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准确地分析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采用传统极限平衡法,考虑球状风化体含量为0%~40%共9种不同情况,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IGMA/W模块和SLOPE/W模块研究了球状风化体含量、直径和位置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状风化体含量的增加,混合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增加,边坡最危险滑动面向深部发展;当球状风化体的直径逐渐增大时,混合花岗岩边坡的滑动面深度会由深变浅,其稳定性系数会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球状风化体的位置分布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当球状风化体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上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最小,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中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次之,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下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最大,球状风化体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浅层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比分布在边坡深层时大,球状风化体位置分布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具体的影响关系表现为:边坡下部>边坡中部>边坡上部,边坡浅层>边坡深层;与无孤石边坡对比,加入孤石以后,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会随着孤石的加入而改变,呈现明显的绕开孤石的效应。该研究成果可为混合花岗岩边坡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3.
在我国公路路线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形起伏较大的地质环境,一般采取以深挖路堑形式通过,这可能会形成含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混合花岗岩边坡坡体中球状风化体的存在易形成落石及崩塌,为此开展此类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以某拟建公路K248+640标段含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实际工程为案例,根据现场勘察得到的球状风化体含量,采用随机程序生成半径1 m的球状风化体数据,并导入PLAXIS2D中构建相应边坡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开展边坡稳定性研究,探究不同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3种不同的边坡加固方案;通过该类边坡不同加固方案位移、剪应变、稳定性系数等方面的数值模拟分析,并经过现场实测数据的印证,揭示了锚索格构梁方案加固该类边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含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表现为,最大剪应力随开挖步数逐渐增多整体上呈现出前期缓增、中期陡增、后期缓增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②被动支护与主动施加反压力支护对含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支护效果有明显的不同,总结出被动支护与主动施加反压力支护的区别;③数值模拟与现场验证相结合,监测数据显示该类边坡采取锚索格构梁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该研究可为锚索格构梁方案在此类含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加固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0,(1):8-17
以上饶市幅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 000~1 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黄山、三清山是锥状峰林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天柱山以崩塌堆积地貌景观为特色,灵山以大型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天柱山、灵山锥状峰林和石锥地貌景观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原因是天柱山、灵山比黄山、三清山海拔低400 m左右,冰川、融冻侵蚀作用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强烈。 相似文献
6.
7.
8.
9.
通过对粤湘赣交界处大东山花岗岩体及其上发育的风化土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主微量元素和铊(Tl)形态含量分析研究,初步揭示华南花岗岩风化成土过程中Tl的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大东山花岗岩及其风化土壤的Tl含量明显超出我国和世界自然土壤Tl含量背景值(~1 mg/kg),证实研究区土壤普遍存在Tl富集现象;(2)风化壳样品组分与花岗岩具有很好的地球化学继承性,是大东山花岗岩原位风化的产物,且母岩成分相对均一;(3)Tl主要为残渣态(> 75%),且Tl与Rb和K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说明风化壳花岗岩和土壤中Tl分别主要存储在含钾硅酸盐矿物(黑云母和钾长石)和粘土矿物(如伊利石)晶格中;(4)质量迁移系数表明Tl在风化壳剖面上层被淋滤出,向下迁移,随后在淀积层发生沉淀、富集;(5)母质C层土壤中残渣态Tl含量与花岗岩相似,但占比明显低。因此,在花岗岩风化成土过程中,伴随着含钾原生矿物的分解,Tl可被释放到风化壳地表环境中进而富集,形成华南花岗岩地区土壤Tl富集现象,对区域土壤质量安全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浮山是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自然、人文、宗教景观于一身,该景区又恰处在一个由中生代白垩纪粗面质火山岩组成的古人山机构之内,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浮山地处庐江-枞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心是典型的古火山地貌景观。 浮山的火山岩类型齐全。浮山奇景之一,是为数众多的火山洞穴,有著名的三十六岩,七十二洞。这些洞穴造型奇特,规模不一,深幽奇妙,景色绝佳。所有的火山洞穴,均赋存于浮山中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流岩层中,由岩石风化崩塌剥落而逐渐形成。