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城市污水污泥、咖啡渣在不同气氛及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其单一样及其混合样的燃烧特性,计算了各类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并对他们的燃烧动力学进行了建模.结果表明,单一污泥样品的燃烧曲线存在3个明显的失重峰,分别对应于水分的析出、挥发分的析出燃烧、难燃有机物及固定碳的燃烧.咖啡渣燃烧则分为挥发分析出及燃烧、挥发分的燃尽和固定碳燃烧两个明显阶段.污泥中混合咖啡渣后,污泥燃烧特性有所改善,其中混合30%咖啡渣后污泥的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D、可燃性指数C、燃尽指数Cb、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分别增加了1.5、1.0、0.3、1.7倍,与燃烧气氛N_2/O_2相比,污泥和咖啡渣混合试样在CO_2/O_2气氛中燃烧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得到不同条件下污泥、咖啡渣及其混合样燃烧的质量平均表观活化能(Em)分别在30.49~36.72 k J·mol~(-1)、63.07~118.90 k J·mol~(-1)、37.80~44.49k J·mol~(-1)范围.可以分别用f(α)=(1-α)0.5、f(α)=(1-α)2描述污泥、咖啡渣及其混合样燃烧的第一挥发分峰前及峰后的燃烧机理.  相似文献   

2.
土壤吸附氟的能力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六种自然土壤进行了吸附氟的试验研究,表明土壤吸附氟的能力与土壤中粘粒和Al_2O_3的含量呈正相关,与Fe_2O_3及pH值呈负相关。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吸附氟的能力各不相同,基本规律是酸性土壤吸附氟的能力较强,而碱性土壤较弱。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高投入、高产污和低效率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污水资源(wastewater resource)极尽利用的"污水精炼(wastewater refining)"新理念,剖析了实现污水精炼的关键技术和可能的技术途径。污水精炼的核心理念是将污水视为资源,改变以污染物分解和去除为基础的现有处理技术原理,通过污水中有价值物质的精细化筛分和定向增值转化,实现污水中水、有机质和无机盐等资源的安全、高效和极尽利用。污水精炼主要包括筛分、转化和利用3个关键环节。基于技术分析,针对不同的场景,提出了污水精炼生态模式(wRefine-E)和污水精炼高端模式(wRefine-S)2种技术途径,并对污水精炼关键技术(wastewater refining technology)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同时指出,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是污水精炼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污水再生与资源能源转化耦合是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马来酸酐为原料、首次应用固体超强酸SO_4~(2-)/M_xO_y为催化剂"一锅法"催化合成聚环氧琥珀酸(PESA)。采用FTIR、GPC对产物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利用SEM、XRD考察了产物对Ca CO_3沉渣形貌和物相,并探讨了其阻垢机理。结果表明:8种固体超强酸SO_4~(2-)/M_xO_y中SO_4~(2-)/Ti O_2-Si O_2催化活性最好,阻垢效率高达98.87%;FTIR分析证实了产物分子结构具有羟基、羧基、C-O-C基团,聚合物为PESA;GPC分析该PESA的数均和重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 471和1 609;SEM和XRD分析表明该PESA能有效地损伤和变形Ca CO_3沉渣的晶体习性和结构,表现了明显的晶格畸变能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活垃圾与煤混烧灰渣的熔融特性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熔融焚烧需要添加一定量辅助燃料进行稳燃的实际情况以及垃圾成分复杂、波动性大的特点,对配比一定煤的混合垃圾焚烧灰渣的熔融特性及熔融渣的回收利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垃圾的熔融特性主要与垃圾渣中的以SiO2-A12O3-CaO-Fe2O3为代表成分有关,垃圾渣中SiO2/A12O3、SiO2 Al2O3、CaO Fe2O3对灰渣熔融点T3的影响与该成分在垃圾渣中存在的化学形式及其性质有关;垃圾熔融渣的物理性能优良,渣中的重金属浸出和噁英的含量均达环保标准.