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叠皿夹层法,从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反应器的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SRB-22。该菌株的菌体形态呈杆状和弧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属于兼性厌氧菌,初步确定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在不含Fe2+的培养基中,菌株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32h达到生长最高峰。探讨了SO42-初始浓度、COD/SO42-比值、Fe2+初始浓度对SRB-22硫酸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O42-初始浓度越大,菌株完全去除SO42-所需时间也越长,当SO42-浓度大于6g/L时,菌株对SO42-的去除率明显降低;随着COD/SO42-比值的增加,SO42-的去除率呈上升的趋势,COD/SO42-值达到2.4时,培养5d后即可较好地还原SO4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Fe2+初始浓度的增大,SO42-的去除率增加。当Fe2+浓度达到1.0g/L以上,SO42-的去除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
张玉  万方  周集体 《环境科学》2017,38(11):4706-4714
在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Bio-FGD)和络合吸收生物还原脱硝技术(BioDeNO_x)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结合络合吸收同步脱硫脱硝的工艺思路,该工艺利用加入Fe(Ⅱ)EDTA的碱性吸收液同时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_2)和一氧化氮(NO).本研究在厌氧反应器中实现烟气脱硫脱硝吸收产物硫酸盐和Fe(Ⅱ)EDTA-NO/Fe(Ⅲ)EDTA的同步去除.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p H维持在7.0时,硫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为95.16%,Fe(Ⅱ)EDTA-NO的平均去除率为96.61%.硫酸盐的还原产物主要以液相中硫离子和气相中硫化氢的形式存在,Fe(Ⅱ)EDTA-NO的最终还原产物为N2.反应运行的各个阶段均可实现Fe(Ⅲ)EDTA的还原,但还原率会随HRT降低而下降.第5阶段反应器中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为Desulfomicrobium,同时存在异养反硝化菌Pseudomonas与两种硫自养反硝化菌Sulfurimonas与Sulfurovum,并发现了两种具有还原单质硫功能的菌属Thermovirga与Mesotoga.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FeⅡEDTA络合-Na2SO3还原吸收NO性能,对制备参数〔pH、V(FeⅡEDTA)(FeⅡEDTA溶液用量)、初始c(FeⅡEDTA)、n(FeⅡ)∶n(EDTA)〕和操作条件〔温度、φ(O2)、烟气流量、入口ρ(NO)〕及SO32-〔以c(Na2SO3)计〕进行了考察,并采用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Raman(拉曼光谱仪)等表征手段对吸收体系进行表征.结果表明:①pH和初始c(FeⅡEDTA)对NO络合吸收量影响较显著,V(FeⅡEDTA)和n(FeⅡ)∶n(EDTA)次之.在pH为3~9的范围内,NO络合吸收量先增加后降低,pH为7时达到最大(0.502 mol/mol);初始c(FeⅡEDTA)由0.005 mol/L增至0.025 mol/L,NO络合吸收量随之增加了0.198 mol/mol.②温度和φ (O2)的升高不利于NO吸收,当温度由30 ℃升至60 ℃、φ (O2)从0%增至6%,NO络合吸收量却分别降低了71.69%、63.3%;此外,烟气流量和入口ρ (NO)的增加对NO络合吸收量也无显著影响.③SO32-的存在显著提高了FeⅡEDTA高效络合NO吸收时间.结合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反应条件:pH为7、V(FeⅡEDTA)为550 mL、初始c(FeⅡEDTA)为0.020 mol/L、n(FeⅡ)∶n(EDTA)为1∶1.0、温度为30 ℃、烟气流量为900 mL/min、无氧、c(Na2SO3)为0.20 mol/L,此时,NO络合吸收量为1.099 mol/mol,NO最大脱除率达到96.98%.研究显示,溶液中n(FeⅡEDTA)∶n(NO)对络合吸收NO起到主导作用,同时SO32-对FeⅡEDTA(NO)还原作用是促进NO吸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假单胞菌DN-1再生NO络合吸收液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Fe(EDTA)络合吸收脱除NO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但是存在吸收液再生方面的缺陷.实验用自行分离得到的假单胞菌DN-1,将吸收液中的Fe(EDTA)NO还原为N2而进行再生.考察了不同碳源种类、碳源量、菌种量、pH值、温度、络合物浓度等条件下该菌种对Fe(EDTA)NO的还原情况.结果表明,葡萄糖比醋酸钠、柠檬酸三钠和乙醇等更适合于作为该体系的外加碳源.当Fe(EDTA)NO浓度为6.50 mmol·L-1时,添加250 mg·L-1的葡萄糖就能满足微生物的反应需要;DN-1还原适宜温度范围为40~45℃,适宜pH值为6.9~7.2;还原速率随菌体接种量的增多而加快;而Fe(EDTA)NO浓度小于11.8 mmol·L-1时,还原速率随着络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浓度,还原速率不再随络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速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5.
