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生物黑炭还田对晚稻CH4和N2O综合减排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华  纪雄辉  吴家梅  田发祥  霍莲杰  朱坚 《生态环境》2011,20(11):1620-1625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稻草直接还田和生物黑炭还田对湖南晚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添加稻草和生物黑炭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4.70%(P〈0.05)和6.32%,而N2O的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7.08%(P〈0.05)和37.61%(P〈0.05);生物黑炭CH4排放量较稻草还田减少了14.74%(P〈0.05)。按100年统计稻田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表明,单位产量的GWP由大到小顺序为稻草(RS),不施肥(CK),黑炭(BC),化肥(CF)。综上说明,生物黑炭还田能保持晚稻产量稳定,减少了当季晚稻CH4和N2O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将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应深入研究的五个方面:相对于物种和功能组其它水平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如何;目前已知的科学知识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各级水平食物网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其它全球变化过程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模式如何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3.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的生物浓缩因子(BCF)、生物富集因子(BAF)、生物放大因子(BMF)和营养级放大因子(TMF)等参数,对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氟代碳原子数高于7的PFCs一般在生物体或食物链(网)上具有生物富集效应,而氟代碳原子数低于7的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较低。PFCs的理化性质(碳链长度、碳链末端基团类型和是否含有支链等)、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参数(体长、体重和性别等)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组成、水温和污染物含量等)等都影响PFCs在生物体内或食物链(网)上的富集。综观当前研究成果,PFCs在食物链(网)上生物放大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极地地区海洋食物网,应加强其他区域(特别是典型污染区域)、各种类型食物网(如淡水食物网和陆生食物网)上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全面评估PFCs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biochar)对玉米(Gramineae)苗期生长(60 d)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的前33 d,生物炭(48 t.hm-2)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物炭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播种后60 d),生物炭对玉米植株干质量,N、P养分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炭(12、48 t.hm-2)能显著提高土壤全N、有机碳质量分数,但对土壤全P、有效P、pH值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N、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生物炭用量(0、2.4、12、48 t.hm-2)为显著正相关(n=12,p〈0.01)。  相似文献   

5.
生物覆盖层基质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覆盖层甲烷氧化是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覆盖层基质性能对其甲烷氧化能力影响较大。选用≤1mm堆肥物(1#基质)、≤1mm堆肥物+陶粒(2^#基质)、≤1mm堆肥物+陶粒(3#基质)、1~2mm堆肥物(4#基质)、2~3.2mm堆肥物(5#基质)等5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覆盖层基质,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生物氧化状况,旨在为筛选垃圾填埋场甲烷高效氧化的生物覆盖材料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对基质氧气传输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纯堆肥物基质(1#、4#和5#基质)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堆肥物+陶粒(1:1(v:v)的复合基质(2#、3#基质)的甲烷氧化效率高达100%。堆肥物一陶粒复合基质为甲烷氧化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善了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性能,是一种适宜的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刘会玉  林振山  齐相贞  沈竟 《生态环境》2011,20(11):1638-1646