可以直接对垃圾熔融渣进行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李福清 《环境工程》2019,37(5):117-121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不同TiO_2外壳厚度的Fe_3O_4@TiO_2复合纳米材料,并探究其对砷及染料的去除机理。通过材料表征发现:Fe_3O_4@TiO_2复合材料为典型的核壳结构,Fe_3O_4与TiO_2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形成Ti~(3+),材料感光范围展宽>600 nm;通过吸附等温线实验,n(TiO_2)∶n(Fe_3O_4)为0. 5时,Fe_3O_4@TiO_2复合材料对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30 mg/g);可见光下,Fe_3O_4@TiO_2复合材料对染料甲基橙具有高效的光催化效率。Fe_3O_4@TiO_2复合材料是一种既可去除砷又可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多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冶金固废组分复杂且难以高附加值利用的特性,结合当前垃圾燃烧飞灰重金属污染现状,通过将两者混合进行熔融固化及成分重组,研究了重金属固化及浸出毒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固化渣出现明显结块,且燃烧过程中矿物发生重组,Zn、Cu、Pb和Cr取代硅酸盐中Ca~(2+)、Al~(3+)等离子而被固熔于网状基体中,生成了Cu_6Zn_4Al_2O_4、FeCr_2O_4、Cd_(0.75)Zn_(0.25)Fe_2O_4、Zn(AlO0.5Fe1.5)O4、MgCr0.4Fe1.6O4及Cu0.5Zn0.5Fe2O4等物质;且随着温度升高,Ca-Fe-Si-O体系形成一种耐热硅酸盐稳定相CaFe_3(SiO_4)2OH,由于其覆盖或包裹住含有重金属的晶体,从而延缓并阻止了灰渣分解及重金属的浸出,降低了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铬渣处理技术与综合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铬渣污染现状,介绍了铬渣污染途径及危害,列举了铬渣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包括酸性还原法、碱性还原法、碳还原法、微生物解毒法、干式还原法和固化/稳定化处理法。对铬渣的解毒方法和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比较。概述了铬渣的部分利用现状。铬渣用于制砖、铬渣用于制造微晶玻璃、铬渣作为玻璃着色剂、铬渣用于制造耐火材料、铬渣用作炼铁熔剂、铬渣用于制钙镁磷肥。总结了目前铬渣处理技术与利用现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秸秆堆腐物的基质化改良及育苗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农作物秸秆制备栽培基质的pH、EC值偏高和通气、持水孔隙度比例不当等问题,研究了稻草秸秆基质化利用过程理化性质的改良技术。以稻草秸秆、菇渣高温堆制及其堆腐物为常规对照,采用在高温好氧堆腐及穴盘育苗试验的方法,研究酒糟添加及物料组成对基质理化性质、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腐阶段稻草秸秆+菇渣+酒糟处理的堆腐高温(50℃)维持天数较稻草秸秆+菇渣处理多13 d(P0.05),平均堆腐温度较稻草秸秆+菇渣高9.3℃(P0.05),稻草秸秆+菇渣+酒糟处理较稻草秸秆+菇渣处理腐熟物pH、EC值分别下降14.0%、16.5%,稻草秸秆+菇渣+酒糟处理提高了堆肥体的起始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稻草秸秆+菇渣+酒糟处理促进了堆腐进程,腐熟物更适宜于基质应用。2种腐熟物分别组配无机物珍珠岩后,均显著降低了EC值(P0.05),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等物理性质也得到改善(P0.05),综合幼苗地上、地下部生长特性,稻草秸秆+菇渣+酒糟处理组配珍珠岩后的育苗效果优于对照。采用农作物秸秆堆腐制备基质时,酒糟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腐熟物中pH、EC值等不良理化性质,为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舒文龙 《环境保护》1992,(10):45-47
一、概论钢渣产自炼钢过程,其主要成份有:CaO、SiO_2、Al_2O_3、FeO、Fe_2O_3、MgO、MnO、P_2O_5、f-CaO等,根据矿石成份,有时还可能有V_2O_5、TiO_2等.在表1中列入我国某些钢厂钢渣的化学成份.钢渣的产率根据金属炉料、炼钢辅料、冶炼设备、炉衬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我国炼钢原料中生铁所占的比例较大,故产渣率也较高.我国每炼  相似文献   

11.