对这些火山洞穴类型及成因的研究不仅有科学意义,也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作者对开发建设浮山景区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新疆库鲁克塔格新元古代花岗岩年龄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新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孤山岩体(或太阳岛岩体)的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结晶的时间为795 Ma。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Na、LREE、LILE及亏损HREE、HFSE,因此具有高的(La/Yb)N及Sr/Y比值,与现代的艾达克岩相似。然而该岩体具有低的Nd初始值及太古代的Nd模式年龄,因此推测其岩浆来自太古代基性下地壳的重熔。鉴于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有800 Ma左右的蛇绿岩,因此我们推测该岩体是碰撞造山引起的加厚的下地壳重熔的结果,代表了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山花岗岩体位于陂头复式岩体西端,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158.1±1.8Ma,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硅、富碱、贫Ca和Mg以及高TFeO/MgO、低CaO/Na2O为特征.其K2O/Na2O>1,A/NK=7.8~11.92,A/CNK=1.33~1.68,属过铝质碱性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含稀土元素(除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9~0.16)以及Zr、Y、Th、U、Nb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Ti等,高10000x Ga/AI(比值大于2.6).在Zr、Nb、Ce、Y对10000×Ga/Al以及TFeO/MgO-SiO2等A型花岗岩多种判别图上,投影点主要落在A型花岗岩区,而与高分异的I、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均指示,南山岩体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通过Y-Nb-3Ga和Y-Nb-Ce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将其进一步划分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认为南山花岗质岩浆可能形成于相对挤压的中侏罗世.而在晚侏罗世早期相对拉张的作用下,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壳的泥质岩和少量砂质岩受到幔源流体富集后发生部分熔融后上侵形成铝质A型花岗岩,且有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花岗岩铀地球化学特征新认识——以赣南富城产铀花岗岩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富城花岗岩U、T h含量分析结果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富城花岗岩U的均值为8.92×1-0 6、众数为8.0×10-6、中位数为7.03×1-0 6,其概率密度曲线偏向高端呈右偏非对称分布(偏度系数CSK=1.10)。T h的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三者一致,分别为25.7×10-6,25.75×10-6,25.8×1-0 6,其概率密度曲线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11)。核诱发裂变径迹研究查明富城花岗岩中铀有4种存在形式:(1)显微粒状铀矿物(晶质铀矿);(2)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于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之中;(3)均匀分散赋存在造岩矿物晶格之中的结构铀;(4)沿造岩矿物(长石、石英)微裂隙及粒间分布的非结构铀。对富城花岗岩铀配分研究发现,赋存在造岩矿物中均匀分散状的结构铀含量与全岩铀不呈消长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极限值:长石、石英<3×1-0 6,白云母<5×10-6,黑云母<9×10-6。溶浸实验结果表明,富城花岗岩活动性铀浸出率很高(平均值52%),为富城花岗岩具有较大铀成矿潜力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17.
亚热带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我国亚热带四类典型景观单元表层土壤为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加权平均值差异明显,以平原湖区加权平均值最高(25.10 g·kg-1),其次为喀斯特低山(20.84 g·kg-1)和红壤低山(17.75 g·kg-1),红壤丘陵平均值最低(12.07 g·kg-1).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变异系数在24.06%~43.76%之间,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平原湖区景观SOC含量主要分布区高于20 g·kg-1,其它三类景观单元主要分布区则相反.四类景观单元SOC密度加权平均值大小顺序与SOC含量高低极为一致,其顺序为平原湖区(6.12 kg·m-2)> 喀斯特低山(4.30 kg·m-2)> 红壤低山(4.25 kg·m-2)> 红壤丘陵(3.04 kg·m-2).研究结果揭示成土母质、耕作强度、地形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比例是SOC含量景观变异的主要原因,亚热带地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碳库. 相似文献
18.
19.
分布于湖南东北部的石蛤蟆岩体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中。由微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两期侵入体组成。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57±2 Ma(2σ),MSWD=0.98,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SiO2=68.26%~68.53%,K2O/Na2O=1.37~1.59,岩石属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较低(0.40~0.56);ΣREE较高(171.48~183.81),Eu为弱负异常(δEu=0.86~0.93),(La/Yb)N=27.11~45.87;具较高的εNd值(-5.11)和高T2DM(1.63 Ga)。综合研究表明,石蛤蟆花岗岩为混合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其花岗岩浆有大量幔源物质加入。讨论认为岩体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造山晚期张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