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制曲车间粉尘运移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以某酒厂制曲车间拆曲工艺区为研究背景,基于高斯模型建立制曲车间粉尘质量浓度方程,运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尘源位置及数量等多种工况的制曲车间粉尘扩散过程,并相互验证粉尘质量浓度的理论计算值、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得到不同工况下制曲车间粉尘质量分布及运移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仓内尘源位于不同位置时,粉尘主要集中于作业面附近,其中,仓内近窗作业与中部作业相比较,前者造成发酵仓粉尘高质量浓度区域更广,全尘峰值质量浓度在200 mg/m3附近上下波动;与走道相对位置不同的发酵仓进行近窗作业时,走道粉尘主要集中于作业仓附近,多个发酵仓同时作业与单仓作业相比,多尘源会对走道粉尘分布产生叠加效应,其中,相邻仓作业时走道粉尘污染最严重,全尘质量浓度高达75 mg/m3以上;单仓、相邻仓、相对仓作业工况下,分别在作业时长为525、470、498 s前后,粉尘已扩散至整个走道。  相似文献   

2.
针对夏季正常生产的某典型铜厂熔炼工艺过程展开相关试验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源产生的颗粒微观结构不规则,其Rosin-Rammler粒径分布函数的均匀度指数为0.624,特征尺寸为104μm。该结果为熔炼工艺进行通风除尘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出铜口处小于10μm的颗粒浓度均值约是排渣口处的40倍,并测得颗粒物上铜、砷元素占总元素质量比分别为11.03%和21.33%,故为保证出铜口处岗位环境中作业人员的健康,亟须提升出铜口处现有通风除尘系统的性能。熔炼区环境中SO2主要来源于出铜工艺过程,出铜过程中SO2短时间加权平均接触质量浓度为23.27 mg/m3,达到职业卫生标准中SO2短时间接触容许质量浓度的2.33倍。结果可为通风系统高效设计、除尘设备合理选择、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修订提供原始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深圳市深南中路路边自动空气监测站的水溶性离子色谱监测仪的观测数据,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污染特征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深南中路路边子站PM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总平均浓度为7.73μg/m3,占PM2.5平均浓度的39.8%,是PM2.5的重要组成。其中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3μg/m3、1.97μg/m3和1.53μg/m3,占总离子平均浓度的84.5%,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通过观测,分析了此站点发生的多次水溶性离子污染过程的成因、水溶性离子的的日变化特征及影响NH4NO3气粒分配的关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煤矿工人健康损害评价体系,提升矿工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首先,评价煤矿作业环境中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然后,采用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损害量化评价法,建立矿工受粉尘和噪声损害评价模型,并针对不同工种开展健康损害评价;最后,以货币的形式量化矿工所受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作业过程中煤矿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等级均为可能危险级别,矿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可以用于评价矿工受粉尘和噪声健康损害;除戊8-31200风巷高抽巷的各类司机、掘进工受矽尘影响外,其他工种均受煤尘影响,相同粉尘质量浓度下矽尘对矿工的影响更为严重;相同声压级范围内,工人年龄越大,因受噪声干扰产生的健康损害越严重;受粉尘和噪声影响最大的工种为掘进工,其职业健康风险在1.3万元以上;不同场所职业健康风险大小排序依次为戊10-32040风巷、戊8-31200风巷高抽巷、戊8-32060采面、筛分楼、储运队。  相似文献   

