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学》2019,(4)
为研究陕西省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损毁现状,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和工程治理验证的方法,对陕西省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损毁现状及治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矿山对地形地貌景观损毁方式主要有挖损和压占两种,损毁类型可从损毁目的、损毁时序、损毁地段、损毁程度4个方面进行分类,并提出损毁程度及治理难度分级指标。结合已开展的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实例,总结出露天采坑修复技术、露天采场修复技术、矿山地面建设工程压占修复技术、固体废弃物压占修复技术等矿山修复技术。以期对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引入了矿山塌陷地生态环境灾害链理论。结合泗顶铅锌矿地面塌陷引发的各种灾害,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土地、气候、水和人工生态环境破坏,地面塌陷是其主要灾害源,相应衍生出5种生态环境破坏次生灾害链。对其衍生的不同灾种之间及同一灾种不同单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共分7种灾变链式机制,并基于生态恢复对地面塌陷灾害分4类进行治理,共治理地面塌陷坑280个,同时将其划分为城市农业景观功能区和经济林景观功能区,恢复农业耕种用地(旱地)24.2 hm2,恢复经济林用地8.47 hm2。结果表明,所进行的生态环境灾变链式机制的研究是可行的,可为矿山地面塌陷灾害整治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新疆地区矿山中普遍存在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和水均衡遭受破坏等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和危害,从构建“和谐新疆”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建议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成  孙魁  彭捷 《灾害学》2020,(4):77-84
该文梳理了矿山地质环境开发式治理提出的政策背景,总结了开发式治理的概念内涵、治理模式与研究思路,并提出了开发式治理的可行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环境开发式治理是在政府引领、政策支持下,吸纳多元资金,进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并重的治理方式;开发式治理可以总结为残留资源再利用模式、废弃土地再利用模式、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等4种模式;开发式治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宜性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矿业开发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综合指数法评价认为,韩城西山石灰岩开采区最优开发式治理方案为“残留资源再利用模式”。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开发式治理模式的研究,以期为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5年5月2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内通往主景点的公路边坡暴发了一次崩塌灾害,崩塌土方量约4 000m3,灾害导致大量旅客滞留,对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5.2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地质因素、地貌因素、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激发因素——暴雨、开采石灰石挖空山体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有利的地质条件——两地层交接部位和地形条件——山高坡陡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本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具体分为应急处理和远期治理。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16,(3)
秦巴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加之受到采矿工程活动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目前矿产资源开采区内地质灾害研究相对较少。该文阐述了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采区内开采现状,区内矿山以小型为主,开采矿类以金属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矿产为主,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总结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提出了4种致灾模式:采矿覆岩剧烈变形致灾型,采矿覆岩缓慢变形致灾型,采矿废渣与降雨耦合致灾型和露天边坡变形致灾型,并列举了部分典型地质灾害点。这对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采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吉林省通化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经调查通化市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以下称矿集区)的基本情况,基于可拓学理论,对通化市已调查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评价。评价模型选取12个指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将AHP法与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值进行优化分配,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可拓学理论定量评价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对通化市矿集区107座矿山的评价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环境不良点9处,地质环境一般点9处,地质环境轻微点89处,评价结果可以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巢湖流域灾害链成因机制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巢湖流域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流域"为边界条件,自然和人文因素叠加下的灾害链作用机制和成因机理,着重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上来制定区域减灾对策,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从流域内灾害产生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过渡区环境以及灾害产生的文化与经济四方面原因,分析灾害链产生的三条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该流域减灾防灾必须以关键点为中心,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下协同控制的六条减灾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成良霞  苏生瑞  李松  张宁博 《灾害学》2012,(2):82-86,91
