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于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自然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起来。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地球表面及其物质系统组成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自然地理环境简称自然环境,其内涵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其外延则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者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改造利明了的两种形态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环境秩序想要把自然与社会彻底隔开,彻底清除垃圾,但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垃圾,引致了生态灾难。真正的环境主义,需要破除现代性的自然/社会二元本体论,不是去爱一个与人类无涉的平衡、和谐、完美的自然,而是去爱这些拒绝消失并围绕着我们的垃圾、粪便、废弃物,通过重新发现它们的用处和美感,让它们重新被社会接纳——循环利用,也被自然接纳——无害排放。  相似文献   

6.
1974 :只有一个地球1975 :人类居住1976 :水 :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 :新的十年 ,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 ,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1983: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 ,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 :沙漠化1985 :青年、人口、环境1986 :环境与和平1987:环境与居住198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警惕 ,全球变暖 !1990 :儿童与环境19…  相似文献   

7.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学习地理环境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1.环境意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在四大圈层的交错地带,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又被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污染。但环境这种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当人类的影响在环境承受力范围内时,环境可以自我调节,恢复功能,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舒适的条件;反之就会造成环境问题。如学了“…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 师范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这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向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极其有限,自然主宰着人类,人类听命于自然。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升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失去了节制。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陷入了恐惧、迷茫和反思。《只有一个地球》其实就反映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忧患,“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我国草业科学研究与草业产业的现状,发展草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自然与人类居住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良性循环,实现西部农民小康目标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救国之策。草业科学研究与草业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伟大自然创造的最高杰作,是人类得到的宝贵财富,是应当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遗产。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一环。生物的分布及其生长状态均与生育地的气候、土壤等一切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换言之,从生物分布与生育状态可判断生物场所的环境条件。生物中的森林生长群还成为评价环境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河南省鹤壁市第六小学 郭德海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它打破了“人类活动是为了主宰和统治自然,无限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传统价值观念,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  相似文献   

13.
自然度原意为“人类干扰的程度”,现生植被自然度,则为现生植被被人类所干扰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自然被人类干托的程度是同义语,但实际上二者大小恰好相反,人类干扰程度越大,自然度越低;而人类干扰程度越小,则自然度越高。正由于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现生植被自然度就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一、自然度在长白山地区的一般分布: 从长白山地区来看,大面积分布的是较高自然度的阔叶林,占整个地区的52.37%,其次是  相似文献   

14.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15.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一ffe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一ew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in高环境意识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沙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1…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原始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浑然一体,进入农业时代这种关系逐渐松弛,而进入工业时代这种关系就变得尖锐对立起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到本世纪6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才有环境法的出台,用环境法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时环境管理的概念才被逐渐引入。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是环境管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环境管理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各不相同,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的方法多、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中对环境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意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教育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而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又可分为个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曹孟勤 《绿叶》2014,(2):26-31
无论人类中心论还是自然中心论,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图景都属于等级尊卑的主奴关系,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这都不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本质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这内在地蕴涵着人与自然拥有平等的价值地位。同时,人与自然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并公平交换其权利义务;人必然要消费自然资源.也必须供养环境;自然承担着养育人类的义务,也享有被人类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环境立法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与调整来推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环境教育的法制化更有助于教育活动的贯彻与执行。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