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概述了我国土壤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水平及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点:①我国土壤已普遍受到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但大多是中低污染水平;②北京、上海、大连、天津等地土壤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较为严重,属严重污染水平,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③在同一个研究区,农村、郊区、城区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逐渐加重,而且不同土壤利用下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也存在差异。总结了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对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表层沉积物是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的汇。由于与上覆水体间的物质交换作用,赋存在沉积物中的PAHs会对一些底栖生物以及水中鱼、虾、蟹、贝等构成威胁,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开展沉积物中PAHs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归纳了陆生植物、红树林植物、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PAHs的修复效果,从植物直接的富集作用和根际作用两大方面总结了植物对沉积物中PAHs的修复机理,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芹菜对土壤中多环芳径修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水芹对某实际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作用。通过75 d的温室培养试验,对污染土壤和植物根、茎中PAHs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种植水芹的土壤中PAHs的去除量要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并且水芹促进微生物降解是其去除土壤PAHs的主要途径,占到了PAHs去除总量的99%以上。水芹较易吸收2~4环PAHs,而易促进3~6环PAHs的微生物降解。芘在水溶液中的增溶实验表明,脂溶性根系物质利用其表面活性能够提高对PAHs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田间原位修复的方式,研究了苜蓿、籽粒苋和黑麦草3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间作作物没有显著提高玉米对PAHs的吸收量,表明植物对PAHs的吸收并不是间作模式减少土壤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才是其显著提高土壤PAHs污染修复效率的主要作用机制。3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苜蓿、黑麦草与玉米间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对Cd、As的吸收和累积量;而籽粒苋与玉米间作时,玉米茎叶Cd、As的吸收和累积量显著低于玉米单作。不同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效果不同,在应用于实际生产时,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当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菌群-植物联合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菌群与三种植物(高羊茅、紫花苜蓿、三叶草)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效应。结果表明,植物在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加菌群的土壤中PAHs的去除率高于未加菌群的处理。种植高羊茅加菌群、紫花苜蓿加菌群、三叶草加菌群处理土壤中PAHs去除率分别为41.8%、34.5%和27.1%植物体内有高分子量PAHs的积累,四环PAHs的含量高于五环PAHs。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是当前许多煤矿矿区及周边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威胁居民健康,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对煤矿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来源及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重金属元素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导致其在生物体中累积,并且PAHs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诱变性。通过比较物理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在治理重金属及PAHs污染土壤的优缺点,发现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对气候和环境的依赖程度高,物理修复成本和能耗较高,因此提出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需要进一步创新,实现多领域、多学科协作发展的观点。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多种修复方法的联合应用,达到有效治理煤矿矿区及周边重金属和PAHs污染的目的,实现土壤的重新利用,进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必要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植物萃取技术、根际过滤技术、植物固化技术、植物挥发技术)、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筛选与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以及云南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进程造成的重金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社会对良好环境的需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植物修复的方法因其具有治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原位修复等特点成为了研究热点。对植物修复而言,植物组织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修复研究是植物修复研究的基础。目前愈伤组织、细胞悬液、毛状根、畸状茎等多种植物组织类型已被作为植物系统的模型应用于植物修复的研究中。利用体外培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作为植物修复的研究工具有很多优势:可将所需植物离体大量繁殖且不受季节限制、培育周期短、不携带病毒、易于诱导分化成所需器官如根或芽等。文章综述了目前植物组织在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植物组织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土壤汞污染及其治理是当前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传统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对环境扰动小,修复成本低,是目前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主要热点方向。本文主要从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原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总结了土壤汞污染特点、植物修复技术原理及过程、修复植物与潜在修复植物种类、植物修复强化措施。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矿区废弃地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用于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的机理、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进展,提出实际应用中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原则: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临界含量高低、植株的生物量大小、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及根系转运能力的大小。指出了植物修复在投资、建设、运行管理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的优势性与耐受植物种类及修复速率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