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启动中氨氮的去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沉淀槽与生化槽串联的试验系统,分析了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启动过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暴气条件下和曝气条件下,填料上硝酸盐细菌的生长均依赖于亚硝酸盐细菌转化氨氮为亚硝酸盐氮的过程。启动中氨氮去除效果趋于稳定的过程是两类硝化细菌在生长速率和转化能力上趋于稳定的过程。提供生化槽充足的曝光气量是保证填料上硝化细菌稳定生长,顺利完全启动过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亚硝酸盐氮的去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中试规模试验系统 ,分析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中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状况 ,探讨了亚硝酸盐氮积累量与氨氮去除率之间的关系。指出处理系统中硝酸盐细菌对亚硝酸盐细菌生化过程的依赖作用是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内因 ,而工艺参数等运行条件的变化是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外因 ,提高氨氮去除率是去除亚硝酸盐氮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水源水生物处理系统启动与再启动过程的硝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试规模试验 ,考察了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启动与再启动过程的硝化性能 ,探讨了处理系统启动过程的影响因素 ,比较了启动与再启动过程的氨氮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氨氮去除量上升速率近似反映了启动与再启动过程硝化细菌的对数增长速率 ,是启动与再启动进程的重要量度 ;水温影响启动与再启动过程所需的时间 ,气水比影响处理系统可达到的氨氮硝化能力 ;保持长有成熟生物膜的填料浸没于水中 ,再启动过程较新填料挂膜的启动过程硝化细菌适应期短。 相似文献
5.
6.
7.
蔬菜中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蔬菜中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许杨,徐月梅目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对蔬菜中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尚未作规定。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参考有关文献通过试验建立了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该法根据蔬菜的特性,通过两种预处理方法的对照,选择了硼砂溶液浸取 ̄[1]... 相似文献
8.
水源水生物处理中两种曝气方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当前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新发展。针对微污染水源,主要的处理工艺有化学氧化、生物处理两大类。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O3、KMnO4、高铁酸盐、H2O2、ClO2。饮用水处理中的生物处理通常是生物膜法,反应器有生物滤池、生物塔滤、生物接触氧化等。 相似文献
10.
11.
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在处理污染源水时,所提供的自来水水质已不能满足要求,其工艺改革势在必行。根据近年来国内在污染源水的生物预处理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及生物法预处理的优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分析结论是,污染源水的生物法预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其本质是水体天然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对NH3-N、酚和有机物,具有较满意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活性炭纤维处理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活性炭的基础上,以活性炭纤维替代颗粒活性炭,研制了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新型吸附材料,用于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生物在ACF上的固定情况,以水处理常用指标CODMn、UV254及,GC-MS图谱分析考察BACF对于微污染源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BACF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结合了吸附与生物降解的双重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对源水的净化效果,提高出水水质,同时也可以扩大水源水的取水范围,是一项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有机微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浦江为被处理源水 ,分别从染料化工厂二级生化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取得活性污泥 ,经驯化、分离 ,以对源水中TOC降解率为主要指标筛选得到 9个菌种 ,分别编号为 TD1~ 9.经测试这 9株菌对源水中 20 mg/L的 TOC具有 50 %左右的去除率 ;经初步分类鉴定 ,其中菌 TD1为芽孢杆菌属 ,TD2、3、7、8为放线菌目 ,TD4、5、6、9为假单胞菌属 . 相似文献
15.
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微生物处理有机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黄浦江水为处理源水 ,将筛选出的菌种用海藻酸钠为载体进行固定化包埋 ;对间歇式处理体系中菌体浓度 ,处理温度以及起始 TOC浓度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 ,菌体浓度为 1g/L~2g/L,处理温度为 20℃时 ,包埋颗粒性状保持较好 ,对源水中起始浓度在 10mg/L~15mg/L之间的 TOC具有20%~30%的降解率 ;温度升高 ,明显缩短颗粒使用寿命 ;而菌体浓度增加对处理效果没有增强作用 .另外 ,以菌 TD2和 TD4包埋颗粒为例 ,测试发现经 48h处理 ,其对源水中浓度为53.4μg/L酚具有 90%左右的降解率 . 相似文献
16.
17.
从水污染治理角度出发,综述了生物修复技术概况及其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加剧,为环境带来压力,因此研究微污染水体的治理及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校园内河水为水源,选取2种合适的填料作为BAF工艺滤柱的填料来研究在自然条件下COD浓度为50~100mg/L,NH+4-N浓度为6~10mg,/L微污染的校园河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利用沸石作为填料去除COD、总氮和NH+4-N的效果较陶粒相对更好;此外,本研究作为去除微污染研究的一部分,挂膜的顺利进行与另外一些外界因素有关系,如温度等。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组合工艺对模拟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嗅味物质进行了去除试验,并对组合工艺中微生物量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比混凝沉淀常规工艺,BPAC-UF组合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嗅味物质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二甲基三硫醚、2-甲基异莰醇和β-紫罗兰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7.51%、65.86%和98.43%,并且对原水冲击负荷有更好的适应性;炭池是组合工艺中去除嗅味物质的主要单元,其微生物量远高于其它区域;炭池生物量变化平稳,组合工艺对原水中嗅味物质的去除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