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的综合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特征分析是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三生”功能内涵解析,采用多尺度融合数学模型,构建了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2015年为研究断面,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江苏省“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13.79%、21.72%,但空间差异显著,苏南各市县占比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普遍较低;生态功能均有所下降,总减幅为6.03%;(2)江苏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次级协调区和低级协调区5种类型;良好协调区和中级协调区均有所增加;初级协调区占比增加22.05%,且增幅最大;次级协调区占比减少33.91%,且减幅最大;低级协调区占比均最低。(3)江苏“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显著,苏南耦合协调水平最高,苏北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最大,省域总体从初级协调损益水平提升为初级协调同步水平。本研究实现了在区域层面进行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评价,可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引入耦合协调函数,构建耦合发展测度模型,以武进新城区为例,对其城镇化与房地产耦合发展的过程、内在结构和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武进新城区2006~2016年城镇化与房地产耦合发展度整体呈现正向改进;但城镇化与房地产耦合发展的内在结构和机理发生了显著的变迁,具体呈现为3个阶段:(1)阶段I(2006~2010年):房地产与土地城镇化互动耦合作为主导动力阶段;(2)阶段II(2011~2015年):房地产与人口城镇化互动耦合成为积极和主导动力的阶段;(3)阶段III(2016年以后):城镇化与房地产耦合发展后劲不足的阶段。该文提出,要实现两者之间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须从局部耦合主导、周期性协调的发展策略转向于土地、产业、人口与房地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略阳县灾后恢复重建与振兴全县经济的需要和国家、陕西省有关节能减排战略部署的实情,对略阳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后,认为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可实现协调灾后恢复重建地区经济与完成地区节能减排的目标。研究首先构建适合略阳县的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调控模型,通过选取产业结构调节系数和环保投资比重的不同组合,设定4种情景方案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目标优化,比选出较为适合的节能减排调控策略。研究认为,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和关键参数的确定对于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质量至关重要,设定不同情景对模型进行仿真和目标优化可为定量决策和科学调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期(2010~2012年),采取激励主导工业发展与较高环保投入相结合的策略更有利于灾后略阳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同时兼顾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在中期(2013~2016年)和远期(2017~2020年),采取主导工业平稳发展与较高环保投入相结合的策略更有利于全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同时,研究结果还给出了备选方案和规避方案作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分利用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气象数据,估算安徽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年均值差异明显,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WUE均值较高,分别达到1.66和1.69 gC?mm-1?m-2,而耕地的年均WUE最低,各植被类型的年均WUE按照“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木>草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耕地”的顺序递减。植被年均WUE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植被WUE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分布范围与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2)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年内变化呈现出“增加-减小-增加-减小”的M状“双峰型”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特征,各季节植被WUE的均值分别占植被WUE的32.58%、24.91%、29.27%、13.24%。(3)安徽省植被WUE动态变化受到降水影响显著的区域占比3.88%;气温显著影响的区域占比2.19%;降水显著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范围内,温度显著影响的地区则位于耕地范围内,降水和气温综合显著影响所占面积最小,为0.11%;而植被WUE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均不显著占比为93.82%;整体上,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植被WUE变化主要受非气候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农户作为该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单元,其对生计压力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生计压力、适应能力及适应策略,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明了影响适应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有近90%的农户遭受多重生计压力的冲击,其中,“自然+社会+经济”型压力是该区农户面临最多的生计压力组合。②经济示范区农户的适应能力最高,恢复治理区次之,重点保护区最低;遭受“自然+社会”型压力冲击的农户适应能力最高,遭受“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型压力冲击的农户适应能力最低。③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有87.45%的农户采取多种适应策略来应对生计压力,其中,选择“扩张+援助+收缩”型适应策略的农户占比最大。④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压力的严重程度和生计压力的多样化程度是影响适应策略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政府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建立多元化信贷机制,加强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户在面临生计压力时的适应能力,促进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技术(LA-ICP-MS)对2012、2014及2016年采自长江、赣江的鲢幼鱼耳石核区微量元素(Sr、Ba、Mg、Na、Si、Cr、Mn、Ca、Zn)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长江、赣江鲢幼鱼耳石核区4种微量元素与钙元素的比值(Sr∶Ca、Ba∶Ca、Si∶Ca、Mg∶Ca)在同一水体年际间基本不变,但不同水体(长江、赣江)鲢幼鱼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Si∶Ca和Sr∶Ca比值对群体识别的贡献率最大。应用这4种元素比值的线性判别分析(LDFA)对长江鲢幼鱼群体整体判别成功率为92.11%,其中对2012年、2014年、2016年样本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92.31%、93.33%、90.91%;对赣江鲢幼鱼群体整体判别成功率为92.31%,其中对2012、2014、2016年样本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0.00%、96.77%、93.75%。研究表明,这4种元素比值可以作为识别长江和赣江鲢群体的环境元素指纹,LA-ICP-MS耳石元素指纹分析技术用于识别长江、赣江鲢群体确实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
