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某款采用增压中冷和高压共轨技术的国Ⅳ轻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研究其分别燃用石油基柴油、费托柴油和混合柴油(费托柴油与石油基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时,不同车速下的CO、THC、NO_x和CO_2排放特征和油耗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于3种柴油,所测4种气态物的排放均随着车速的增加而降低,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与石油基柴油相比,费托柴油和混合柴油的CO、NO_x和CO_2排放分别降低23%和5%,30%和24%,20%和20%,但THC排放均略有增加;通过碳平衡计算,费托柴油和混合柴油的体积油耗相对石油基柴油分别降低12%和17%。总的来说,燃用费托柴油和混合柴油时的气态污染物排放与石油基柴油具有相似的速度变化趋势,但费托柴油和混合柴油的整体尾气排放和油耗要低于石油基柴油。使用费托柴油或混合柴油是降低轻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国柴油机与柴油汽车烟度排放标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现行标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柴油机和柴油汽车烟度排放标准不统一,在烟度限值、试验方法、试验规程、试验仪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强调了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柴油汽车的烟度排放要求并没有提高,以及出台更为严格的强制性标准和法规对在用柴油车排放监控的重要性,旨在有...  相似文献   

3.
以混合柴油为靶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油污染物在模拟水环境中的降解效果。研究表明,模拟自然条件下混合柴油污染物总体降解较慢,油质去除率低;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向混合柴油污染水样中添加驯化培养的微生物混合菌群,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提高,油质去除率达到98%以上。研究还发现,各污染水样中油的降解速率与降解效果随柴油的配比而不同,混合柴油样本中生物柴油的比例越高,样本的降解率越高,表明生物柴油作为碳源有效改善了水中有机营养配比,促进了柴油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混合柴油在水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生物柴油比例越高,混合柴油降解速率越快,除油微生物以菌胶团、球菌和丝状菌为主。  相似文献   

4.
柴油污染包气带的气相抽提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相抽提(SVE)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为了研究介质、介质含水率和通风方式对SVE去除效率的影响,并探讨实验运行过程中包气带不同深度柴油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利用了有机玻璃柱模拟包气带环境,开展柴油污染的SVE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介质,SVE去除粗砂中柴油的效率高于中砂;不同含水率,含水率为1%的粗砂中柴油的去除率大于含水率为12%的粗砂;不同的通风方式,连续通风的效率大于间歇通风。此外,不同深度介质均出现柴油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单缸风冷四冲程直喷柴油发电机上,燃用柴油、生物柴油、10%乙醇-45%生物柴油-45%柴油(E10B45D45)和20%乙醇-40%生物柴油-40%柴油(E20B40D40),采用16%、28%EGR率,测试并分析了经济性,NO_x、HC和CO的排放性能和烟气的光吸收系数。研究表明:柴油的油耗最低,生物柴油次之,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油耗增加;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多,NO_x排放量降低,与燃用柴油相比,E10B45D45和E20B40D40平均可降低约16.1%和30.2%;采用EGR可有效降低NO_x排放,对应16%、28%EGR率,E10B45D45的NO_x排放可平均降低19.3%和39.5%,E20B40D40平均降低10.7%和43.5%;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多,HC排放量显著升高,对比于柴油,E10B45D45和E20B40D40分别升高了59.8%和172.1%;采用EGR后,HC排放增加;随乙醇含量的增加,CO排放也明显增大,对比于柴油,E10B45D45和E20B40D40分别升高了58.6%和131.1%;采用EGR后CO排放增加;各燃料中,柴油在小、中负荷烟气的光吸收系数最低,大负荷时却最高;不宜在小负荷时采用较高的乙醇掺混比和较大的EGR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高效降解菌群修复柴油污染的土壤,采用组合优化和正交实验构建最佳组合与接种比例的菌群,并研究其柴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通过筛选、鉴定并命名的4株柴油降解菌为Bacillus sp. VOC18-L1、 Enterococcus faecalis-L2、 Lysinibacillus-L3、 Rhodococcus equi-L4;当4株菌接种比例为3∶1∶3∶4,pH=7.0,30℃,转速150 r·min~(-1)时,柴油降解的效果最佳,14 d对7.0 mL·L~(-1)的柴油降解率达到89.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柴油降解产物,发现该混合菌株能将柴油中的烷烃降解为短链烷烃,最终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同时利用KEGG数据库获得代谢丰度图并初步预测每种菌的功能,根据微生物多样性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混合菌对柴油完全降解的效果优于单种菌种。通过人工构建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溢油向岸滩漂移会造成海岸带人工构筑物的严重污染。采用混凝土片模拟滨海构筑物,研究投加生物柴油及营养对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施加生物柴油可以促进滨海构筑物上的石油进入水中,生物柴油施加量越大,构筑物上残余的石油量越小;同时施加生物柴油和营养能够促进海水中降解石油微生物的增殖和石油的降解;营养和微生物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投加2 mL和5 mL生物柴油的系统中石油的总去除率分别为37.5%和32.7%,表明生物柴油的投加量有一个适宜值。研究结果可为生物柴油-营养联合修复石油污染海岸带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溢油向岸滩漂移会造成海岸带人工构筑物的严重污染。