从钒(V)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钒具有还原能力的细菌,探讨不同V(V)浓度、接种量、pH值条件对菌株还原V(V)的影响,研究菌株胞外、胞内还原V(V)的过程及酶活性变化,解析菌株对V(V)的还原机制.结果表明,筛选菌株NC1-2鉴定为一株神户肠杆菌(Enterobacterkobei).该菌株在160mg/L V(V)下培养7d时,V(V)还原率达96.29%;增加接菌量能加快V(V)还原;pH值8.0时菌株对V(V)的还原效果最佳.降低细胞膜通透性,V(V)还原率从71.2%提高至75.0%.不同亚细胞组分对V(V)的还原存在差异,胞外分泌物及细胞质组分对V(V)的还原率分别为41.71%和80.17%,细胞膜组分未发生V(V)还原.菌株还原V(V)过程中,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生V(V)还原的细胞组分,胞外多糖及胞外蛋白含量增加,钒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菌体表面羟基、羰基、酰胺基参与生物吸附;扫描电镜(SEM)显示V(V)还原后菌体周围出现沉淀,能量散射x射线谱(EDS)结果表明沉...  相似文献   

6.
以重铬酸钾为供试物,用固体平板法和还原实验对铬(Ⅵ)土著还原菌进行筛选,用载片培养法、革兰氏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对还原菌做初步的鉴定,共筛选出16株铬(Ⅵ)土著还原菌,并挑选出还原率相对较高的Z2(35.2%)、Z3(45.2%)、Z4(38.6%)、X8(30.4%)、X10(29.4%)作为铬(Ⅵ)的优势还原菌株。经初步鉴定,土著真菌Z2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Z3、Z4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土著细菌X8、X10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将为铬(Ⅵ)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氮氧化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其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络合脱硝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脱硝方法,但其还原再生仍是一个难点.选取泡沫铜电极作为阴极,构建了一套电催化还原体系对Fe(Ⅱ)EDTA-NO溶液进行还原再生.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重复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铜电极在电催化还原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对反应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其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通过探究阴极电位、络合液初始pH对电催化还原过程中反应速率、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优条件为:阴极电位为-1.2 V(vs. MSE),初始pH为2.0.在最优条件下,络合液中NO的还原率可达76.6%,氨选择性为36.5%,法拉第效率为52.7%.  相似文献   

8.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及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Ⅲ)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相似文献   

9.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III)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III)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 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III)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相似文献   

10.
Fe(EDTA)络合协同RDB去除NO废气效能及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一氧化氮(NO)的去除效率,在新型生物转鼓反应器(rotating drum biofilter,RDB)中,以FeⅡ(EDTA)络合协同RDB生物转鼓的耦合技术强化难水溶性NO的气液传质速率,提高生物还原效能为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FeⅡ(EDTA)被添加到RDB底部营养液后,能迅速吸收气相中的NO并生成FeⅡ(EDTA)-NO络合物,进而可通过反硝化实现同步脱氮和络合剂再生.在转速0.5 r.min-1、空床停留时间(EBRT)57.7 s、温度30℃、pH 7~8的实验条件下,RDB的净化效能随络合剂的投加而显著改善;FeⅡ(EDTA)质量浓度从0增至500 mg.L-1后,NO去除率从61.1%提高到97.6%,去除负荷从16.2 g.(m3.h)-1上升到26.7 g.(m3.h)-1.分析了FeⅡ(EDTA)络合协同净化NO的反应过程,建立了NO净化效率与FeⅡ(EDTA)添加浓度的关联方程,可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农田土壤镉(Cd)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农村生态安全与居民身体健康,而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Cd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方法.为了给Cd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功能菌株,采取平板划线从Cd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高耐性耐Cd菌株B-6,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菌株对Cd2+的吸收转运特性.经鉴定,高耐性耐Cd菌株B-6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cepacia),其对Cd2+的耐受阈值为850 mg·L-1.通过单因素优化培养发现,菌株B-6对Cd2+的吸收量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培养液初始pH值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同时发现菌株B-6能够有效调控系统的终点pH值;随着转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初始浓度为400 mg·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液初始pH值为5.0,转速为120 r·min-1,培养时间为72 h时,菌株B-6对Cd2+的吸收效果最佳,达到51 mg·g-1.通过分析亚细胞组分Cd2+含量发现,Cd2+被菌体吸收后主要赋存于细胞壁.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AE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处理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废水,从表面活性剂生产厂污泥中筛选到5个较好的能降解高浓度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的菌株.测定了菌株对环境温度、pH值、氧的要求,最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28 ℃,pH值7~9;除J-3菌株为兼性好氧菌以外,其余均为好氧菌.对5个菌株分别进行纯培养后,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了菌种鉴定.鉴定结果为 J-1,J-4为气单胞菌, J-2为微球菌,J-3为枸缘酸杆菌,J-5为腐败假单胞菌.用水绵指示法测定了菌株对AE的降解效率为5.71-15.71 mg/(L@d).