炼铜炉渣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每年要产生150万t左右的火法炼铜炉渣,这些炉渣如果长期堆放不加以利用,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浪费资源,渣 中有害物质还会渗入土壤、流入江河,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论述了目前对炼铜炉渣的利用现状和方法,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接淋浸法对风化铬渣及新鲜铬渣进行了六谷铬溶出的条件试验,60min的浸泡时间,80目以下的粒度对渣水比250g/200mL的新渣中Cr(VI)浸出率达69.4%,渣水比250g/200mL,500g/400mL,750g/600mL的风化渣中Cr(VI)的总溶出率分别为70.2%,86.3%,94.0%,其中第一次淋滤溶出率分别达48.1%,70.0%,81.6%,低PH值的淋浸水有利于Cr(VI)的浸出,在PH值为3时溶出率达高峰,Cr(VI)浸出质量比自然条件(近中性)高出14.1%-16.3%,增大管径和降低装置的滤面负荷可提高浸出效果,在直径80mm管径,500g铬渣装填料,滤面负荷9.95g/cm^2时,Cr(VI)溶出率达98.7%,真空抽滤可提高Cr(VI)浸出速率,但降低了滤液中Cr(VI)的浓度和溶出质量,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了直接淋浸法回收铬渣中六价铬的可行性,并可作为工业化装置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3.
钢渣深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仁静 《云南环境科学》2010,29(5):63-65,81
以昆钢本部及红钢所产的转炉钢渣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热泼钢渣的矿物组成,分析钢渣中有价金属的组成,确定不同的粒级、不同的磁场强度,采用干式磁选与湿式磁选相结合的“一段闭路破碎,磁滑轮磁选;一段开路磨矿,一粗一精选别”深度处理流程,应用于红钢钢渣磁选车间及昆钢钢渣磁选厂,获得良好的磁选指标。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渣浆输送断流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总结了项目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攀枝花西渣场采用灌浆胶结炉渣加固边坡工程,开展了灌浆胶结炉渣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胶结炉渣体的破坏模式、强度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胶结炉渣中炉渣含量的增加,其内部结构不均匀性更加突出,试验加载过程中压应力区和拉应力区相互交错分布,最终破坏时受劈裂破坏和剪切破坏共同作用,其破坏...  相似文献   

15.
浅谈铬渣解毒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介绍了铬渣污染状况,对比分析了10余种铬渣解毒技术的优缺点,并且重点论述了旋风炉附烧铬渣工艺过程及其技术特性。研究表明,旋风炉附烧铬渣具有吃渣量大,解毒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型铬渣解毒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果渣改性絮凝剂的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化学改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来源丰富的水果渣为原料,分别与氯乙酸、丙烯腈、丙烯酰胺在不同的条件下醚化、聚合,制得多种絮凝剂,用于处理造纸废水。  相似文献   

17.
铊的相态分析既是研究自然环境中铊的迁移和生态效应的指标 ,也是指示寻找大型隐伏矿床如铊、金、汞、砷、锑等矿的手段。为了进一步探讨颗粒物中铊相态提取的技术和方法 ,在优化干扰物分离条件下 ,采用七步法提取了几种不同粒径硫酸废渣中铊的相态 ,比较了废渣研磨前、后各相态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因巴法水渣技术在目前国内高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就此技术改造经验,从四个方面即,设备完好率与除尘率及同步运转率、粉尘作业职工尘肺发病率和尘肺发病年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防尘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阐述了水渣系统的先进性能,并通过环境监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碱渣的综合治理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碱渣的污染问题一直制约着纯碱企业的发展,是氨碱厂的一大技术难题。碱渣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能够应用于建筑、化工、农渔业、环保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碱渣的治理与利用技术进行了总结和评速。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土法炼锌废渣堆场实现生态修复后废渣-植物系统中植物内稳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与氮磷限制的关系,选择黔西北威宁县猴场镇已开展生态修复达4年的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为研究区域,以废渣堆场上生长良好的5种优势乔灌草植物即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芦竹(Arundo donax)、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对象,研究5种优势植物在铅锌废渣堆场中碳(C)、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植物修复的废渣中C、N含量较高,P、K含量较低,三叶草废渣中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有效氮、有效磷与速效钾表现为三叶草废渣较高,柳杉较低;各元素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C∶P > C∶K > C∶N > N∶P > N∶K > P∶K,三叶草废渣中N∶K、P∶K显著高于其余四种植物。5种植物叶片中N含量整体较低,草本植物三叶草N、P、K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几种植物;通过叶片N∶P分析表明,除三叶草生长受P限制,其余4种植物生长都受N限制。废渣与植物叶片中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表明,植物叶片中N、P、K含量分别与废渣中有效态养分(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叶片N∶P与废渣中有效态养分(N、P、K)含量呈正相关外,叶片中其余元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均与废渣中有效态养分(N、P、K)含量呈负相关,其中叶片C∶K、P∶K与废渣中有效态养分(N、P、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废渣中N、P、K的有效性显著影响着植物叶片中N、P、K的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