综合评价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期间(2001~2008)、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2009~2013)及第二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2014~2017)宝鸡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为后续国家生态修复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参考。研究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ainfall Use Efficiency, RUE)模型,综合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光学遥感3个维度,采用经分离后的人为干预(增加/减少)因素探讨了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2001年以来,宝鸡地区造林面积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遍布全区(83%),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植被改善面积占比为83.32%,林地(介于0.64~0.67)植被改善最好;(2)夏季人为干预区域降水量最大,RUE值最小。春季RUE增加最显著,夏季RUE减少最显著;(3)累计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与RUE在2001~2008年、2009~2013年和2014~2017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性。∑EVI分别以0.148、0.029、0.143/a的速度逐年增长;(4)3个时间段上,林地的RUE值最高。其中2001~2008年、2009~2013年人为干预减少的年均RUE值(0.40、0.43)小于人为干预增加(0.48、0.46),2014~2017年人为干预减少的RUE值(0.54)大于增加的RUE值(0.51)。可见,时空尺度上人为干预在短期时间内能够促进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但气候因素对宝鸡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是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三峡库区重要支流鱼类多样性情况,于2015年和2016年对三峡库区36条支流各进行了一次调查。长度〖JP〗小于50 km的河流设置4个调查断面,长度为50~100 km的河流设置6个调查断面、长度为100~300 km和超过1 000 km的河流均设置8个调查断面。共统计渔获物685.5 ,测量鱼类标本 35 507 尾,鉴定鱼类121种,分属于9目22科78属,种类组成以鲤形目及鲤科为主,其中中国特有种68种,长江上游特有种26种,外来物种9种。小江渔获物种类、中国特有种和长江上游特有种都最多,其次为綦江。研究表明:该区域鱼类以产粘性卵和底栖为主,食性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按照河流的长度分为4组,长度超过 1 000 km 的河流与另外3个河流长度组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河流长度组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无显著性差异(P>0.05),Δ+和Λ+与河流长度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库区支流主要经济鱼类是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建议严防引进种逃逸,加大对珍稀特有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人工繁殖工作,将对支流鱼类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取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法分析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等土地整治实施的核心指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判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实施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投资规模、建设规模、新增耕地规模和项目数量均表现为先快速增长后有所回落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鄂中平原地区高,鄂东和鄂西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2)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各实施要素的重心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并在天门市-钟祥市-京山县一带呈波动式变化。(3)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协调度呈现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和高度耦合协调3种状态,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集中在鄂北和鄂东低丘岗地区,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分布在鄂中平原地区,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分布较广,全省范围内均有覆盖。对区域土地整治项目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实施协调性研究可为新时期我国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及实施差别化管控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讨城市空间“三生”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空间优化、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以“三生”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方法,研究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倒“U”型逐步趋于波动平稳发展的态势;(2)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主要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并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度递减;(3)影响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优化、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基本原理,分析了节能管理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侧重分析了作为委托者的政府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在节能问题上的理性水平差异,以及由此决定的双方在行为选择上的不同.研究表明:“委托-代理”模型是一个富有效率的机制,在委托代理机制下,政府和企业在节能上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改变激励策略,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节能努力水平产生变化,还会使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发生改变,实现节能调控的帕累托最优;企业获得财务意义上的好处,地方政府不仅因节能调控成效显著而得到中央的奖励,还会因其良好的政府形象而得到公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匹配碳交易市场试点企业数据与2010—2019年中国上市企业绿色专利数据,从专利引用结构、专利技术领域及专利影响力等维度构建企业创新策略指标,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合成双重差分法等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1)碳交易市场显著促进了企业探索新知识的突破式创新活动。减排企业发明家群体中最具创造力的发明家比例提升了7.1%~7.2%,这意味着企业更加愿意投资于高技能人力资本,以寻求突破式技术进步。(2)行业上,作为主要规制对象的污染行业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活动更为显著;政策设计上,基于强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而基于总量的碳交易市场下企业渐进式创新的效果更加明显。(3)企业所处的本地创新生态亦会对企业创新策略产生影响。当企业处于创新要素更丰富、流动更充分、联系更紧密的创新生态系统时,企业就更容易产生突破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农业节水和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可持续水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平原可持续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MIKE SHE模型和SD模型耦合的方式,设定现状保持、农业节水和南水北调等3种情景,模拟2014~2028年农业节水和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可持续水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节水的实施对华北平原可持续水管理有一定影响,模拟期末的缺水指数下降15.8%,非充分灌溉和减少灌溉量分别使得地下水储量恢复约0.06和0.12 m;(2)南水北调显著降低缺水指数(下降50.7%),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量出现较大的恢复(含水层储量恢复1.12 m);(3)华北平原短期内无法解决缺水问题,但通过多种途径结合,倡导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引入区域外的水,可以有效地缓解华北平原的缺水问题,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测定了2018年间采集于雅砻江干流甘孜、雅江、锦屏和金河江段的4个长丝裂腹鱼野生群体共118尾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yt b基因全序列,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18条长丝裂腹鱼序列共定义了19个单倍型,29个多态位点,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50 ± 0.01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3 35 ± 0.001 89,各群体Hd范围0.697 ± 0.069 ~ 0.831 ± 0.022,π范围0.000 92 ± 0.000 79 ~ 0.006 22 ± 0.003 36。