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微生物调控对有机生活废物堆肥的理化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处理比对照处理提前1 d进入高温分解期,且高温(>50℃)持续时间为6 d,较对照处理的长3 d;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微生物处理的pH值对照处理的偏低;EC值呈"M"型变化规律,微生物处理的EC值较对照高;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处理的胡敏酸E 4/E 6值都低于对照,表明添加菌剂有利于生活垃圾腐殖化;以发芽指数GI均大于80%这一标准评判,微生物处理比对照提前8d腐熟.  相似文献   

2.
以猪粪和稻草混合作为调理料,采用强制通风方式,在0.5 m~3的静态中试装置中进行菇渣好氧发酵试验。研究了在维持物料含水率稳定的前提下,不同通风处理对发酵各阶段的堆体温度、挥发性固体、pH、全氮、全磷、种子发芽指数和堆体体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通风可以满足菇渣发酵腐熟。通风量对堆料温度和挥发性固体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堆体pH值、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发酵完成后全氮全磷浓度均比初始状态有所上升,堆体体积呈下降规律。综合比较发酵各阶段的参数指标,得出发酵初期和高温期分别以0.05、0.067 m~3/(m~3·d)进行通风,物料翻堆后以0.033 m~3/(m~3·d)进行通风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探究对玉米秸秆不同前处理后与煤矸石不同配比制作可完全替代泥炭为主要原料的水稻育苗基质为目的,采用玉米秸秆和煤矸石为原料,分为1%NaOH处理与未处理玉米秸秆进行堆腐发酵,将堆腐后玉米秸秆与煤矸石按体积比设立6种基质梯度进行混配后开展水稻育苗生长实验,同时以商品化育苗基质为对照,研究6种不同梯度基质对水稻秧苗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以期提供最佳的水稻育苗基质。研究结果表明:未经1%NaOH处理堆腐的玉米秸秆与煤矸石混配后,水稻出苗率70%,不宜用作水稻育苗基质;经1%NaOH处理堆腐的玉米秸秆与煤矸石合理混配后水稻秧苗生长状况较佳,且当玉米秸秆∶煤矸石∶珍珠岩=54%∶36%∶10%时,水稻秧苗的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壮苗指数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与CK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50.5%、68.5%、69.4%和8.3%;当玉米秸秆∶煤矸石∶珍珠岩=63%∶27%∶10%时,水稻叶龄进程最短,根茎最粗,说明2种配比均可替代泥炭生产水稻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翻堆对好氧发酵过程及产品理化性质的影响,明确沼渣好氧发酵的最佳翻堆策略,开展7组不同翻堆时间和频率的猪粪沼渣好氧发酵试验,分别在好氧发酵高温中、后期和降温前、中、后期进行翻堆1次、2次或3次,对好氧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腐熟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翻堆可延长好氧发酵高温期,加快降温期的降温速度。在高温期和降温期进行翻堆2~3次,能够更有效促进可挥发性固体的降解,提高产品腐殖化程度和种子发芽指数。综合好氧发酵过程的无害化和腐熟度指标,最佳翻堆策略是在高温期后期、降温期中期(T2)和高温期中期、降温期前期(T3)进行翻堆2次。此外,经翻堆处理后好氧发酵20 d即可达到腐熟,因此可将发酵周期缩短至20 d。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钝化剂对畜禽粪便处理效果,以鸡粪和稻草秸秆为原料,采用高温酵素快速堆肥方法,研究添加海泡石(SE)、钙镁磷肥(NP)、生物炭(BI)单一及复配钝化剂海泡石+钙镁磷肥(S+N)、海泡石+生物炭(S+B)、钙镁磷肥+生物炭(N+B)、海泡石+钙镁磷肥+生物炭(SNB)对鸡粪有机肥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钝化剂堆肥后显著增加鸡粪有机肥pH(P 0. 05),种子发芽率有所增加(80%以上),发芽抑制率相应降低,而电导率(EC)、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C/N)均较堆肥前有所降低,各项指标均达到有机肥腐熟标准.但堆肥后各组间差异为:在pH方面复配处理pH增加较高,在电导率方面单一海泡石和钙镁磷肥处理下EC值降幅较大,而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各组差异不明显.虽然由于"浓缩效应"导致鸡粪有机肥重金属总量有所增加,但鸡粪有机肥中重金属可溶态比例下降,残渣态比例均有所增加,添加钝化材料后发现复配钝化剂对重金属钝化效果好于单一钝化剂,其中SNB处理对Ni、Zn、As和Pb钝化效果最好.堆肥处理后,腐殖酸(HS)和胡敏酸(HA)浓度均显著上升(P 0. 05),最高分别增加19. 8%和78. 9%,富里酸(FA)则较初始条件下降低4. 47%~20. 11%.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堆肥后多糖小分子类物质均不同程度增加.综上所述,投加钝化剂对鸡粪有机肥重金属钝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堆肥达到无害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覆盖处理对猪粪秸秆堆肥中氮素转化和堆肥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探讨覆盖措施对堆肥化中氮素转化与堆肥质量的影响,在自制的强制通风静态堆肥箱中,模拟研究了覆盖腐熟堆肥后,下层猪粪秸秆堆肥及覆盖层中氮素形态和其他腐熟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覆盖处理降低了下层堆肥中的含水率、种子发芽指数(GI值)、升温期和高温期的pH值,增大了降温期后的堆肥电导率EC值,而对堆温影响不大.覆盖处理未改变堆制初期下层堆肥中氨气的释放总量,只延缓了氨气的释放时间,但明显增加了降温期后堆肥中硝态氮和有机氮的含量.在堆制期间,覆盖处理的下层堆肥中硝态氮、有机氮、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增幅分别比对照高66.7%、33.8%、32.7%和138.6%;而有机碳降解率、铵态氮和腐殖质含量的降幅则分别比对照低1.1%、8.0%和3.7%.覆盖层中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说明腐熟堆肥能够吸收下层堆肥释放的氨气并进行硝化作用;覆盖层的腐熟堆肥总体上进行了矿化作用,从而影响了下层堆肥的氮素转化过程及质量.  相似文献   

7.
邱珊  赵龙彬  马放  孙颖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8):2402-2408