5.
我国常规住宅炊事废热和颗粒物双重污染较严重,厨房进风方式影响污染物扩散和分布。为了研究厨房不同进风方式下污染物扩散分布规律,建立小型住宅厨房物理模型,采用CFD软件模拟室内气流流动,基于离散相模型模拟颗粒物运动轨迹并得出质量浓度分布,选取了炊事过程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提出开窗进风、窗缝渗透进风、恒定进风量进风3种进风方式,假定540 m3/h、810 m3/h和1 080 m3/h 3种进风风量,根据典型气候区室外环境参数确定进风温度,数值模拟进风方式和风量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厨房颗粒物源散发率在0.6 mg/min时,室内呼吸区颗粒物质量浓度为0.025~0.277 mg/m3。合理地补充进风量能够降低室内颗粒物浓度,厨房窗口恒定风量进风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煤尘对甲烷爆燃火焰的直观影响,在定容燃烧弹(Constant Volume Chamber, CVC)内利用激光纹影技术获取了甲烷球形火焰纹影图像及含煤尘甲烷火焰纹影图像,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甲烷火焰(6.5%、8.0%、9.5%)的不稳定性,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煤尘(5 g/m3、10 g/m3、15 g/m3、20 g/m3、25 g/m3)对甲烷火焰的影响,分析了含煤尘甲烷火焰传播机理。结果表明,定容燃烧弹内球形火焰发展经历了层流火焰、胞状不稳定火焰。煤尘对甲烷火焰的影响呈明显的阶段特性:在层流燃烧阶段,煤尘因吸热抑制火焰传播,且煤尘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散布的煤尘可对火焰锋面产生扰动,使火焰加快发展为胞状不稳定火焰,且甲烷体积分数越接近化学当量比,煤尘质量浓度越高,火焰可更快发展为胞状不稳定火焰;随着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火焰温度上升,煤焦开始参与反应并增强流场自发光及反应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针对灰狼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搜索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霍尔顿序列(Halton Sequence)搜索算法初始化狼群位置,避免灰狼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和重复运算;引入莱维飞行和随机游动策略对灰狼算法的寻优过程进行优化,以增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利用粒子群算法模拟灰狼种群得出的最佳适应度以用于惩罚项改进灰狼算法中的头狼更新策略。使用改进算法优化的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 GBDT)模型对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中PM2.5质量浓度进行预测,采用3种评估函数对各模型以及混合模型预测效果得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本文改进的灰狼算法对梯度提升树的优化效果优于其他算法,均方根误差ERMS为6.65μg/m3,平均绝对值误差EMA为3.20μg/m3,拟合优度(R2)为99%,比传统灰狼算法优化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减少了19.19μg/m3,平均绝对值误差降低了10.03μg/m3  相似文献   

8.
为了量化分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问题,调查了武汉市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引入美国环保署(EPA)致癌风险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室内甲醛暴露对不同性别的教师和学生受体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研究各参数敏感度。结果表明,该教学楼室内的监测点监测得到的甲醛质量浓度数据中有5%超过标准限值(0.10 mg/m3,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男性的癌症风险和超标率略高于女性,教师群体健康风险平均值超过限值(1×10-6)9倍左右,且高于学生群体3~4倍。对教师造成影响最大的参数为暴露时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参数为甲醛质量浓度,在无致癌风险的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和在可接受健康风险限值(1×10-6)下,推荐教师每日平均暴露时间不超过0.31 h/d(男性)和0.35 h/d(女性)。  相似文献   

9.
以某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为例,应用AERMOD模型,以PM10、PM2.5、TSP和二噁英为模拟因子,定量分析该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对周围敏感点居民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PM10、PM2.5、TSP和二噁英的日均浓度模拟值占标率均小于1,均满足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要求;该项目周围所有敏感点的HI均远远小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HI<1),且LCR低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LCR<1×10-6),即该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二噁英对周围敏感点的居民既不会造成致癌风险,也不会引起慢性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劳动保护》2022,(10):71-73
<正>页岩气压裂是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途径,压裂作业工艺工序繁多,涉及专业技术种类多,因此页岩气压裂工艺选择时,除了考虑环境和安全风险外,还应考虑职业危害影响。压裂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职业危害因素,如密集设备噪声、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危害因素,本文主要根据压裂作业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以保障作业人员压裂施工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1.
建筑工程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污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方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扬尘排放最显著的阶段,对其浓度及分布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选取北京市两个典型住宅建设施工工地,以总飘尘质量浓度(TSP)为测量指标,对土方施工阶段工地内部不同区域的扬尘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共获取工程土方施工阶段6个区域点位108点次的扬尘质量浓度数据。结果表明,参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GBZ/T 192.1—2007),水泥加工区和道路两侧扬尘质量浓度及超标率较其他区域明显偏高,对相关施工人员影响较大,并且水泥加工区的扬尘质量浓度在一天内有较明显的分布规律。通常的洒水措施对道路扬尘质量浓度降低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采暖期济南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8日在市区手工采集PM2.5样品,分别利用重量法和离子色谱法对PM2.5和9种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对其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8±52)μg/m3,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43.2±32.7)μg/m3,在PM2.5中占比55.3%,是PM2.5的主要组分;随着污染加重,NH4+、NO3-、SO42-等二次离子(SNA)在PM2.5中占比显著提高,二次转化明显增强;SOR、NOR与风速、气压、混合层高度呈负相关,与气温、湿度呈正相关,在静稳天气下更容易产生二次转化;观测期间PM2.5...  相似文献   

