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伟民 《环境保护》2006,(16):27-30
编者按:在2006年4月17日至18日召开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三个转变"是总结我国环保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转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推进历史性转变的目的意义何在,如何推进,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在新形式下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刊特别组织了一系列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行政长官就如何贯彻温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彩论述,以为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进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是西部大省甘肃进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论述,供其他各省市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根据河北省省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以及省环保局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安排和部署,省局领导结合职责分工,深入基层调研,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及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本刊编辑部根据省局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研报告内容,进行摘要刊登,供我省环保系统的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提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定位,孕育着一个环境保护新战略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环境科技必须通过发展创新来适应和推动"历史性转变",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06,(23):1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站到了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周建 《环境保护》2007,(15):4-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巨大动力,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水污染防治机制应实现五个重要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虞锡君 《环境保护》2006,(15):62-64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把加强水污染防治放在切实解决六大突出的环境问题之首.最近,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如何才能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关键在于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机制的五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环保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山东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开拓创新、科学务实、团结奋斗、积极作为,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10月28日,2006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今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而本次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会议围绕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了近年来生态保护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了明年及"十一五"期间的生态保护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本刊在此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06,(12A):1-1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站到了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2014,(6):71-72
重庆市按照国家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总量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史瑜 《环境》2006,(Z1):84-85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永泰县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把握好内涵实质 通过认真研习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对内涵实质有了新的把握,对实践途径有了新的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建立在科学总结拉美国家几十年发展的停滞、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府与民众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基本实践及科学总结苏南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发展模式基本得失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派驻环保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提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定位,孕育着一个环境保护新战略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环境科技必须通过发展创新来适应和推动“历史性转变”,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毕天夫 《环境保护》2006,(16):59-61
编者按<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展现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山东省荣成市在全力打造生态市的过程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其他省市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之际,省委决定从现在起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次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中,环境保护举足轻重,那么,环保部门是如何认识和落实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又是如何结合本部门工作,将大讨论活动引向深入的呢?就此,本刊专访了省环保局局长姬振海。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胡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保障.<促进法>对编制全国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编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环保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事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我们应积极适应这一历史转变,适时更新思想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六屑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决定》上来。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环境保护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占有不同寻常的位置,环保部门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宣传教育作为推动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在如火如荼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环保宣教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动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宣传者与积极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