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竹炭吸附去除糖蜜酒精废水中COD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研究了竹炭类型、粒度、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竹炭吸附去除糖蜜酒精废水中COD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竹炭的吸附效果优于中温竹炭;竹炭粒径越小,废水COD去除效果越好;废水COD去除率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大而增加;废水的初始COD浓度越小,COD去除率越大。正交实验表明,废水中COD的去除的最佳条件为,在选用粒度为65~80目的高温竹炭条件下,投加量为1.5g/50mL,水样稀释1倍,振荡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小球藻对海水养殖废水氮磷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海藻酸钠(SA)作为载体、以氯化钙(CaCl2)为交联剂,探究小球藻最佳固定化条件及其对海水养殖废水氨氮和磷酸盐的处理效果.通过对比不同浓度SA和CaCl2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及不同固定化条件的藻球对氨氮、磷酸盐处理效果,确定最佳固定化条件为2.0% SA和2.0% CaCl2.对比固定化藻球和悬浮小球藻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氨氮、磷酸盐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藻球比悬浮藻液对氮、磷处理效果更好.其中低接种率(1:10)固定化藻球的最大氨氮、磷酸盐去除率分别为63.26%和62.76%.固定化小球藻浓度越高,其净化能力越强,高接种率(1:1)固定化藻球的最大氨氮、磷酸盐去除率分别是85.16%和75.94%.连续流运行下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氨氮、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49%和72.17%.小球藻固定化态保留并延长了悬浮态生长活性,提高了对海水养殖废水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3.
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藻种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藻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研究在室内模拟水产养殖环境获取水产养殖废水,选择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月牙藻和螺旋鱼腥藻为实验藻种,接种于水产养殖废水,考察其对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从而比较其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能力,为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藻种的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所选藻种均可去除无机氮和溶解性磷,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1.9%、60.9%、43.3%、30.2%和22.7%、76.1%、54.6%、49.5%。但所选藻种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和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斜生栅藻去除硝态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64.8%,月牙藻去除氨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15.4%,螺旋鱼腥藻最容易去除亚硝酸盐氮,去除率最大达98.3%。不同藻类搭配用于水产养殖水质净化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能适应不同温度与营养条件的污水处理优势藻种,探究其混合培养所形成微藻群落的污水处理效果,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淡水小球藻、斜生栅藻、菱形藻、莱茵衣藻和小环藻,设置10,20,30℃ 3种不同温度,3种不同营养条件,TN、TP浓度分别为8.40与1.97mg/L,12.97与5.70mg/L,60.22与18.19mg/L,筛选出3种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耐受性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的优势藻种.进一步将筛选出的优势藻种分别进行藻类群落搭配,基于不同藻类群落对于人工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稳定性确定优势藻种群落.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温度下,小环藻和菱形藻的生长状况较稳定且氮磷去除率一般为80%以上;在3种不同的营养状况下,仅有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和氮磷去除率较高,斜生栅藻、菱形藻与小环藻具有更好的环境耐受性与去除率.将上述3种藻分别进行群落搭配组合,发现菱形藻和小环藻的群落组合对TN和TP的去除率一般在80%~90%左右,没有异常变化;斜生栅藻、菱形藻与小环藻的群落组合生长状况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选取蛋白核小球藻为实验对象,考察头孢拉定和头孢他啶对该藻生长的影响以及该藻对2种抗生素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浓度范围为5~150 mg/L的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均属于低毒,毒性顺序为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同时,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均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且前者的去除动力学符合假零级动力学和假一级动力学中的任意一种,后者符合假一级动力学。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的去除率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8 h后,蛋白核小球藻对不同浓度的头孢他啶的去除率达97.13%~100.00%,而对头孢拉定的去除率为9.18%~24.99%。当初始藻密度为10.0×10~6个/m L时,藻对两种抗生素的去除率达到较高水平。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的的吸附量是很小的,均在1.50%以下,在蛋白核小球藻对这2种抗生素的去除中基本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贴壁培养小球藻净化猪粪沼液废水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藻处理猪粪沼液废水是一项污水资源化生物技术.本文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贴壁培养方式,对稀释不同倍数的猪粪沼液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提取藻细胞油脂,旨在探究小球藻贴壁培养处理猪粪沼液废水的效果,分析小球藻耐受猪粪沼液废水的氨氮浓度.将猪粪沼液废水分别稀释1倍(原水)、2倍、5倍、10倍制成培养基.测定贴壁培养小球藻对各处理组猪粪沼液废水中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率及对重金属铜、锌、铁的富集效果,同时探究小球藻的油脂合成情况.结果表明,当猪粪沼液废水稀释5倍时,贴壁小球藻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最佳,其去除效率分别为:86.8%、94.1%、85.2%、84.3%;油脂含量高达32.7%;对重金属铜、锌、铁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2.9%、70.0%、73.0%;培养一个周期结束时生物产率达到4.21 g·(m~2·d)~(-1).该研究将微藻与难处理的猪粪沼液废水深度净化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为实现藻类生物燃料工艺生产及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油田作业废水臭氧化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作业废水(COD)高、难降解的特点,探讨了废水的pH、COD初始浓度、臭氧投加量和臭氧化时间等因素对油田作业废水的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化对油田作业废水COD去除效果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废水pH、废水的COD和臭氧投加量;当废水的COD为1064.0mg/L、pH为3.0、臭氧投加量为10g/L时,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69.1%;臭氧化处理对低浓度油田作业废水的COD去除效果低于其对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臭氧光催化工艺对造纸中段废水生物处理出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单独作用于废水时,COD最大去除率为26.8%,脱色率最高可达90%;UV单独作用于废水时,色度去除有限,COD去除率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40 min后,趋势趋于平缓;臭氧+UV联合工艺对废水色度、COD去除均可达到满意效果,其工艺为臭氧氧化30 min,UV作用5 min。  相似文献   

