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洪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国内外区域洪灾风险评价缺少系统规范体系现状,基于洪灾生命损失评价、经济损失评价,构建起以洪灾损失为核心的动态实用性的区域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给出耦合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区域洪灾风险定义,探讨了基于洪水分析、易损性分析、损失分析的区域洪灾风险评价流程图.针对区域洪灾风险评价不确定性,从被动破坏损失、主动防御减灾角度提出系统量化的区域洪灾损失经济评价指标,结合研究体系应用实际,给出区域洪灾风险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2.
洪灾风险评价等级模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采用特尔菲法,选择4个一级因子和14个二级因子,建立洪灾风险评价等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对同一层元素相对重要性比较,决定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福建省67个县(市)分为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4个等级。评价结果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突变理论在蓄滞洪区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洪灾威胁严重的蓄滞洪区为研究背景,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了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之一——大黄堡洼为研究区,将突变理论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洪灾风险综合评价中,二者评价结果大体相同,并与相关数据显示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突变理论方法用于洪灾风险评价的可靠性。突变评价法根据目标在归一公式本身中的内在矛盾地位和机制确定指标重要程度,而无需计算权重,减少了主观人为性,且计算简单,便于应用,为洪灾风险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是近年来环境风险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该领域的研究反映了公众对环境风险及环境风险管理的偏好和价值观.将该方面的研究纳入环境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是有效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阐述了环境风险感知的内涵,着重阐述了心理测量范式的假设、流程和因子分析描述,总结了该方法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意义和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测量范式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尚志海 《灾害学》2024,(1):11-16
风险感知研究一直是灾害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其理论研究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被提出之后便乏善可陈,急需引入新的理论全面解读风险感知过程。该文借鉴物理学上的透镜成像规律,提出风险感知透镜效应框架。灾害风险感知就是灾害情景信息经过风险驿站接收、处理和传递,形成风险映像的过程。在风险感知的形成过程中,灾害情景和距离是影响风险映像大小的两大关键因素。灾害情景后果越严重,风险驿站感知的风险越大。在同一灾害情景下,随着灾害情景与风险驿站距离的变化,风险映像分别呈现实像与虚像,且距离焦点越近,风险映像越大。受灾者和旁观者视角的风险感知是有区别的,风险感知结果通过风险映像大小来评价。基于透镜效应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也是对风险感知研究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郝俊卿  董亚梦 《灾害学》2021,(3):165-169
山地旅游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山地旅游目的地面临着严重的游憩风险和游客安全问题.以我国著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秦岭为例,分析游客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提出旅游灾害风险感知的三个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档案式实证法,验证假设和理论模型;研究认为,游客情感依恋、灾害信息质量两个...  相似文献   

8.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忻  徐伟  袁艺  马玉玲  钱新  葛怡 《灾害学》2012,(2):114-118
阐述了风险感知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主流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应当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洪水控制"到"洪水风险管理"是国内外防洪减灾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了解洪灾风险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其研究趋势是进行洪灾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从洪灾危险性分析和洪灾易损性分析和洪灾灾情评估分析等方面,综述洪水为害风险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公众风险感知评价--以高校在校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风险感知状况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变化对人们心理状况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采用比较分析法,确立了风险感知研究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高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特征而形成的风险感知能力的强弱差异,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风险信息的传播方面,学校教育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各类媒体;从性别差异看,女生的风险感知强于男生;从学科差异看,文科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理科学生;从年级差异看,低年级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高年级学生;从生源地差异看,城市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县镇学生.对个体特征与风险感知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科差异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后依次为年级、性别和生源地,其中年级差异与风险感知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近55年(1956-2010年)历史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据洪涝灾害在年内各时段的发生频率,进行汛期划分.从55年的洪灾资料中共摘录洪灾44次,其中一般灾害27次,严重灾害17次.根据各候一般灾害和严重灾害次数,确定辽宁省汛期为6月1日-9月5日,主汛期为7月11日-8月20日.55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汛期一般洪灾和严重洪灾所占比例达到100%,主汛期严重灾害比例达到100%,一般洪灾比例达到70.4%.汛期降水和径流占全年60%以上,主汛期占全年30%~40%.与辽宁省主要流域代表性水文站点降水和径流汛期分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频率、等级能够反映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重大灾害的出现与主汛期的出现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在对洪灾风险分析所涉及的洪水为害风险分析研究现状与防洪减灾过程风险分析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洪灾风险分析的研究趋势。这方面可以概括为:洪灾风险分析的综合化研究趋势、系统化研究趋势与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开拓与应用等三个方面。为我国洪灾风险分析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潖江蓄滞洪区洪灾风险分析及避难转移安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潖江蓄滞洪区洪灾避难转移安置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21技术,建立潖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模拟北江遭遇300年一遇洪水时,在潖江口泄洪,潖江蓄滞洪区内洪水演进,分析潖江蓄滞洪区洪灾风险.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洪水情况,利用潖江蓄滞洪区DEM数据、Google地图及最快避难转移安置时间分析法,详细设计了潖江蓄滞洪区内各行政村落遭遇洪灾时避难转移与人员安置,为潖江蓄滞洪区启用预案科学编制及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我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工作现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1976-2019年期间的5104篇研究文献,从文献情况、期刊情况、作者情况、机构情况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分析了年度发文数量、引用情况、研究主题和地震事件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我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多,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晓萱  徐慧  温家洪  王丹  沈菊  田雨  杜士强 《灾害学》2022,(1):192-198+2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城市极端天气风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越来越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风险感知、适应感知和适应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问卷调研上海市居民发现:(1)风险感知可以促进适应感知,二者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显著正相关。(2)与关注预警信息和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等个人适应行为相比,居民对集体行为的响应程度更高,如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等。(3)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信息通达性、社区归属感、适应意愿、适应激励、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其中信息通达性和适应激励是显著提高个人适应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了湖南省在1996-1999年遭受洪灾的10722户居民,对洪灾造成的总经济损失、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洪灾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与洪灾的程度、类型及居民的受灾时间和灾前的经济水平有关。洪灾程度越大、受灾时间越长和灾前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洪灾的总经济损失越重;地区方面,山洪暴发地区的总经济损失最低;溃垸地区的经济损失最大。因此,在抗洪救灾中,要重点预防溃垸,设法缩短被淹时间,对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要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8.
龚川  李盛乐  武晓芳 《灾害学》2021,(2):187-192
随着3S(RS、GIS、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地震领域上的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文献源,检索2000-2019年3S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探究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总结分析了当前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灾害经济研究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何爱平  赵仁杰 《灾害学》2016,(4):150-15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统中手工整理的936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首次对我国灾害经济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分析发现:我国灾害经济研究整体呈现短期应景式、非主流性、区域性及非合作性等特点;其研究内容集中在灾后重建、农业自然灾害及巨灾保险债券等方面;其方法已进入定量化研究阶段;其路径主要从灾害本身分析转向市场化应对;其当前及今后热点与前沿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气象灾害。结果表明,我国灾害经济研究需要从政府及学术界重视与关注、学科交叉与国际交流、内容深化与范围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