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作业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以及计算模型,通过对作业成本管理应用和导入作业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案设计的分析,比较了施工企业与项目管理作业.结果表明,其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完全适用于建筑施工企业作业成本的管理,并能够有效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图1,参5.  相似文献   

2.
以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文献为样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理论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并对高校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高校教育成本的界定、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核算期间、核算方法和学生折算系数等进行了观点综述.图1,表1,参11.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的实质性问题是能源问题,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必须加快推进能源可持续利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和成本核算理论来计算某火电厂的发电成本和环境成本,在2017—2020年,该火电厂发电的生命周期生产成本约为0.3071元/(kW?h),环境成本约为0.1161元/(kW?h),发电完全成本约为0.4...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核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范围、核算原理、核算方法及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时间长度的确定进行了论述。为准确的核算绿色GDP,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准确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郑俊敏 《生态环境》2005,14(6):990-992
阐述了生态经济的概念;提出了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要压缩经济泡沫,将环境退化影响纳入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中;而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在完善环境资源市场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全国范围环境区划的角度,阐述了环境区划的理论基础──环境地域分异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环境区划的原则,提出了国家级环境区划的方法以及环境区划的等级体系标准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支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自然调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聚居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与人类自然气象环境之间持续着动态的自然调和作用,当然调和理论是支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文中圈定了自然调和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介绍了面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自然调和技术研究进展;剖析了自然调和理论问题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畜禽养殖氨排放核算方法和模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氨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及相关模型,比较和评价了基于物质流核算和基于阶段管理模型的两类模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认为在地区范围基于总氨态氮的物质流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基于总氮的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准确,而基于阶段管理的氨排放估算方法则更适合养殖场尺度氨排放核算;基于目前我国氨排放研究重点关注区域宏观核算和对微观管理指导不足的客观现实,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阶段管理模型和区域统计模型的自下而上畜禽养殖氨排放核算框架新思路;指出未来氨排放核算研究重点包括阶段管理模型的精度提升、区域统计量的收集和数据准确度的提升、规模化畜禽养殖管理模式基础信息收集和粪污处理技术优化等方面,以期为我国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和精准治污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在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德国的环境机构WWF-Deutschland(世界野生生物自然基金会德国分会)和德国联邦铁路(Deutsch Bahn)发表了名为《客货运输的移动性估算──对德国交通体系的比较思考》的研究报告,其目的就是对铁路、公路、航空和内陆水运的出行次数、成本以及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移动性估算”是在对比多种运输模式的早期研究中,增加透明度和客观性的方法.由于早期研究一般都是以平均数字做基础,所以“移动性估算”就能反映单个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从环境的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目前企业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成本与质量之间的竞争.就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分析当前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并就成本会计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参4.  相似文献   

12.
论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职能的发挥是每个组织中的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新经济环境对成本会计的挑战及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对成本会计影响的分析,提出新经济环境中发挥成本会计职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a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t various spatial, temporal and administrative scales. It documented the shift of approach from regulation to governance, and attempted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why and how the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It also described major factors and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discussed research advance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ory.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d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lis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4.
The application of capitalist the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an autonomous economy have created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amifications not addressed via traditional economic reason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abate sustainability issu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ourse developed evaluation methods such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 gauge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n communities without using traditional cost–benefit methods of analysis. The indicators created in this work are intended to be applied as a method of project evaluation in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s. Using local growth management policy as a basis, these indicators have been designed to show how a development project contributes to policy goals that relate to all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o-economic.  相似文献   

15.
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东  朱彤  乐小芳 《生态环境》2010,19(5):1253-1260
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人类福利的改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土地。污染土地是指含有能对人身健康、环境或其它目标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污染物的土地。污染会影响土地的价值,因此,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文章总结了污染土地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对关键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依据我国常用的几种传统土地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如何进行修正以适应污染土地的价值评估,并对污染清理费用、环境责任费用、污名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污染土地的价值损失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1)与工程措施有关的清理费用的不确定性;(2)当前和未来管制要求的不确定性;(3)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不确定性;(4)随着时间变化,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变化。最后结合实际,说明污染土地价值评估不仅要探索新方法,也要在增加和完善环境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促进学科的相互交流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土流失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质量及土壤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探讨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农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预测模型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价值核算方法。通过对山西省闻喜县的案例应用验证,表明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Miller DA 《Ecology》2012,93(5):1204-1213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a useful tool for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models that has m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patch occupancy modeling. Drawing from the rich foundation of existing methods for Markov chain models, I demonstrate new methods for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quilibrium state dynamics of occupancy models. Estimates from three previous studi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utility of the sensitivity calculations: a joint occupancy model for a prey species, its predators, and habitat used by both; occurrence dynamics from a well-known metapopulation study of three butterfly species; and Golden Eagle occupancy and reproductive dynamics. I show how to deal efficiently with multistate models and how to calculate sensitivities involving derived state variables and lower-level parameters. In addition, I extend methods to incorporat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by allowing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The approach used here is concise and general and can fully account for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transition parameters. The method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inferences in occupancy studies by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underlying parameters, aiding prediction of future system states, and identifying priorities for sampling effort.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要素对特定保护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限值,是环境标准制修订的科学依据。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学一直是国际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也是国家环境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本文在总结国际和我国环境基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基准的基本概况、理论方法学及重要进展。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环境基准科技需求,综合分析了与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学密切相关的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晋  李娟  冉瑞平  王琛  邓良基 《生态环境》2010,19(9):2253-2259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对解决我国独特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如何进一步探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的研究范式,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所突破。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在简要分析了国外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探索方向。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国内学者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的基础理论、污染状况及质量评价、基于不同层次的农村环境污染影响因素以及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4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综合防控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完善,较多地关注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显性影响因子,而忽视了大量限制因子,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和参照标准缺乏统一口径,空间尺度选择不一和时间尺度难以衔接等,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