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ThecombustionoffossilfuelsgeneratesSO2 andNOxpollutantswhichcauseairpollutionandacidrain .Existingfluegasdesulfurization(FGD)scrubbersinvolvelimestoneprocesses,whichareefficientforcontrollingSO2 emission ,butareincapableofremovingalmostwater i…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 oneidensis MR-1 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As(III)通过制约菌体的生长与活性来抑制Fe(III)异化还原.同样,适量浓度的Fe(III)含量对As(III)氧化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Fe(III)浓度使得溶液中产生过多的Fe(II),从而对As(III)氧化转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弱碱环境更有利于As(III)氧化转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生成高铁酸盐反应过程中K+对Fe(Ⅵ)的稳定促进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大于50℃时,K+比Na+更有利于高铁酸盐的生成.K+促进高铁酸盐溶液生成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在生成高铁酸盐反应过程中,增加K+浓度能提高高铁酸盐的产率,并且随着硝酸铁投加量的增加,K+影响显著.在硝酸铁投加量为85 g/L时,采用4.4 mol/L KOH制备的Fe(Ⅵ)浓度为0.05 mol/L;加入2 mol/L K+后,Fe(Ⅵ)浓度增加到0.15 mol/L.K+对高铁酸盐溶液生成浓度的影响在硝酸铁投加量大于75 g/L,反应温度低于55℃,ClO-浓度低于1.16 mol/L时较为显著.K+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部分碱度,降低OH-用量.在反应过程中K+能包裹在FeO2-4周围,减少Fe3+与FeO2-4接触,从而减缓Fe3+对FeO2-4的催化分解作用;同时K+能与FeO2-4生成K2FeO4晶体沉淀析出,降低溶液中FeO2-4浓度,Fe(Ⅵ)分解速率减缓,稳定性增加,Fe(Ⅵ)生成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壬基酚(NP)是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雌激素效应.目前对NP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降解对其整体去除效果,而对各NP同分异构体的降解行为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从钱塘江沉积物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降解NP的细菌,命名为N-1,实验室条件下该菌能以NP为唯一碳源生长.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N-1鉴定为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sp.).通过正交试验确定N-1降解NP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 H=7.0,菌量10%,NP浓度5~10 mg·L~(-1).最适条件下,N-1对NP 16 d整体降解率可达88.0%,对10种NP异构体降解率在69.7%~100%之间,说明N-1对NP同分异构体的降解具有结构-降解特性,即不同结构NP异构体表现出不一样的降解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NP异构体降解率随着NP烷基C链长度增加而升高,随着烷基取代基结构越复杂而降低.NP降解选择性导致的难降解成分残留现象,为NP类异构体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 bacterial strain, ZY3, growing on sex steroid hormones as the sole source of carbon and energy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wage treatment plant of a prophylactic steroids factory. ZY3 degrades the 3-methoxy-17β-hydroxy-1,3,5(10),8(9)-δ-4-estren (MHE). This strain wa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Raoultella sp. ZY3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y and its 16S rRNA gene sequence.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72 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pH and 3-MHE concentrati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hydride by the strain ZY3 were 35°C, 10 and 10 mg/L, respectively.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sex steroid hormones increased to 87% and 85% after the addition of maltose and peptone, respectively. Translated fro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25(5): 585–588 [译自: 中国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富集不同来源堆肥过程中的腐殖质还原菌,并分析比较其异化铁还原能力差异,发现其电子转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蛋白类>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相关性分析表明,Leucobacter、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和Sporosarcina是极显著影响异化铁还原的腐殖质还原菌属.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关键腐殖质还原菌与堆肥过程微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这些关键腐殖质还原菌变化的主要微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堆肥微环境因子与关键腐殖质还原菌菌群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一种促进异化铁还原相关的腐殖质还原菌生长的调控方法.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堆肥中影响腐殖质还原菌群落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于环境中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分子探针N-(2-吡啶甲基)-1,8-萘酰亚胺(PMN),研究了其在环境水样中痕量铁离子的检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且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Fe3+浓度在1×10-7~8×10-5mol/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用于自来水、井水、生活污水中痕量铁的测定,回收率在95.78%~104.02 %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