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生态环保功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环保功能入手,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保功能体系的构建途径,旨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王允征 《交通环保》2003,24(Z1):91-92
根据济宁地区的自然地理及资源情况,分析了航运对当地经济、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旅游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阐明了航运对生态平衡--水资源的依赖.提出了"科技兴水、加强洪水管理、利用"的观点,提出了发展航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以达到保护好生态促进航运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志广 《环境保护》2003,15(9):33-35
本文简要分析了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及其在华北平原生态平衡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与 原因,提出了对白洋淀湿地利用引长江水补水、开展生物治污工程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南极条约》的内容,并论述了《南极条约》对南极的环境保护、资源的保护与南大洋生态平衡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进步发展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发展经济的同时破环环境,大自然回报给人类的是地震、海啸、水灾、雪崩、大型风暴等,为人类经济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政府管理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均衡作用,研究了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进行生态保护工作时要尽可能地控制经济,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的政府管理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进步,取得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近十几年来,生态平衡问题的争论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的主导原则,而且涉及到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和人类发展问题的战略思想.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意识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一、背景和问题“生态平衡”这个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该书通过描述的方式,直观地说明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破坏带来的危机,并从这一角度提出生态平衡的问题.作者没有给这个词规定具体含义,只是把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所引起的消极后果笼统地概括为破环了“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究其用法,乃是借以指谓自然环境没有遭受人  相似文献   

7.
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及其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呼伦贝尔市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保护好辉河自然保护区作了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将更加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需引起足够关注。从流域关系来看,应妥善处理上中下游间的关系,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张丽鸿 《环境导报》2003,(14):33-33
生态教育的内容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让幼儿懂得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了解人类及其他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珍惜、保护自然,保持生物种类、数量的相对稳定,学习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识。环境道德美的教育。将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热爱大自然,爱护益鸟、益兽、益虫等社会公德纳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并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起幼儿最真的灵性、对生活的热爱,以美陶冶情操。家庭、幼儿园的生态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目的,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  相似文献   

10.
围绕当前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阐述了城市常见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作用,论述了城市园林植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了当前保护城市环境应该在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科学种植园林植物,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最终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市西河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整治后市西河河流系统的特点及主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目标,从水质功能达标、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景观娱乐用水三个角度,计算出市西河的各类生态环境水量,取其所需临界流量中最大的一个作为市西河河流生态环境水量。研究表明,市西河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应为2.376m3/s,大于二桥断面河流实际水量0.914m3/s,必须通过调水或其它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土地合理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热量丰富、降水偏少,农事旱象较著,但拥有众多宜农、宜林土地资源,尤宜生长亚热带与温带经济林果。目前,不合理耕樵坡地,已有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趋退化,河谷生态不稳定,经济生态效益不良。发展灌溉,提高集约耕种水平和逐步退耕陡坡地,扩大经济林果用地及保护与改造谷地现状植被等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保护干旱河谷以至整个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战略治理方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七号乡小公勿素村几个生态模式系统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功能及畜草平衡的分析,提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进行生态经济型农业建设的途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电工程的能值足迹模型,构建生态盈余(EP)、生态影响系数(γ)、生态平衡时间(Te)、生态盈余时间(Ts)参数,实现对三峡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期的能值足迹占用为5.92×108 hm2,水库移民是其主要方面(占56.12%),做好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2)2014年,三峡工程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为4.38×107 hm2,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贡献最大的是水力发电(占59.48%),其次是库区航运、对下游的补水和防洪效益,分别占15.45%、9.74%和7.36%。3)库区水质污染是三峡工程运行期的最大影响因素,每年的能值足迹占用为1.04×107 hm2(占70.94%),其中,COD、TN、TP和Hg分别占28.7%、26.50%、5.75%和5.37%;其次是生态及地质灾害等的防治(占21.68%);泥沙淤积的影响比预计的小(占6.20%)。控制入库水污染物并对已经入库的水污染物采取减量化措施,是控制和减小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关键。4)在维持2012—2014年平均投入产出、合理使用年限为150 a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将在2026年实现生态平衡;生态影响系数为0.15,影响等级为Ⅰ级,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积极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进展和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一套比较可行、实用的生态环境地面监测技术指标与方法,以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的人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协调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规划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生态规划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可追溯到上世纪末的生态学思想家及区域规划的先驱者的著作及规划实践,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得到很大的发展。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McHang及其同事的杰出工作,使生态规划思想与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生态规划的发展在理论上更多地吸取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在方法上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从定性向定量分析与模拟方向发展。在实践上,生态规划从单一对象与目标的规划向城市、区域持续发展规划发展。可以预见,生态规划将成为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生态足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模型,并将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引入该计算模型计算企业的生态足迹,对成都市某企业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的生态足迹为230.66hm2,能源、原料和水的足迹最高,三者占总生态足迹的93.5%;企业生态效率为472384元/hm2,生态效率较高。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企业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企业生态足迹、提高企业生态效率指明了主要矛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一个具有一定自洁、自我修复功能的大生态系统,它由各种植物、动物、人类、微生物有机的组成,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大量的人类活动给地球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明显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这种平衡逐渐受到不可逆的破坏。论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化给生态平衡所带来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从生物链的角度建立生物资源平衡,从而实现新的生态平衡。将城市污染物的资源化和生态平衡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生物资源补充机制、改变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方法等措施,促进生物资源平衡,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 ,考察生态因子 (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规律 ,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 ,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 ,并以 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