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修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经过5年完成了制定,简述颁布16年后的实施及实践活动。近3年,经过多方研讨、论证,于2009年5月完成了"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修订工作。通过该学科重新修订,进一步理顺了下属学科的名称、层次和隶属关系,增设多个(包括公共安全)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使学科内容更加丰富、系统和完整。《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代替GB/T13745—1992)的颁布实施,使"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在我国科教界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回顾中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历程,跨越了两个世纪。笔者认为1982—1992年,以国家公布“安全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即GB/T13745—1992为标志,随后迎来了我国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发展的第一个春天;2000年至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理念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中国安全科学理论发展及学科建设提供了时代新机遇,丰富了创新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动力,迎来了我国安全科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第二个春天。指出当前学术论文投稿中的浮躁现象,应该倡导求真、务实、创新、和谐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梳理我国安全软科学进展,以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安全科学技术(620)一级学科体系中的软科学分支学科为范畴,论证安全软科学的价值作用及其要素贡献率;从历史与历程、演进与现状、趋势与挑战3个层面以及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学科范畴、体制法制、监管治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多维度和多视角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4.
许铭  程五一  罗云  张少飞 《安全》2014,35(12):61-63
近10年,安全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安全工作得到国家、产业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这个大背景下,安全工程(现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安全科学技术"(代码620)是《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的一级学科,"安全科学"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2010年出版)中为一级类目X9,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拓展思路安全科学在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称为安全科学技术。关于它的学科体系及分类情况可追溯到本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劳动保护科学界对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就开始研讨和争鸣。特别值得铭记的是,由当时国家劳动总局领导支持,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具体组织,对我国安全科学的创建和推动产生过奠基作用和巨大影响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两次劳动保护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会议。王回从劳动保护科学到安全科学从劳动保护科学到安全科学在1982年于(青岛)和1985年于(北京香山)召…  相似文献   

6.
<正> 安全科学技术被国家列为一级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发布,1993—07—01实施。该标准已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包括5个二级学科33个三级学科)。它将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为保障人类的安全与健康服务。此标准本学会备有少许,急需者可来函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多年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简称《学报》)栏目设定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但随着安全学科的建设以及相关科研的前沿变迁,原来栏目设计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分类代码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术论文的分类,且该国标为推荐国标,不是强制国标。同时,按照该《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对期刊来稿进行分类不仅耗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简称《学报》)栏目设定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但随着安全学科的建设以及相关科研的前沿变迁,原来栏目设计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分类代码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术论文的分类,且该国标为推荐国标,不是强制国标。同时,按照该《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对期刊来稿进行分类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也不能显著提高《学报》论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简称《学报》)栏目设定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但随着安全学科的建设以及相关科研的前沿变迁,原来栏目设计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分类代码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术论文的分类,且该国标为推荐国标,不是强制国标。同时,按照该《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对期刊来稿进行分类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也不能显著提高《学报》论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相似文献   

10.
正多年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简称《学报》)栏目设定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但随着安全学科的建设以及相关科研的前沿变迁,原来栏目设计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分类代码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术论文的分类,且该国标为推荐国标,不是强制国标。同时,按照该《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对期刊来稿进行分类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也不能显著提高《学报》论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的中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及新拓展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概要分析了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结构,指出学科扩展的思路;提出了学科建设中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安全文化观、大安全观、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安全减灾论;探讨了安全减灾科学技术面临的难题和对策;构想安全减灾环保为一体的科学技术新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美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1965—1974)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首次提出中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2000—2009)的概念;从安全科学的本质属性——综合属性出发,采用历史比较、综合和局部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时间维、逻辑维以及元素维等三维视角上审视中美安全科学两个重要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重大事件、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发展、人才培养与安全教育、科研及其机构、安全监管与立法等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最后概述中美安全科学的发展趋势,展望中国安全科学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个特殊的安全科学发展阶段,认清中国安全科学发展现状,借鉴美国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科学发展道路,为中国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简介全国及省内高校安全学科建设发展的概况,重点分析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开办的安全学科课程体系,探讨其安全学科建设中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指出通过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来优化安全学科建设,并提出建筑特色的安全学科培养体系和优化安全学科建设的新理念,为学院进一步明确坚持"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的基本发展方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安全学科建设,推动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理念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实践证明,依托建筑行业特色,以建筑安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就业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4.
吴超 《安全》2019,40(1):7-13
安全学科体系对引领我国安全学科发展和保持其应有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科学学的高度,运用安全科学学的思想,系统综述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分类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上中下游三层次学科构成的安全学科体系等多种已形成的典型安全学科体系及其内涵,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呼吁大家更加关注安全学科体系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安全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尽量着眼于基于安全学科相对独立的基本概念群、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侧重于能够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安全科学理论、方法、模型、原理等;我国安全学科体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基于科学层面构建和完善的安全学科体系,可引导安全学科快速发展,并使之成为世界范围认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安全带是有效地预防高处作业人员因意外坠落而受到身体伤害的必要防护装备。本文根据GB6095—2009《安全带》、GB/T6096—2009《安全带测试方法》标准中安全带整体静态负荷试验的要求,对安全带整体静负荷试验机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一些调研和探讨,希望对从事安全带检验的机构和安全带生产的企业中的科研、检验人员提供一些感性的认知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完善我国安全评价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安全验收评价体系的构想;在项目建设安全验收评价实践中,又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考量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度与在安全验收评价时更加关注"人"的安全性。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是以科学技术来支撑安全生产监管成效的重要举措,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验收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劳动保护科学概念入手,介绍了"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学科、专业的诞生过程,较详实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安全科学学科初创的始末.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与安全工程试办专业的确立到安全科学学科概念及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的提出,见证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认识提高与应用的过程.安全科学学科创建时期是我国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