栖息地毁坏和生物入侵被认为是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两大威胁,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两者的共同作用将比单独作用所带来的物种多样性丧失更大。本文基于竞争-扩散均衡机制,考虑了外来种的不同竞争力,结合景观中性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外来种入侵对栖息地毁坏(栖息地破碎和面积丧失)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外来种入侵成功将首先威胁竞争力与其相邻的弱物种;2)栖息地毁坏与种间竞争共同决定着外来种入侵的成功与否。当栖息地破碎促进了与外来种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将会抑制入侵;当其抑制了与外来种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则会促进入侵。当栖息地丧失促进了外来种相邻的本地强物种时,将会抑制入侵;当栖息地丧失抑制了外来种相邻的本地强物种,将一定程度地促进入侵,但随着丧失面积的增加,则转为抑制。因此,为了抑制不同竞争力的外来种入侵,应采取不同的栖息地保护策略,并保护和促进其竞争力相邻的本地强物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态势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认为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化、农业单一化耕作与驯养、农业物种的过度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引进或入侵、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是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威胁,同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评价了未涂覆或有三种不同表面涂层(即羧基化,聚乙二醇化和氨基团)的氧化铜纳米材料(CuO-NMS)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和累积动力学。首先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确定了溶解铜和CuO-NMS水溶液对大型溞的吸附和消除速率常数。然后评估模型参数与急性毒性终点之间的关系,以考察累积动力学参数是否可作为急性毒性的预测指标。采用朗格缪尔方程表征铜纳米材料和氯化铜(溶解铜对照)的生物吸附动力学。得到的吸收速率依次为:CuO-NMs>NH3-CuO-NMs>Cu水溶液>PEG-CuO-NMs>COOH-CuO-NMs。采用单室模型测定大型溞对铜的去除率。估算了每种被测化学物质的不同消除速率常数。结果显示,容易被生物吸收的物质也更容易从生物体中去除。纳米材料在悬浮液中的吸附和净化性能与Zeta电位值和纳米材料团聚体直径有关。而生物吸附和毒性之间没有联系。水性暴露于较难生物吸附的CuO-NMs比易被生物吸附的CuO-NMs更易诱发不良反应。本文提出了纳米材料在介质中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包括Zeta电位和团聚体直径,可以导致较高的生物吸附,但不一定影响毒性。总而言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模式似乎很复杂,取决于生物体内纳米材料的化学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进化毒理学关注的是污染驱动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的驱动因子,机制和结果。焦点问题涉及作为选择压力的化学污染类型,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受种群影响的人口统计学,以及可能伴随着快速适应的适宜性代价和交叉抗性。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将环境化学、保护遗传学、种群生物学和毒理学的工具结合起来,以了解受影响群体的稳定性和健康。最近有关进化毒理学的研究展示了多样化的种群适应污染案例(青鳉鱼、绦钩虾属和食蚊鱼)。根据定义,“适应”是通过某些个体和基因型的局部丧失实现的,因此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单一证据。化学品管理通常主要通过实验室研究预测评估与化学品暴露相关的风险,进化毒理学则通过提供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的直接证据补充了这种方法。最近由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工作组EVOGENERATE(进化和化学品的多代效应)发起了讨论进化毒理学研究对化学品管理的效用。为了进一步讨论,请学术界、政府和工业界三个部门各派一名代表就下列问题发表意见:[在正文中提供]  相似文献   

10.
以华南珠江流域9种野生淡水鱼为材料,本文研究了12种有机紫外线吸收剂(UVA)的组织分布、个体体型依赖性和物种特异性生物蓄积。鱼组织样品中12种UVA的浓度为109~2320 ng/g脂质重量(lw)。在超过一半的鱼组织样本中检测到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BP-3)、八甲基丙烯(OCR)、UV531和5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稳定剂(UVP、UV329、UV234、UV328和UV327)。UV531在野生淡水鱼体内具有明显的生物蓄积潜力,其生物蓄积因子(Log BAF)和生物沉积物蓄积因子(BSAF)分别为4.54±0.55和4.88±6.78。一般来说,肝脏(989±464 ng/g lw)的UVA含量最高,其次是腹部脂肪(599±318 ng/g lw)、膀胱(494±282 ng/g lw)、背肌(470±240 ng/g lw)和卵(442±238 ng/g lw)。淡水野生鱼体内UVA的生物积累表现出物种特异性和化合物依赖性。摄食杂食性鱼类的底栖食碎屑者含有明显较高的UVA浓度,表明摄食碎屑/沉积物是野生淡水鱼暴露于UVA的重要途径。UV531和BP-3表现出生长稀释的潜力。代谢可能在消除鱼组织中的UVA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肝脏的代谢率最高。在珠江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中,UVA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营养级放大作用。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阐明UVA在生物体内的母体转移。  相似文献   

11.
