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型赤潮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赤潮灾害发生的主要区域,除海湾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型成因的赤潮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外赤潮调查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富含氮、磷等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某些水体交换差的河口、海湾区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统称为赤潮。现已查明,世界上有15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多数为甲藻。赤潮除对渔业危害很大外,还可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世界上普遍重视赤潮的研究,在发生的海域进行大量调查,并对其发生机制、防治、预测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概况简述如下。 一、国外赤潮发生与危害概况近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赤潮的事件剧增。如美国的佛罗里达沿岸,1916—1948年间只  相似文献   

3.
赤潮     
1.赤潮的研究状况 1.1 已往的赤潮研究从前所谓赤潮,是指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们与水库等淡水里发生的“水花”现象有所区别。但是,最近淡水水域的“水花”现象也称为淡水赤潮。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都呈现红色,除去夜光藻(Noctiluca mitiaris)和红海赤毛藻(Trichodesmium)等外,蓝把其它微生物分别呈现的黄色、褐色、黑绿色等各种颜色也称为赤潮。因此,“赤潮”一词便缺乏科学性了。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不仅  相似文献   

4.
X55 200401523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赵冬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3, 22(3).-7~11 环图X-14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  相似文献   

5.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6.
赤潮与海洋微生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变色,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就是赤潮。近年来随着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随之增多。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而且严重损害海洋水产资源。由于赤潮不仅是渔业的大患,而且与人类的公共卫生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关注,各国学者进行过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近年来,富营养化已在我国某些海区出现,赤潮也屡有发生并有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 ,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 ,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 ,赤潮也是由此得名 ;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现已知的赤潮生物种类达六十余种 ,其分布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 ,其中夜光藻、短裸甲藻、原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  相似文献   

8.
大连湾赤潮生物及其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回顾了大连湾有赤潮记载以来的历史,汇总了1972~1990年以来,大连湾优势种类、生物现存量、赤潮范围状况及产生危害等资料。首次列出了该海湾的43种赤潮生物名录。 根据历年来的调查结果,找出了赤潮优势种类在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此对大连湾的污染类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海湾开发盛期(1995~2004年)10 a间DIN、DIP、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该湾赤潮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该湾赤潮的形成是以高N高P高Chl.a为主要特征,但P是1995年首次发生赤潮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引发赤潮的内因,而N在该年度赤潮形成的过程中却以外因的作用出现,通过内因而引发赤潮;但在该湾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2004年的N已在海湾自身增补作用影响下从1995年的外因向内因位置迈进,与P同时跃居内因地位,赤潮的隐患已呈加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作为诱发该湾赤潮的N、P营养盐,其来源途径并不一致,DIN突出了陆源径流输入的重大影响作用;而DIP则以海湾自身的再生补充为主,其中湾内沉积物中P的聚积及释放作用是引发该湾赤潮的最重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10.
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以国内外7个典型海湾为例,分析了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源污染物排人及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是是近岸海域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来源。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是赤潮频发的重要原因,而富营养化程度降低的海域发生赤潮的风险也会下降,营养盐比例的改变是浮游植物种类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赤潮的物理因子及其预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多年对广东沿海港湾赤潮发生机理的探讨 ,归纳出引发赤潮的主要物理因子 ,并深入研究潮汐变化与赤潮形成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沿海一些半封闭的海湾 ,在月赤纬偏小期间发生大潮易引发赤潮。大亚湾澳头水域 4~ 5月份大潮后多呈现不正规全日潮 ,易出现赤潮生物高峰期 ,较明显的赤潮从发生至消退的全过程往往跨越一个潮水期。根据实践经验总结 ,作者提出利用潮汐变化规律对大亚湾澳头水域 2 0 0 1年 5月份可能出现的赤潮初始阶段作尝试性预测 ,并在赤潮初始阶段通过对水域的浮游生物优势种和当地天气的变化趋势加强观测、研究 ,希望能对赤潮暴发作出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
x552(X)201586基于水质模型的海湾填海岸线选择/倪晋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加l,21(6)一684一688环图X一9 在应用水动力学模型预测海湾余流分布的前提下,讨论了深圳湾北岸填海后污染物迁移规律的一些变化,并采用水质模型分析了海湾的水质变化。根据浓度场的迭加原理,计算了各种岸线方案下海湾可利用的环境容量。通过对不同环境要求的各种岸线方案之比较,给出了协调诸要求的相对较优岸线。图3表2参6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Euc田刀piaZc司iacus)赤潮,总生物密度高达1…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一些海湾、河口污染加重,近海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海水养殖病害增多,甚至危害人类健康。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对海洋环境监测的认识,增加投入,加强“热点”海域的监测,减少海洋灾害的损失;加强海洋生物监测,避免潜伏的海洋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问与答     
问:《交通环保》笫1期中,曾报道湛江港港区海水发生变异、危及鱼、虾、螯、贝等海生物的生存,并把这种现象叫做“赤潮”。请问“赤潮”是怎样发生的?是否经常发生? 答:所谓“赤潮”是指由于浮游生物异常地急剧繁殖而觅食动物比平常少时,而发生的海水变色现象。一般发生此现象时海水发红,故称“赤潮”现象,亦称“红潮”现象。  相似文献   

15.
赤潮是海水中浮游生物异常地急剧繁殖,从而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其中有红色、粉红色、红褐色。绿色等,通称为“赤潮”。1980年5月中、下旬湛江港内水域发生的赤潮,是由细柱藻这种浮游生物急剐繁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害赤潮信息网”(http ://www .China HAB .ac.cn)已于 2 0 0 0年建立。该网站的前期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典型海域有害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的资助 ,网站工作得到我国众多赤潮研究专家及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颜天副研究员和代亮工程师联合几位同事共同创立、管理。目前 ,该网站主要内容设有赤潮问答、赤潮话题、中国赤潮发生历史、主要赤潮藻种、中国赤潮研究状况、赤潮研究的全球化协作和赤潮发生动态及链接等。能通俗形象地提供赤潮基础知识和研究背景 ,深入浅出地综述…  相似文献   

17.
X55 200500244 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徐宁…(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23(2).-20-24 环图X—14 以国内外7个典型海湾为例,分析了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源污染物排入及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是近岸海域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来源。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是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区域。然而,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陆源污染物随间排海,沿岸水域形成“黑潮”、“赤潮”致使我国近海海域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了海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阿根延海域今年年初出现了“赤潮”,据有关专家测定,“赤潮”导致贝类体内含麻痹性毒素,造成了一些食用者死亡,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