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废水处理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高分子絮凝剂,笔者在文中就四类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进行简述,包括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并对各自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随后比较了这些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具有的优缺点。最后对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在未来的研发领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纯化,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影响因素,研究动向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宋亮  刘秀  陈华 《环境科技》2006,19(Z2):30-32
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包括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同时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博  付宁  马放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8):83-85,101
文章对无机絮凝剂、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三种絮凝剂进行了比较,提出研究和开发絮凝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安全的微生物絮凝剂就成为必然,并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培养、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分析和合成途径的探索;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对畜产废水有机物的去除、对废水中COD、BOD的去除、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应用、对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传统絮凝剂而言,微生物絮凝剂具有絮凝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安全、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文章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和类型,详细叙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因素及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指出了当前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6.
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因其具有其他絮凝剂不具备的优点,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综述了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分别阐述了不同种絮凝剂的特点、研究与应用概况,并对无机多核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纳米絮凝剂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现状,分别对纳米絮凝剂的废水处理应用情况进行了概括;通过例举并分析了广泛研究的各类无机纳米絮凝剂、有机纳米絮凝剂以及其纳米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特性,比较了各类絮凝剂的处理效果.最后展望了纳米絮凝剂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单菌M-3和M-2共同培养,获取生物絮凝剂,进行提取生物絮凝剂粗品,处理某纸箱厂废水。对生物絮凝剂投加量、Ca2+离子浓度、pH值的影响条件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绘制出单一因素对生物絮凝剂处理效果影响的曲线,确定生物絮凝剂处理纸箱厂废水的最适条件,进行正交实验。实验表明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对纸箱厂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单菌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率在92%以上,COD去除率接近55%,氨氮去除率也达到89%。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在更少的药剂下能获得比单菌絮凝剂更好的处理效果。絮凝率可达93%,COD去除率达到74%,氨氮去除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概况,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单菌株生物絮凝剂、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有效微生物群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生物学研究,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淀粉接枝改性阳离子化絮凝剂对城市污水以及采用絮凝法处理的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是淀粉絮凝剂几乎不溶于水,因此提高淀粉絮凝剂的溶解性,对于提高淀粉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α-淀粉酶对玉米淀粉进行水解,接枝共聚合成淀粉絮凝剂,通过改性最终制备得到水解淀粉接枝改性阳离子化絮凝剂,并通过试验对其合成指标进行了考察以及与普通淀粉絮凝剂的溶解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水解淀粉接枝改性阳离子化絮凝剂在具备良好的絮凝效果的同时,其溶解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PSA处理含氟矿井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聚硅酸铝混凝剂处理煤矿含氟矿井水,处理后,氟,SS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8%,98.5%和96.8%,处理后的水质可用于矿井除尘或生活用水。  相似文献   

12.
麦芽生产过程包括清选、浸麦、发芽、烘干以及除根等工序,废水主要来自于浸麦、发芽等工序。某麦芽生产厂根据麦芽过程用水和废水产生的特点,采用设备改进、加强工艺管理、用水管理、废水回用、提高员工技能等措施,通过源头削减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合理调节生产用水,降低生产用水量和废水产生量,麦芽生产水耗指标为2.4 m3水/吨麦芽。麦芽废水采用SBR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满足排放标准要求。该麦芽企业废水管理和处理经验为同行业提供了较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产氢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海藻酸钠做包埋材料制备的固定化光合细菌,可以在不同浓度豆制品废水中进行光照放氢。豆制品废水COD浓度在7560—12600mg/L时,可以维持稳定产气260h以上,平均产气率为146.8—351.4ml/(L·d),气体中H2含量在60%以上,废水COD去除率为62.3%─78.2%;当废水COD浓度在1260—5040mg/L时,可以维持产气93h,平均产气率为120.7—140.oml/(L·d),气体中H2含量在75%以上,废水最终COD去除率为41%─60.3%。  相似文献   

14.
有机负荷对秸秆床反应器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打捆麦秸为固定相,以猪场废水为流动相,采用半连续进料方式,考察了不同猪场废水容积负荷对秸秆床反应器产沼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前25d,较高的猪场废水有机负荷对反应器产气有一定抑制,之后日产气量和容积产气量迅速增加,并明显高于低猪场废水有机负荷的处理,当猪场废水容积负荷为7.2kgCOD/(m3×d)时,厌氧反应器最大容积产气量达2.29m3/(m3×d),产气稳定后维持在1.52~1.76m3/(m3×d),较猪场废水容积负荷为2.4,1.44kgCOD/(m3×d)的处理分别提高了50%和130%以上,对产气中甲烷含量无明显影响;较高的猪场废水容积负荷不利于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发酵后麦秸干物质损失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率均与猪场废水容积负荷成反比,红外的结果与之一致.对发酵后麦秸水浸提液的DGGE检测表明,维持反应器高有机负荷、低发酵液HRT,促进了厌氧微生物在麦秸表面定植,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丰富度均明显高于低有机负荷、高发酵液HRT的处理,反应器耐高有机负荷冲击的能力增强.采用秸秆床反应器处理农村常见的秸秆和畜禽养殖污水产沼气是可行的,且较高的废水有机负荷有利于提高反应器容积产气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制裘过程产生的两股主要废水——浸皮废水和洗皮废水厌氧处理的可行性。浸皮废水对甲烷菌无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甲烷气产率为1.02 m~3/m~3,COD去除率可达87.6%。洗皮废水的甲烷气产率为0.82m~3/m~3。洗皮废水中的洗涤剂DG7不能被厌氧降解,但会被污泥吸附,当其浓度低于50—100 mg/L,甲烷菌可被驯化,不影响厌氧过程。洗皮废水宜与浸皮废水或其它污水合并进行厌氧处理。  相似文献   