梅杨璐  徐晋  张寅  李斌  范世锁  唐俊  周娜 《环境化学》2022,(5):1796-1808
原状生物炭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改性是提高其吸附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对象,尿素为改性剂,在700℃无氧热解条件下分别制备了原状秸秆生物炭(RSBC)和氮改性秸秆生物炭(N-RSBC),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元素分析仪(EA)、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RSBC和N-RSBC的形貌、比表面积、元素组成、矿物类型和官能团进行表征,考察溶液初始pH值、离子类型和离子强度对生物炭吸附Cu2+的影响,并结合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后表征结果探究生物炭对废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氮改性导致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降低,而生物炭的官能团类型却更加丰富,特别是含氮官能团.当溶液初始pH值从2.0增加到6.0,生物炭对于Cu2+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对RSBC而言,Na+、K+、Ca2+、Mg2+的存在能略微增加其对Cu...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态势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农业生态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认为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化、农业单一化耕作与驯养、农业物种的过度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引进或入侵、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是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威胁,同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指标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态势,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全球、区域和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文章分析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讨论了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阐述了全球和国家层次的2010年目标实施进展.最后,展望了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及其战略重点、实施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沉积物污染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目前常用的结合生物毒性测试的有效应导向分析(EDA)、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证据权重法(WOE)、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等,这些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毒性效应表征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面有重要应用.本文指出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应用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归纳了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学,对沉积物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基质处理包括直接采用污染沉积物、洁净沉积物加标以及人工配置沉积物,受试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毒性试验终点包括急性毒性终点和慢性毒性终点;最后指出水生生物测试存在的问题,并对沉积物质量评价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因兼有污染物去除与能量回收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关注热点. 对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脱氮方面的基本原理、含氮污染物的转化途径进行综述,主要的生物脱氮过程包括阴极反硝化、阳极氨氧化以及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等,而非生物脱氮过程包括NH3/NH4^+的跨膜转移、氨气逃逸等. 总结已报道的BES中主要脱氮微生物及其脱氮机制,BES中多数反硝化菌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细菌主要是亚硝化菌属(Nitrosomonas)和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电极上的硝化、反硝化菌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最后阐述了生物电化学脱氮技术在生活污水、渗滤液、地下水处理等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通过改变反应器构型以及运行模式等条件构建不同BES处理各类污水,以达到去除污染物同时回收电能或资源的目的. 基于目前BES的优势,认为减少脱氮中间产物(NO2^- -N、N2O)的积累及扩大BES规模对电能输出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图3 表2 参66)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华  李瑞霞  王晓杰  关庆伟 《生态环境》2010,19(12):2778-2782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7.
王洵 《生态环境》2014,(10):1636-1642
分别运用模拟生物提取法与化学连续提取法对PM10标准参考样品城市源(NIST-1648A)和工业源(BCR-038)中6种重金属(Cd、Co、Cu、Mn、Ni、Pb)质量分数及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其目标是验证2种提取大气固体颗粒物中重金属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2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将来提取PM10中重金属的方法选取提供依据。模拟生物提取法中,使用Gamble溶液模拟人体肺液对 PM10样品进行溶解,实验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快捷;化学连续提取法中,不同溶解步骤则可确定重金属的不同赋存形态。在需要快速确定 PM10中某种重金属总量时,应优先使用模拟生物提取法。化学连续提取结果表明,城市源PM10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没有统一规律,工业源PM10中重金属多以残渣态存在。通过对2种来源的PM10样品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分析,城市源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毒性更大,其中标准参考样品城市源 PM10中生物可利用性较高的是重金属Cd(BIBio为61.65%±3.45%;BISE为69.02%±3.82%)和Cu,最低的是重金属Co和Pb;标准参考样品工业源PM10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最高的是Cd(BIBio为27.66%±1.52%;BISE为15.05%±2.13%),而Ni、Co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水土流失区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生产已经导致农业系统的简化,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本文对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行概述,结合水土流失区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包括:1)构建农业种质库,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 2)保护农业半自然生境,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3)推广生态农业,合理配置农业种养体系; 4)统筹兼顾,科学部署农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徐州段底栖动物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利用生物监测方法,探明了京杭运河徐州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种群及其分布。运用污染生物指数(Goodnight)和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统计表达,对京杭运河徐州段进行生物综合评价,同时,指出了该水体污染,将给徐州的两个地面饮用水厂及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带来威胁和危险。通过生物指标与理化指标对比,综合分析研究,冲破了理化指标的限制,说明生物指标对水体污染的评价更全面、可靠而直观。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富集重金属的可行性,考察重金属对Bt发酵的影响,以生物毒性较大的重金属镉(Cd)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污泥为培养基,研究了添加Cd(II)对Bt生长和晶体蛋白合成的影响,分析了Bt发酵过程中Cd有效态质量浓度的变化,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线光电子能谱(XPS)初步探讨了Cd(II)在Bt表面吸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外加Cd(II)对Bt生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Cd有效态质量浓度,污泥培养基在支持Bt生长和降低重金属有效态质量浓度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培养基;Bt对Cd(II)有较好的耐受性,当Cd有效态质量浓度在20 mg.L-1以下时,Bt能较好地完成生长代谢过程;光谱学分析表明Bt对Cd(II)有少量吸附,吸附位点主要为羟基,少量C=O基团也可与吸附反应,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