地震可以引发多种灾害链,尤其是强震。震区环境不同,引发的灾害链也不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秀至卧龙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由于山区公路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震后映秀至卧龙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山区公路强震灾害链主要可以分为公路自身系统及其灾害链和公路社会系统及其灾害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山区公路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链式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断链的目的,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也为将来发生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抢通与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然因素与工程作用对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崔鹏  林勇明 《灾害学》2007,22(3):11-16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减灾已成为保障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道路减灾,系统地分析了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源条件和人为因素;探讨了道路施工阶段和道路建成以后道路工程对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响,得出通过开挖、堆填、排水等道路工程建设活动,改变了沿线地质、地形、水文、植被等条件,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形成,产生人为灾害。因此,道路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处理好开挖、堆填、排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精度地质雷达在隧道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隧道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的山体时,经常会遇到断层、暗河、岩性软弱带等不良地质体,极易造成塌方、突水、突泥、岩暴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仅妨碍了隧道的正常施工,还可能延误工期,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合理的技术手段对这类地质灾害进行处理与评估,已成为目前隧道施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常德一吉首高速公路度龙田隧道ZK207+330~255坍塌地质灾害整治为例,在综合分析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坍塌灾害治理情况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高精度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坍塌灾害整治效果检测中的应用。采用高精度地质雷达,可以准确查清塌方处理中注浆饱满度的情况,检查塌腔内是否仍存在危害隧道安全的空洞;同时,对塌方地段加密的钢拱架数量与间距也可进行准确的检测与评价。工程实践表明:结合工程地质调查和现场施工记录,高精度地质雷达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检测隧道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和整治质量,这对于评价整治效果、减少工程隐患、确保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通常采用建管分离模式,建设单位为了控制工程投资,将工作重点放在主体工程的建设上,对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停留在轻"事前"重"事后"、轻"规划"重"补救"的层面,尤其是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运营期管道的抢维修和隐患治理给运营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和安全压力。通过阆中-南充输气管道的建设,运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方法,对该管道所经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对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做法,通过工程实践,建立了一套科学、经济的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了管道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库工程的建设运营,显著地改变了区域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也改变了沿线应力场强度与分布状态,相伴产生了沿线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以三原西郊水库引发塌岸为例论述了不同水库诱发岸坡稳定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红层丘陵区,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直接经济损失90.65万元。截至2006年5月,县域内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89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和泥石流等[1]。地质灾害分布在高陡且节理较发育的边坡、有软弱层分布的地层、海拔高程在320~700 m的低山、深中丘区、威远背斜南东翼,及人类工程活动如矿山开采、公路建设较频繁的地段。灾害规模小,险情小,危害程度为轻到中等[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的暴雨期。针对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特征,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3],共确定62处受灾害威胁需避险搬迁的农户183户计710人,灾害点治理13处、监测预警114处。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质环境条件中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植被生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研究程度及区内地质灾害的自身特点,以区内已发生灾害的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了在何种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可能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定量分析了地形坡度、地形高差、沟谷流域特征、降雨量在某一具体分布范围内,才容易发育某种地质灾害;同时论述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  孔纪名  王成华 《灾害学》2010,25(2):140-144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防灾形势严峻,灾后恢复重建的防灾关键就是选址问题。在重建前要充分评估灾害孕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有效避让破坏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同时对不可避让灾害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灾从重建前的选址开始,科学选址,有效防灾,是选址防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安徽繁昌滑坡群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繁昌滑坡群为沿江高速公路施工诱发的工程滑坡,滑坡群形成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物质组成、地形地貌、结构面特征、岩体风化程度等诸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作为大型土质堆积体滑坡群在长江沿江丘陵地区比较少见,就其成因背景、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进行论证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级分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该滑坡群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常穿越各种矿山采空区,采空区对路堑边坡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有限差分分析的快速拉格朗算法FLAC3D程序,由于具有强大的数值模拟分析功能,可以模拟多种结构形式的地质体,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岩土工程问题。本文结合国家某重点交通项目,采用快速拉格朗算法FLAC3D程序对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某路堑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主要包括开挖、注浆和锚固等工况下路堑边坡的应力和位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经过处理后的路堑边坡是稳定的,FLAC3D应用于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