采用混凝土片模拟滨海构筑物,研究投加生物柴油及营养对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施加生物柴油可以促进滨海构筑物上的石油进入水中,生物柴油施加量越大,构筑物上残余的石油量越小;同时施加生物柴油和营养能够促进海水中降解石油微生物的增殖和石油的降解;营养和微生物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投加2 mL和5 mL生物柴油的系统中石油的总去除率分别为37.5%和32.7%,表明生物柴油的投加量有一个适宜值。研究结果可为生物柴油-营养联合修复石油污染海岸带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Visual modflow是一个可以对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进行数值模拟评价的标准可视化专业软件.建立了砂箱物理实验模型来研究柴油在含水砂槽中的迁移特征.通过模型检验,各个监测时期观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r值在0.564 ~0.669之间,证明这种建模方法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利用校正的模型对实验室含水砂槽中柴油运移特征进行模拟,发现所建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含水砂槽中柴油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拟合、验证和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作为地下水管理的有效工具,这为深入研究柴油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并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基于重型底盘测功机,采用C-WTVC循环,对比研究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分别燃用国Ⅴ柴油、京Ⅵ柴油和B5生物柴油时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京Ⅵ柴油在采用B5生物柴油后,在不同耐久里程下的所有样车整体上的1,3-C_4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20.53%;C_6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7.67%;C_7H_8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1.22%;HCHO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4.92%;SO_2排放因子平均降低6.09%。实验证明城市公交车在燃用B5生物柴油后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均降低。城市公交车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可有效净化大气质量,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中长碳链正构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及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滴定法制备RL/柴油/正构醇/水柴油微乳体系,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用量(Km)、助表面活性剂醇的种类及用量(δas)及离子强度对柴油微乳体系最大增溶水量(Wo)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柴油微乳体系的运动粘度(μ)和表面张力(γ)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法测得RL在柴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7g/L。当生物表面活性剂与柴油的质量比Km为0.02,助表面活性剂选用正庚醇且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δgs为0.1,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0.06%时,柴油微乳体系的肛和T较低,形。最大,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2.
吸油草对海水中柴油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柴油污染的海水为对象,研究了吸油草对海水中柴油的吸附、解吸规律,考察了海水盐度、温度和pH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根据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的分析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吸油草对海水中柴油的吸附及解吸均符合二级反应模式,达到吸附平衡仅需要10~20 min,而达到解吸平衡需要2~3 h,解吸平衡时间是吸附平衡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香蒲绒纤维对油的吸附性能与机理,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温度、香蒲绒投加量、油浓度对狭叶香蒲绒吸附水溶液中0#柴油、菜籽油的影响。香蒲绒纤维对油的吸附大约15 min达到平衡;2种油类物质的吸附量随温度、香蒲绒投加量增加而降低,随0#柴油和菜籽油含量增加而增加。热力学分析表明,香蒲绒对油类物质的吸附过程自发而且放热;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比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拟合度更高;相比Freundlich等模型,0#柴油和菜籽油的平衡吸附量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25℃条件下,由Langmuir线性模型得到的0#柴油和菜籽油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32.15 g/g和34.60 g/g。香蒲绒纤维表面粗糙、凹凸不平,主要含有O—H、C=O、C—O等官能团,平均蜡质含量为19.86%。结果表明,香蒲绒纤维是处理含油废水廉价且效果良好的吸附剂,吸附机理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4种生物柴油促进原油污染砂粒释放油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菜籽生物柴油投加量和砂粒粒径对促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籽生物柴油的促进效果最好,8 h释放量达到73%,废油脂生物柴油的效果最差,仅为52%;生物柴油的促进效果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当投加量超过海水体积的5%时促进效果不再明显增加;在生物柴油作用下,小粒径砂粒上原油的释放效果优于大粒径砂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研研了0#轻质柴油(简称柴油)在不同含水率和容重的壤土及砂土中的入渗及残留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时间内,柴油在壤土中的润湿锋面下渗距离随含水率的增加不断减小,风干土中柴油穿透时间最短;柴油在砂土中的润湿锋面下渗距离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为10.0%的砂土中柴油穿透时间最短.土壤含水率对润...  相似文献   

16.