中性检验结果表明,Tajima′s D 和Fu′s Fs均为显著性负值,单倍型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典型单峰,表明雅砻江长丝裂腹鱼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84.84%的分子差异来源于群体内部,15.16%的分子差异来源于群体之间。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除甘孜群体和雅江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两两群体之间FST值统计检验均显著。根据研究所揭示的雅砻江长丝裂腹鱼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尽管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但分化水平仍属于种群内分化,建议将分布在雅砻江干流的长丝裂腹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只有当两者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以喀斯特地区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后,分别计算了两者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剪刀差方法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综合〖JP+2〗指数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先后经历了从亚健康到初级健康再到中级健康的状态;(2)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耦合度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拮抗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先后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状态;(3)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演化速率的剪刀差较为稳定,波动趋势比较平缓,贵阳市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这两个系统发展演化速率的差异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在未来应当采用促进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双向提升的优化路径以提高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基于城市群视域,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视角探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85个城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生态效率水平呈降-升-降-升的“W”型变动趋势。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波动上升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多数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呈显著的“东高西低”型空间集聚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3)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区域发展异质性、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于碳达峰与基本现代化“双目标”协同实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基于1997—2019年中国省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特征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Kaya-GDIM分解模型与拓展三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以能源消费总量为传导变量,构建“碳排放-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系统分析实证模型。进而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Tapio碳脱钩指数等方法对省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状态进行研判。据此,文章进一步将相似特征省份进行分组,并在综合考察各省份组合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双目标”协同实现方案。研究发现:(1)依据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综合特征多指标研判,可将中国30个省份(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分为引领示范组、质量改善组、数量增长组、结构转型组。(2)各类型省域组合应依据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驱动机制特征,制定碳达峰与基本现代化“双目标”协同实现方案。引领示范组省域应着力高效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质量改善组省域应着力推动生产要素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改善的转变。数量增长组省域应着力改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数量不足的...  相似文献   

19.
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长期存在的典型化事实是,地方政府设定的与相邻地区相近的经济增长目标的行为与地区间不平衡的发展相矛盾。探究此现象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现行经济增长目标策略是否还适用于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格局。该研究利用灯光和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计算目标与实际资源禀赋的偏离度,以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目标偏离与绿色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即地方政府适度提高经济增长目标可激励其寻求新技能(如绿色技术)兑现承诺;但目标过度偏离资源禀赋会倒逼政府为了拉高经济增速而扭曲资源配置,抑制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①相较于实用新型专利,绿色发明专利面临的挤出效应更大;②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非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创新更易受影响;③企业的资金压力、内控水平、创新能力及地区的创新环境、法律环境、绿色发展水平都会影响目标偏离与绿色创新的关系。据此提出,为助力绿色发展,中国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策略、健全促进绿色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等。  相似文献   

20.
掌握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可以为杂草综合防治及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借助稻-油复种系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江苏吴江,始于1987年),于2007年春季监测长期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施肥与秸秆还田对春季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显著作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化肥+猪粪+秸秆)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下降;长期不施氮肥下杂草总密度显著增高,达1 810 ind./m2;长期不施肥时,田间野老鹳草成为优势种群,其相对密度达879%;全年秸秆还田(化肥+油菜秸秆+水稻秸秆)下,田间优势杂草种群为禾本科的看麦娘,其相对密度达697%;秋熟水稻秸秆还田下杂草生物量下降,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以对稻油复种模式中春季杂草群落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