以牛粪发酵残余物沼渣为原料,设置不同的通风速率进行堆肥,堆体的通风速率分别是0.2,0.5,0.8L/(min·kg OM),分析堆肥20d过程中物理、化学和腐熟变化的特征,探讨不同通风速率对堆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速率为0.2,0.5L/(min·kg OM)的堆体维持高温阶段的时间为5d,而通风速率为0.8L/(min·kg OM)堆体维持高温阶段时间为4d;各堆体OM分解率分别是28.2%,32.9%,30.5%;通风速率对终产品pH值、电导率(EC)影响不大,pH值均能满足堆肥最优pH值,EC均未超过4mS/cm;通风速率为0.2L/(min·kg OM)的堆体终产品的NH4+-N含量超过400mg/kg,各堆体终产品NO3--N的含量分别是2545,3146,2735mg/kg;各堆体终产品C/N分别是16.5,14.1,15.6;各堆体终产品GI值分别是92.2%,96.6%,82.7%.通风速率为0.5L/(min·kg OM)堆体E465/E665(E4/E6)最小,其腐殖化程度最高.综合分析,0.5L/(min·kg OM)是沼渣堆肥最为合适的通风速率.  相似文献   

8.
翻堆对强制通风静态垛混合堆肥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了了解翻堆对堆肥过程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开展了城市污泥、猪粪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升温期(3d)、高温期(10d)、降温期(20d)翻堆处理和不翻堆的对照处理.结果表明:翻堆处理能降低堆肥的挥发性固体含量,减轻其在堆体剖面的差异.升温期翻堆不利于堆体DOC含量的降低及腐熟度的提高.降温期翻堆会减小再次升温速率及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升温期和降温期翻堆,虽然有利于堆体内湿度的均匀分布,但却会缩短高温持续时间、降低堆肥的减容率和脱水率.不同时期翻堆,堆肥的pH和EC有降低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其影响并不是特别明显.在高温期翻堆的处理中高温期持续时间长达15d,堆体减容率高达29%,再次升温的升温速率和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分别为4℃·d-1和60 5℃,且与其它处理相比,其堆肥的VS、DOC和湿度都较低,GI较大.由此试验表明,高温期翻堆的堆肥处理能提高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的堆肥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酸性物质对猪粪秸秆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继韶  尧倩 《环境科学》2017,38(3):1272-1278
了解不同酸性物质对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和NH_3排放的影响,是筛选保氮添加剂的重要环节,对于堆肥中氮素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新鲜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原料,磷肥、腐烂苹果和食用醋为添加剂,在实验室进行40 d的静态高温堆肥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EC、GI、氮素化合物和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K、P、A和V这4个处理高温期(50℃)均持续了10 d以上,达到高温堆肥化卫生标准.添加磷肥延缓了堆体进入高温期的时间,降低了堆体的pH值,使整个过程的EC值保持较高水平.各处理氮素损失分别为53.1%、36.2%、46.5%和41.5%,主要集中在0~16 d之间,而P和V处理在16~24 d之间仍有20%左右的氮素损失.其中NH_3-N损失占氮素损失的26.0%、11.8%、21.5%和20.2%.添加酸性物质有效降低了堆肥的氮素和NH_3-N损失,其中以添加磷肥效果最好.堆肥结束时,各处理GI均达到80%以上,达到了腐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酵方式对鸡粪重金属及有机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粪和稻草秸秆为原料,研究了一次堆肥发酵(包括液体菌剂发酵,L;固体菌剂发酵,S;高温酵素发酵,E),以及连续二次堆肥发酵(高温酵素发酵+液体菌剂发酵,EL;高温酵素发酵+固体菌剂发酵,ES)下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有机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后鸡粪有机肥pH值显著增加(P < 0.05),而EC值和含水率均显著减少(P < 0.05).小白菜种子发芽率由堆肥前的高达58.1%下降到堆肥后小于20%.堆肥后重金属由可溶态向难降解残渣态转化,有机肥中Cu、Zn、Cr、Cd、Pb和As钝化率分别达到27.2%~69.3%、17.1%~50.7%、24.0%~68.7%、16.9%~46.3%、33.1%~54.3%和0.4%~29.5%.腐殖物质和胡敏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胡敏酸/富里酸(HA/FA)比值均上升.堆肥中多糖类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均有所增加,但香族类化合物有所降低.从重金属钝化率、有机肥腐熟度等有机肥无害化指标来看,连续二次发酵效果优于一次发酵,其中E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欧盟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环境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科学领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将给中欧之间的科技教育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面对新形势,有必要认真分析中欧在环境科学领域科技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机遇,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对策,进而促进中欧合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污泥的处理处置与农林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颖  陈玲  赵建夫 《环境保护科学》2002,28(6):28-30,37