16.
石化工业园区有毒废水来源识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茜  于茵  周岳溪  陈学民  伏小勇  王淼 《环境科学》2014,35(12):4582-4588
针对石化废水对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毒性冲击问题,采用耗氧速率抑制试验评价不同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的毒性,评价对象包括石化工业园区内不同生产装置和装置内不同生产节点的废水.试验发现废水的有机质含量与毒性效应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并不能单从废水的有机质含量预测其毒性.同时,研究中针对活性污泥敏感性在不同批次试验之间的差异问题,将各废水对活性污泥的毒性数据转化为标准毒性物质3,5-二氯苯酚的浓度,提高了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废水流量和对应3,5-二氯苯酚浓度,计算废水对应标准毒性物质质量排放负荷,作为评价废水毒性排放贡献的指标.对不同装置和节点石化废水的毒性贡献进行排序,有效识别了该石化工业园区内有毒废水的产生来源,为从生产源头控制废水毒性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制药废水常含有大量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传播抗性污染的风险高于城市污水,但目前人们对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ARG转归影响机制研究尚有不足.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考察某螺旋霉素制药废水厂A2O工艺过程中菌群结构变化,并通过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考察菌群结构、水质特征及ARG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物处理单元中污泥的菌群结构受进水水质影响较小,其中厌氧和缺氧池中均以产甲烷菌与硫酸盐还原菌为优势菌,好氧池和二沉池中优势菌群的功能较为复杂;A2O系统对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但不能稳定削减潜在致病菌丰度.水质特征、菌群结构和ARG之间存在显著相互影响关系,其中废水处理过程中生物量、NH4+-N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与ARG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的分布密切相关.在水相和泥相中对ARG和MGE产生显著影响的菌属不同,而且泥相中有更多的潜在致病菌与ARG显著相关性,即污泥中微生物同时获得耐药性和致病性的可能性比水相中高.本研究可为今后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过程的抗性污染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杀虫双生产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对碱性废水采用减压蒸馏法脱盐,馏出比1/3,真空度40kPa,10次循环蒸馏,脱盐率达77%,馏出液的可生化性好,可直接生物处理,酸性废水,尾气吸收废水经混合调碱处理后,CODcr去除率达75%,BODs/CODcr由原水的0.08提高至0.36,各股废水预处理后混合,经7d间歇生化处理的CODcr去除率达68%。  相似文献   

19.
糟液循环对开放式餐厨垃圾乙醇发酵的影响及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餐厨垃圾乙醇发酵糟液进行多次循环使用,以减少废液的排放量.重点考察了糟液循环对餐厨垃圾产乙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未经处理的乙醇糟液在全回流条件下,对乙醇发酵产生明显抑制,全循环4次后乙醇产量由28.4g/L 降至2.56g/L.随着循环利用次数的增加,乳酸、SS、DS和盐分均产生积累,分别达5.45、64.7、99.5和12.3g/L.为提高糟液循环次数,本研究采用2/3的糟液回流和絮凝处理后全回流的方式,其糟液循环利用7次后,前者乙醇产生量维持在25.5~35.5g/L,而后者的乙醇产量在12.2~32.4g/L.糟液2/3回流循环效果要优于絮凝处理后全回流的方式,今后需考虑两者相结合进行糟液循环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CLT酸生产废水高含盐、高有机物浓度、难生物降解的特点,采用Fenton氧化对CLT酸生产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研究,考察并确定了H2O2和FeSO4·7H2O用量及二者的摩尔比,pH值以及反应时间对H2O2剩余量以及COD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废水的初始pH值3~4,H2O2和FeSO4·7H2O的投加量分别为20mL/L和10g/L,反应时间为30min时,反应过程中H2O2恰好全部消耗,COD的去除率为56%.Fenton氧化预处理能明显改善CLT酸废水的可生化性,原水的BOD5/COD值为0.075,经最佳试验条件处理后可升高至0.37.GC-MS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检测到的6种主要苯系有机污染物在Fenton氧化后均未检出,利于废水后续进行生化处理.试验表明,采用Fenton氧化技术对CLT酸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