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金凭借其独特的光电特性、良好的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污染控制及医学诊断等领域。近年来,微生物法合成纳米金具有绿色低毒、条件温和、成本低廉等优势而倍受关注。然而,如何对纳米金的形貌尺寸进行定向调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该研究选取Fe~(3+)、Zn~(2+)、Al~(3+)、Co~(2+)、Ni~(2+)、Pb~(2+)及Sn~(2+)等多种金属离子,诱导曲霉菌(Aspergillus sp.) WL-Au合成纳米金,对其形貌进行定向调控。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经Fe~(3+)、Sn~(2+)诱导的菌株合成的纳米金分散性较好,其余金属离子诱导菌株合成的纳米金单分散性较差、易沉聚。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金属离子诱导菌株合成的纳米金为球形和伪球形,有少量的三角形;其中,经Fe~(3+)诱导后,菌株WL-Au胞外合成形貌均一、粒径较小的球形纳米金,而经Pb~(2+)诱导后,合成形貌均一的纳米棒。此外,Fe~(3+)诱导菌株合成的球形纳米金对4-硝基苯酚具有良好的催化还原性能,其催化速率常数k为13.3×10~(-3)s~(-1)。研究表明曲霉菌(Aspergillus sp.)WL-Au经Fe~(3+)诱导后可显著提高胞外合成纳米金的能力,且合成的纳米金具有形貌均一、分散性好、催化速率高的特点,在催化还原污染物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柔性SERS基底的快速原位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组装方法,在新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上形成有序的纳米金粒子(AuNPs)层结构,制备AuNPs/PMMA薄膜.因PMMA支撑层具有柔韧性和透光性的特点,可直接将AuNPs/PMMA薄膜置于被检测物表面,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实现物体表面污染物的快速原位检测.相比于其它检测方法,该方法快速、简单、成本低,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物法合成纳米金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经济高效的合成途径,受到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微生物合成纳米金是通过胞外分泌生物大分子而实现的一种自发脱毒过程.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对菌株胞外酶的活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对菌株合成纳米金的能力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一株前期筛选得到的真菌Trichoderma sp. WL-Go,探究不同金属离子诱导菌株对其合成的纳米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o~(2+)、Al~(3+)、Zn~(2+)、Sn~(2+)、Ni~(2+)等金属离子诱导后,菌株WL-Go合成纳米金的能力均有所提升,而Pb~(2+)、Cu~(2+)、Fe~(3+)与对照组相比,其合成的纳米金浓度及转化率都无明显变化.此外,Co~(2+)诱导菌株合成的纳米金呈现肉眼可见的团簇状,发生明显的团聚现象.本实验还考察了生物合成纳米金对4-硝基苯酚还原的催化特性,结果表明,Sn~(2+)和Pb~(2+)的诱导使菌株WL-Go合成的纳米金催化速率得到明显提升,而其他金属离子均有所抑制.最后选取革兰氏阳性菌Arthrobacter sp. W1和革兰氏阴性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验证了不同金属离子诱导后合成的纳米金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上,本研究为对于拓宽纳米金的工业化应用前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清  张美  韩科昌  曹瑞华 《环境工程》2015,33(3):163-167
纳米铁颗粒的制备技术发展迅速,方法多种多样。生物法因其具有原料来源广,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纳米级颗粒不易团聚,以及有毒副产物少等特点,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对近几年国内外采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合成纳米铁材料的方法及机理进行了阐述,综述了纳米铁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并对今后深入研究生物法合成纳米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水传病原微生物是腹泻等肠胃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发展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控制和减少该类微生物的传播风险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研究了PCR反应结合不修饰的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显色检测方法的最佳盐浓度、探针含量、PCR反应条件等,并从纳米金制备、病原菌种类、检测特异性等方面进行考核,确定了最优检测条件为:10μL PCR扩增产物混合20 pmol探针,95℃反应5 min,55.5℃反应3 min后,40℃杂交10 min;此时,先后加入90μL实验用纳米金和一定浓度的PBS溶液,室温观察颜色变化.结果发现,纳米金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或近于无色为阳性结果,对应的吸光度值迁移出530 nm,以此可达到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纳米铁的特殊性质,它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日渐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铁的合成、性质以及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情况。文章归纳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纳米铁合成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介绍了纳米铁微粒重要的理化性质;并总结了纳米铁用于修复含氯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其他无机物污染场地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蔡良圣  林君  辛青  臧月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394-3400
为改善微电极在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重金属离子过程中低电流响应和低电催化能力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在碳纤维微电极表面合成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材料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修饰碳纤维微电极(rGO/AuNPs CFMEs)的方法.通过SEM表征,所制备的rGO/AuNPs CFMEs具有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强和催化活性好的特点,因此改性微电极适合作为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SWASV)测定水中铜离子(Cu2+)的工作电极.在构建微传感器测试水中痕量铜离子系统后,对pH值、电导率、富集时间和富集电位等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在pH值为4,电导率为36.1S/m,富集时间为360s,富集电位为-1.2V的最佳条件下,铜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0~1.0μmol/L和2.4nmol/L.此外,微传感器的可重复性、长期稳定性以及选择性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纳米碳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碳的纳米效应(表面、界面、尺寸效应)使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因而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制备、新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其特性被不断挖掘,纳米碳开始投入农业领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尝试厘清纳米碳对土壤的作用途径并综述各种类型的碳质纳米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具体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将纳米碳施入土壤中,其pH值、阳离子交换量、保水性、营养元素的持留能力等方面均发生相应改变,可间接提高作物的产量。但与此同时,由于纳米碳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存在扰动机理,潜在的环境风险还不完全清楚,该文通过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为纳米碳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希瓦氏菌介导纳米材料生物合成及其环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广泛,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物理、化学的合成方法存在着费用高、环境危害大等问题,因此,通过生物方法合成纳米材料的新型绿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金属还原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所具有的电子释放能力、硫代谢能力以及对毒性的高耐受力等特性,使其在纳米材料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受到广泛重视。文章对当前希瓦氏菌合成纳米材料最新进展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还原性强,对环境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纳米零价铁的常规物理、化学制备方法及一些新型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纳米零价铁在环境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提高纳米零价铁反应效率而采用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如表面修饰(表面改性、固体负载、纳米双金属)、纳米零价铁与芬顿反应、超声、电场、磁场等技术应用耦合等。提出了纳米零价铁在环境领域中尚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