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文中介绍了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阐述了如何构建小学环境教育体系,对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观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对中学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串联法、对比法、调查法和引导法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增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熊辉 《污染防治技术》2003,16(Z2):163-165
论述了我国中小学基础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个环境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目前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采取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提出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环境情感和环境素养,自觉地形成健康的环境价值观和对环境的态度,增强环保责任感,培养他们理想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5.
环境新闻因与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而备受关注,其传播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文中探讨了环境新闻的目的和特点,阐述了在当前环境形势下,公众期待新闻媒体在环境保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提高环境新闻报道营造社会良好舆论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全民事业。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组织广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1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管理,我国的有关法律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环境保护事务,并对国家机关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其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提出申诉、控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新华镇公众环境意识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与社会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新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人类正面对着愈来愈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污染在加剧,生态破坏在蔓延,水土在流失,沙漠化土地在扩大,森林植被在减少,温室效应在加重,臭氧层正遭受破坏,物种在消失,气候在恶化,整个地球生态变得越来越脆弱。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在日益加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控制和治理,那么到一定阶段它必将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给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寻求一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是自1970年末开始、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期间,国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路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道路,从而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从国际范围来说,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许多国家在环境法制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吸取的养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及时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环境管理经验,吸收国外好的做法,使环境法得到了较顺利的发展,并表现出了一系列特点。中国环境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的环境法是从大环境概念出发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公众环境意识万卷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浙江省公众环境意识万卷调查活动,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希望和要求,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提供了信息。1调查概况1.1调查的形式、范围及步骤调查采用现场问卷形式,在浙江省内发放近12000份问卷。调查大致分为4个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问卷;(2)发放问卷;(3)收集问卷,统一编号。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4)撰写浙江省公众环境意识万卷调查的分析报告。1.2被调查公众的基本情况调查共计发放11800份问卷,回收9367份,其中有效问卷8599份。被调查公众的基本情况如下:(1)被调查公众…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令.抽调大量技术力量从事环保工作,调拨大量财物用来治理“三废”改善环境,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的效果.江苏与全国各地一样,随着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的提高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创刊至今已整整十年。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不仅提出了2000年的环境保护奋斗目标,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已初步摸索了我国环境保护的路子。十年来,《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关怀和国内外作者、读者的支持,在宣传我国的环境政策和法规,交流环境管理经验,推广污染治理和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真正造就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必须加快立法步伐,加大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环境法制意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机构,打破地方政府“供养制”,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要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要求政府“两个文明”一齐抓,努力提高经济实力,提出了中国环保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要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在政策、制度上进一步经,并把环境科技的创新摆上议事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决不能光抓“三废”治理,而应同时注意防治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系统的错综复杂关系中,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搞社会主义建设,除了抓好工农业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  相似文献   

18.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使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逐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要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依靠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世界各国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规划学者让莫内曾讲过一句名言:“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这是很有见解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保护生态平衡,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然十分严重。据调查,我国环境污染物的70%左右来自工业排放的“三废”,而其中的60%以上是由大、中型企业排放的。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约占企业排放“三废”总量的25—50%。因此,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使环境教育更具有全球性、全民性、全程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已日益为社会有识之士所认识和重视。一九七七年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就指出:“环境教育确实是个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中则更进一步强调:“必须对年轻一代和成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一九八一年国务院二十七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万里副总理也指示:“中小学教科书中要编写有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的内容。”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