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杨林的衰退原因与林地恢复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培祐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Z1):121-124
胡杨广布于地中海沿岸并呈带状东延至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目前,胡杨林已普遍呈不同程度退化,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垦伐等人为因素使林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现场观测发现,一些林区缺乏胸径20cm以下的立木,而该地从1972年以来断绝洪水来源,显示洪水对幼苗补给可能存在相关,该地断绝洪水多年后,2002年重新出现洪泛过程,洪水退后出现大量的幼苗生长,从而证实洪水过程是胡杨幼林发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此现象提出恢复部分林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沙基培养法测定白三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株高、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硫酸钠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白三叶在硫酸钠作用下随着浓度增高,发芽势、发芽率、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紫苏茎、叶、花序为供体,木香薷种子为受体,采用3×5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和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供体类型和水浸液浓度对木香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均有极显著影响。供体化感作用强弱顺序是:叶片花序茎,并有高抑制低促进的浓度效应。2紫苏茎、叶、花序的水浸液主要是通过抑制木香薷胚根的伸长来抑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3叶片淋溶是紫苏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紫苏茎、叶、花序为供体,木香薷种子为受体,采用3×5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和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供体类型和水浸液浓度对木香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均有极显著影响。供体化感作用强弱顺序是:叶片>花序>茎,并有高抑制低促进的浓度效应。2紫苏茎、叶、花序的水浸液主要是通过抑制木香薷胚根的伸长来抑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3叶片淋溶是紫苏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沙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对三种油莎豆品系块茎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油莎豆的抗盐性。结果表明:油莎豆块茎发芽率随着NaCl胁迫浓度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500mmol/L时发芽率为0;油莎豆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NaCl胁迫对油莎豆块茎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油莎豆在盐碱地的种植、栽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主要综述了荒漠植物红砂的分布区及其生境、解剖学特征、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因素、组织培养、生理生态特征、繁殖及育苗、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简要阐述了修复和重建红砂植被的必要性,并着重研究了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及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红砂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荒漠植物红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综述了荒漠植物红砂的分布区及其生境、解剖学特征、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因素、组织培养、生理生态特征、繁殖及育苗、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简要阐述了修复和重建红砂植被的必要性,并着重研究了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及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红砂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它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并且富集在植物体内,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最终会摄入体内,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探究联合重金属毒性作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配置5种不同浓度梯度的铬和镉重金属实验溶液,培养7 d后观察小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芽长情况,同时设置3个平行实验进行对照,记录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个数,最后测量植物芽及根的长度,通过绘制曲线来说明种子的生长趋势,讨论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组合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当Cd(≤30 mg/L)+Cr时,重金属对小白菜种子萌发有轻微的促进作用;Cd浓度大于30 mg/L后,开始出现抑制的效果。随着重金属溶液浓度的增加,会一直对种子起到抑制的影响,曲线显现出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9.
塔河下游胡杨和红柳自然恢复的土壤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中段,随塔里木河下游应急放水,河滩地的胡杨和红柳种子出苗与根系吸水后重新发芽生长等自然恢复措施的同时,分析了河床自然淹水条件下林灌草甸土的水分,盐分和肥力变化状况及其对胡杨和红柳乔灌木植被种子出苗和地下水位的升高对升灌木根系重新发芽生长的效果。根据对塔河下游定点观测取样分析结果来看,淹水林灌草甸土不但是自然恢复保护塔河下游绿色走廓的根本基础,而且是恢复与保护绿色走廓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玉米作为受体,通过对种子萌发指标和幼苗生长量的测定,探讨柳叶蜡梅叶片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柳叶蜡梅水浸提液对两种受体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因此,柳叶蜡梅对大豆、玉米均有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双层结构建立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概念模型 ,即贸易通过环境类、经济类物品和服务的输入输出 ,对环境子系统直接或通过经济子系统间接产生影响 ;对影响环境的贸易 (外部因素 )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内部因素 )问题 ,分别进行了分析 ;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问题 ,运用局域均衡模型 ,为局域贸易环境问题的量化分析提供较为便捷、可靠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雷电脉冲电流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情况,研制了巨磁阻(Giant Magneto Resisti ve,GMR)表面电流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平面薄铝板表面脉冲电流密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为验证测量结果,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CST软件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数值分析和仿真计算,取得与测量相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雷电流在弧面表面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医疗废物处理技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各种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处理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态环境需水量成为区域(或流域)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依据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等级划分的原则、指标体系和评判方法,其中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和16个单项指标构成,并选择水资源优越的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根据2008年统计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城市等级进行了判定,结果为:六安城区所属城市级别为Ⅲ级,即中等城市,符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科学可行.同时,对影响城市等级的瓶颈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过程中,总量分配的合理性是体现污染源与污染源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能否实现“公平性” 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也是关系到总量控制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不确定性分析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的是为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规划与管理决策者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可靠性仿真分析通过施加温度、振动等载荷应力在产品的数字样机上,并分解到基本组件上,通过开展应力分析和应力损伤分析,得到产品的薄弱环节,并据此进行改进设计,以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并可预计出平均首发故障时间。讨论了如何利用可靠性仿真分析方法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克服了传统的"设计"与"可靠性"两张皮的现状,实现了可靠性与性能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对不等长非均匀的多导体传输线进行建模分析,推导端接阻性负载和非线性负载的传输线瞬态响应的FDTD迭代公式,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算法公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方法为不等长非均匀多导体传输线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观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以城市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单元,对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过程。从土地利用、土地投入、土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从中观层次对淮安市清河区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清河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高,仍需加强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中观评价则能更详细地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