总结了污泥处理处置的各种方法 ,结合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对各种处理处置方法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污泥的农用资源化 ,分析了污泥农用对植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污泥农用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1—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会议(COP14)及其它相关会议在波兰波兹南召开。来自189个缔约方、464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及371家媒体。共1万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波兰总统、圭亚那总统、图瓦卢总理、瑞典总理,以及145个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 )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 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 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 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 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能源投资收益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能源投资收益率(EROI指数)的概念--能源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和能源消耗的比值,引入了能源质量因子的概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介绍了能源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文章综述了近些年国际上对能源投资收益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能源经济分析上的运用实例,并运用能源投资收益率对中国1991至1999年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行业进行了能源经济分析,指出了中国能源行业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展望了其在中国能源经济评价和能源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滑坡监测过程中,常规技术方法往往会受到气候与地形的限制,且连续观测能力较差,实施困难较大.而遥感技术可以克服观测条件的限制,并可针对滑坡不同阶段实行监测.此外,地统计分析方法可充分利用遥感数据本身具有的空间相关性,可以提高影像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因此,遥感与地统计方法集成用于滑坡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全球性棘手问题,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其污染的修复也十分困难,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修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土壤污染防治已被提上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议程.文章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说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接着介绍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农耕区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及其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LAS、AE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合成洗涤剂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培养,从中分离出5株降解LAS、AE能力强的菌株。根据各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分别对5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并在不同的温度、pH值和供氧的情况下对5株菌株进行培养,研究菌株生长所适宜的环境条件。同时根据LAS、AE对水绵伤害实验,以生物监测的方法对菌株降解LAS、AE的效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脆弱性研究进展评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脆弱性问题研究已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脆弱性问题已从局限于地学、环境科学的单一领域逐步拓展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脆弱性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其评价运用手段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从研究方向上打破了原有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在具体操作手段上提供了多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同时,通过对比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存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同时具备以下共同点:一是在脆弱性理论与区域发展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拓展性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多种选择,二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视野不断丰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自然环境中砷、汞的污染来源与污染现状,探讨了砷、汞对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缓解砷、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可以添加新一代植物激素、营养元素和改良剂。分析发现,植物对不同浓度砷和汞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可利用特定植物的富集作用进行环境修复。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对砷、汞的吸收和转运生理机制,今后还需要加强对超积累植物分子基础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