坏。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迎来新世纪曙光之际,科技进步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环境文明将是21世纪的主题。 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江  相似文献   

20.
<正>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时下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和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甚至"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生命史上第一个具有地球物理学力量的物种"(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欧洲人口专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0万年里,共有800亿人出生,这些人总共存活了2.16万亿年。20世纪的一百年虽然只占人类历史的四万分之一,但期间出生的人总存活年数却占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