土壤柴油污染修复的抽气提取去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家军  田亮  李玮  金岚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416-1420
为得到土壤气相抽提(SVE)去除柴油的优化条件,进行了一维土柱抽气提取去除柴油污染物的实验研究,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抽气量对污染土壤中柴油去除率的影响及不同深度残留柴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模拟的范围内,抽气量越大,SVE处理效果越好;初始含水率越低,处理效果越好;此外,不同深度去除率变化的规律基本上是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实验结果可为土壤轻油污染实际治理提供实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生物柴油对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采用台架实验研究了直喷自然吸气式4缸柴油机使用纯柴油B0、混合燃料B10、B20和B30以及纯生物柴油B100的污染物排放特性,通过进行不同转速和扭矩工况台架实验,分析发动机负荷和转速对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实验工况下,使用生物柴油能减少柴油机THC、CO和PM排放,增加NOx排放,随着混合燃油中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升高,THC、CO、PM和NOx排放的变幅逐渐增大,THC和CO的排放不断降低,而NOx和PM的排放变化呈现trade-off关系,相同掺混比例下,PM降低的幅度都大于NOx增加的幅度。  相似文献   

18.
矿用柴油重卡因工作任务量大和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其碳排放量巨大。从使用矿用柴油重卡的企业角度出发,采用全生命周期法,理清了矿用柴油重卡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及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建立了矿用柴油重卡碳核算模型。以内蒙古某煤矿4种柴油重卡为案例,对矿用柴油重卡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核算结果,并从车辆重量与经济性角度,分析比较了几种车辆的单位重量排放量和单位价格排放量。结果表明:矿用柴油重卡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由车辆重量和燃料消耗量共同作用,其中燃料消耗量占绝大比重。综合考虑节能减排和经济性,重量为156 t和85 t的车辆是最佳选择,煤矿企业可适当提高该类车辆的占比。在保证工作量的情况下,将138 t和65 t车辆代替为156 t和85 t的车辆,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1.275×105 t的碳排放量,节省9 936.704万元的花费。本研究结果可为重卡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物通风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土柱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通风技术是将土壤气相抽提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原位强迫氧化降解方法,对于修复因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柴油泄漏污染土壤,分析了不同历时残余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平衡分布规律以及土壤中不同深度柴油量、总柴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柱残余TPH剖面分布差异的原因受土柱的初始装填情况的影响较大;(2)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双峰型的土柱,柴油的去除主要以挥发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为主;(3)挥发作用主要是由通风孔隙体积数及土壤含水率来影响的;重力作用则主要是由初始油浓度、土壤含水率、C∶N∶P影响的;除通风方式外,其余4个因素都对生物降解作用有影响;(4)初始油浓度较大,土壤含水率较小的柱8和柱11,生物降解作用最明显,柴油去除效果最好。该成果可为生物通风过程的强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溶液中柴油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柴油的吸附均可以在24 h内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2~1.00)能更好地描述土壤对柴油的吸附动力学数据,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影响吸附反应的控速步骤。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柴油在土壤中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近似于不可逆型吸附。被石油污染的场地土对水体中柴油的吸附量小于未被污染的林地土,土壤对液相中柴油的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并随着土壤粒径和pH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