13.
《安全》2009,30(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密度聚乙烯(HDPE)粉尘燃爆及其泄爆特性,通过结合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高密度聚乙烯燃爆机理,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最小点火能测定仪、最低着火温度测定仪等探究粉尘质量浓度对最小点火能(MIE)、最低着火温度(MIT)、最大爆炸压力(Pmax)和爆炸指数(Kst)的影响;在300 g/m3爆炸浓度及以上时,分析高密度聚乙烯泄放特性并探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泄放火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DPE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加后减小、最低着火温度和最小点火能先减小后增加;泄爆压力峰值随着HDPE粉尘泄爆膜层数增加而升高,随着泄爆口径的增大而下降;在质量浓度为300 g/m3时,出现2次火焰长度较大值,且第2次泄放火焰更亮,燃烧面积更大;在质量浓度为400 g/m3时,产生2次火焰。研究结果可为预防聚乙烯粉尘爆炸事故以及减小相应事故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预防和减轻硬脂酸粉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燃爆危害,采用Godbert-Greenwald恒温炉分别研究质量浓度、分散压力、惰性粉体质量分数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随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分别为485.4 g/m3,15 kPa时,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达到最小;添加少量惰性粉体增大了硬脂酸粉尘云分散性,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降低起到促进作用;随惰性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先迅速增大后增速变缓;SiO2通过物理作用抑制硬脂酸粉尘云燃烧,Al(OH)3除物理作用外还通过化学分解参与自由基碰撞,可有效提升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6.
水电工程地下洞室施工建设周期长、施工复杂,不同工种作业人员众多,且都属于地下作业,现场作业环境恶劣,加强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保护尤显重要。本文通过调查水电工程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内容、施工机械设备、作业人员构成,并根据水电工程地下洞室施工各阶段的施工特点,分析了各阶段施工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以达到防治相关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的方法,对熔模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其健康影响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存在粉尘、噪声、高温、石蜡烟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已对作业人员健康造成损害。其中矽尘、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制壳、熔炼、浇铸等岗位的职业病危害严重,需重点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生产中,各类装置在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以及噪声等物理危害因素,影响现场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为了加强石油石化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需要更多地了解各种装置的反应原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形成原因,预防职业危害的方法,以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本刊编辑部特约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专业人员,在"职业健康"栏目陆续介绍化工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及防护知识。  相似文献   

19.
<正>焊接作为接合金属的一种方法,在设备制造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就是粉尘、噪声、弧光、高温、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焊接作业时产生的大量烟尘不仅导致焊接作业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还会对焊接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湿球黑球温度(WBGT)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热环境动态模拟软件EnergyPlus,以西安市某工业厂房为例,研究了工业厂房余热强度和通风换气次数对室内WBGT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夏季工业厂房室内WBGT超限小时数。结果表明:室内WBGT超限小时数随着余热强度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通风换气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当余热强度为30 W/m3、通风换气次数为5次/h时,夏季工作时间内约60%的时间室内WBGT超过29℃,作业人员面临较大的高温职业暴露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作业人员高温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