10.
铁是动植物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藻塘内,铁能够影响藻细胞生长与繁殖,影响水质净化效果。通过研究不同浓度Fe3+对小球藻生长影响,并设定进水C/N和N/P,确定适宜Fe3+对藻塘出水理化性质及其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Fe3+)为10 000 nmol/L时,藻细胞质量增加约25%。适宜浓度Fe3+可调节藻塘水体DO、p H及ORP,提高净化效果。Fe3+利用率与COD、TN和TP去除率呈线性正相关,且随进水N/P的提高而增高。当ρ(N)/ρ(P)为50,ρ(C)/ρ(N)=5时,加铁藻塘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45.34%、77.14%、43.11%,与未加铁藻塘相比,去除率分别提高约3,5.47,9.64个百分点。因此,铁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当藻塘进水ρ(C)∶ρ(N)∶ρ(P)∶ρ(Fe)为250∶50∶5∶1时,可降低污染物浓度,提高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复方洗手消毒液对两种微藻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小球藻和纤细裸藻为对象,研究了以三氯生作为主要灭菌剂的某复方洗手消毒液对其生物量和叶绿素荧光指数Fv/Fm 的影响。结果显示:洗手液浓度大于01 mL/L时对小球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大于02mL/L时小球藻的PSⅡ反应中心受到胁迫,且Fv/Fm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洗手液浓度大于0.2mL/L时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有抑...  相似文献   

12.
3种淡水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藻类对水环境农药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选择3种代表性淡水藻类——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为材料,分析了这3种藻对三唑磷的降解和积累.结果显示:在初始ρ(三唑磷)均为10  mg/L的条件下,8 d内,莱因衣藻、纤细裸藻和聚球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率分别为35.3%,44.6%和9.8%,表明这3种藻对三唑磷均有显著的降解能力;这3种藻对三唑磷有很强的积累作用,因此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上一个营养级,将对水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产生更大的风险;纤细裸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莱因衣藻和聚球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1,4-二氯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1,4-二氯苯(1,4-DCB)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生长状况、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检测1,4-DCB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结果表明:1,4-DCB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4-DCB处理4 d后,蛋白核小球藻细胞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S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这表明1,4-DCB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脂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1,4-DCB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毒害效应的主要机制,受有机物污染后藻类作为饵料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络合铜控制水华优势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研究了络合铜对蓝藻水华优势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水华优势藻普通小球藻的杀藻抑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络合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优于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当投加1mg/L以上络合铜络合时对铜绿微囊藻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投加浓度提高到5mg/L时才能有效抑制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同时还开展了络合铜对青鳉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了络合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hLC50=8.5mg/L;48hLC50=5.7mg/L;96hLC50=3.9mg/L。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直接投放CuSO4灭藻易致水体Cu2+局部偏高的事实,以壳聚糖作载体合成缓释性的壳聚糖载铜灭藻剂(Copper-Chitosan Algaecide,CCA),研究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灭藻效应.结果表明,CCA能有效控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其最佳施用时间为蛋白核小球藻的迟缓期,且随着灭藻剂用量增加,灭藻率增大.对于富...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原市污水净化二厂二级出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比较了以再生水为培养基的小球藻、斜生栅藻、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生长情况,利用Logistic对数形式模型拟合了藻类在纯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在纯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4种藻类的生长情况均为小球藻>斜生栅藻>鱼腥藻>针杆藻.其中,针杆藻的竞争能力较差;鱼腥藻虽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但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斜生栅藻能与小球藻形成竞争,较适宜在该水质条件下生长;小球藻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为该水质条件下的优势藻种.以污水二厂二级出水为景观水体补水时,应重点防止绿藻尤其小球藻的过度生长.   相似文献   

17.
选取沉水植物川蔓藻与浮游藻类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测定在川蔓藻共培养胁迫下2种藻单独存在和按1:1(V:V)混合情况下的光密度、叶绿素a、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可溶性糖、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川蔓藻存在的条件下,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二者混合藻的生长被快速强烈抑制,抑制率在第6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95%、94.18%和94.01%.3个处理组的光密度值、叶绿素a、可溶性糖及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其光合能力逐渐减弱.而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在0~6d却高于对照组,表明可能发生了浮游藻类膜质过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荷花不同部位浸出液对3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荷花不同部位(茎和叶)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及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为利用荷花化感物质减少湖泊富营养化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荷花不同部位的浸出液对3种藻类均有抑制作用,荷花叶浸出液抑制效果好于荷花茎浸出液。荷花不同部位浸出液对藻类的半浓度效应(EC5)0各不相同,荷花叶浸出液对四尾栅藻的EC50为4.21 g/L,抑制效果最好;铜绿微囊藻及蛋白核小球藻的EC50值分别为5.35 g/L、9.92 g/L;荷花茎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及四尾栅藻的EC50值分别为9.52 g/L、7.28 g/L、6.90 g/L。  相似文献   

19.
七种苯的一取代物在小球藻中的积累及其对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对藻生长的影响,不仅能对化学品安全评价提供信息,而且对水质富营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治理都有重要意义。Korte教授曾提出把藻对化学品的积累多寡作为评价化学品安全与否的指标之一。西德联邦环境署也推荐了把藻作为水毒理学试验生物之一,并被很多实验室采用了。在上述以藻作为试验生物的实验中,作者们或者是仅仅做积累试验,或者是仅仅做毒性试验,而使用同一化合物进行上述两个试验并比较其结果,以便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想法,试验了一组苯的取代物对小球藻(Chlorella fusca)生长的影响(促进增殖或抑制增殖)以及藻对化合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