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车辆追尾碰撞是公路上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类事故.本文将驾驶员的心理细分为放松、谨慎和紧张三种状态,设计了状态切换规则以及不同状态下驾驶员的行为规则,建立了一种公路人因追尾事故的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随后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交通流参数以及驾驶员驾驶特性对追尾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车辆最大允许速度和车辆密度的增加,追尾事故发生率显著上升;跟驰状态下驾驶员的反应延迟与差错率对事故率影响最大,而紧急情况下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对事故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交通中人因事故发生机理研究及人因事故的预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获取二级公路事故致因的时间演化机制,根据云南省元(谋)双(柏)二级公路2012—2017年事故数据,以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以时间、交通运行环境及交通事故参与者等为自变量,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量化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依托Logistic模型建立各年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模型,并从拟合优度检验和预测准度检验等2方面检验模型的信度与效度。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天气、时间段、事故形态、是否涉及无防护车辆以及是否涉及大型车辆等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较高,且形态为碰撞行人、涉及无防护车辆或大型车辆的事故严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根据2000—2006年全国公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以2006年为重点,分析当前我国公路交通事故的发展形势、地区差异和事故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的公路交通事故自2003年开始总体由快速上升转为持续下降,但高速公路和西部地区的公路交通事故仍有增长可能;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故总量较大,但事故死亡率较低;国道、省道和高等级公路的事故死亡率均大幅高于其他公路;约80%的死亡事故是发生在平直、一般弯和一般坡等良好路段上的车辆互碰、碰撞行人和翻车,76%的特大事故属于坠车和正面碰撞;雾、雪等恶劣天气更易在高等级公路上引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4.
886起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掌握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特征及规律,统计分析了886起危险品罐车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形态、道路等级、路段特征及事故原因等.结果表明:38.1%的危险品罐车运输事故发生在华东地区,其中11.6%发生在浙江省;82.8%的事故由交通事故引发,其中车辆单独事故占44.1%,车辆碰撞事故占38.7%;9.1%的事故由罐体及附件泄漏和阀门失效引起;就事故形态而言,约23.6%的事故为单方翻车,其次是冲出路外(14.3%)和两车追尾(12.0%);60%的事故发生在高等级公路上,20%发生于城市道路;67%的事故因人员因素导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云南山区公路严峻的交通形势,及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特征、事故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从人、车、路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云南山区事故多发路段安全对策措施。分析表明,在云南山区,路况、人员安全素质、车辆性能、安全管理均处于较低水平,是重大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提高系统安全性,实现系统功能最强,应使系统各要素相互匹配,以实现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高原地区公路交通环境,提高公路事故多发点鉴别的准确性,结合云南省2010—2015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形态及时空分布特征;以百万车公里事故率和当量事故次数为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法鉴别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并以昆石高速公路为实例进行分析,鉴别出11个事故多发点段,且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在冬春季,一天中下午及傍晚时分事故率较高;在空间分布上,高原地区县乡道路事故较为高发;从事故形态看,发生正面碰撞、刮撞行人的事故数量约占事故总数的57%,为高原地区的主要事故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14日上午8时45分,山东济菏高速因雨雪大雾导致28辆汽车追尾相撞,造成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致9死69伤。追尾,又是追尾惹的祸。追尾是指同车道行驶的车辆尾随而行时,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相撞的行为。数据显示,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追尾通常占到60~70%以上。在市区里发生的追尾,常常是碰撞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致因机理,选取2015—2019年109万起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成因、形态、时间、肇事人、肇事机动车、伤亡人员6个方面特征规律。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法分析复杂系统关联性,构建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图,从理论上探究致因机理并得出本质致因因素。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包括:86.29%的事故由机动车违法导致,主因是未按规定让行,违法装载是高危因素,超速行驶事故多且危害大;70.21%的事故是多车事故,侧面碰撞是主要事故形态,坠车和翻滚是高危事故形态;17:00—19:59是事故多发时段;生产经营车辆引发的事故危害大;行人更易受到致命伤害,男性因事故伤亡的概率高于女性;77.38%的事故致命原因为颅脑损伤;3.63%的肇事机动车存在机械故障。致因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超速行驶、超载运输、技术不足或标准法规滞后是致因机理中的本质因素,可作为改善事故风险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分析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引入解释结构模型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模型并加以改进,利用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4个省份共290起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数据,建立事故致因体系。通过构建改进灰色关联度矩阵与解释结构模型并进行混合建模,揭示各因素间的层级作用关系。同时,采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构建驱动力-依赖性坐标图以进一步分析各致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致因可划分为6级3阶的递阶结构,其中道路状况和交通管理因素是最根本因素,道路设施因素是最关键的间接因素,人的影响是最直接因素。这表明优先解决不良道路状况和其他驱动力因素会明显减少汽车事故发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粤北地区属于高寒山区,在春运前后,容易受天气影响出现道路结冰现象,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道路结冰是指由于低温,雨、雪、雾在道路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献都表明: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发生车辆碰撞、刮擦交通事故的机率明显上升。英国学者Perry和Symons研究表明:在冰雪道路环境下交通事故伤亡率增加25%,事故率上升100%。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探讨影响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的显著性因素,基于昌金和泰赣2条典型的南方山区高速公路共613起一般事故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虚拟变量形式,对28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根据发生比的概念,对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解释。结果表明:不良天气、下坡路段、弯坡组合路段、多车碰撞、超速、未保持安全车距、车辆安全状况差等7项因素对死亡事故的发生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撞固定物、刮擦事故和正确使用安全带能显著减小死亡事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2.
<正>公路护栏是设置于公路两侧、中央分隔带内或障碍物周围的一种安全防护设施。交通事故发生后,护栏能够拦挡事故车辆、吸收碰撞能量,起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作用,护栏之外可能就是深沟陡崖或对向车道,因此护栏常常被比喻为"应对交通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提高公路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设施。  相似文献   

13.
为明晰高原山区高速公路事故严重度的影响因素及差异,量化事故数据异质性对事故严重度的交互影响效应,基于云南省某高原山区高速公路550起有责交通事故数据,从责任驾驶员、责任车辆、道路特征和责任事故特性4个方面选取潜在特征变量,采用固定参数有序Probit模型和随机参数有序Probit模型,构建考虑均值异质性的高原山区高速公路责任事故的严重度分析模型,并采用边际弹性系数量化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事故严重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缓和曲线、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轻型货车、重型货车、多车、下坡以及曲线路段7个因素显著影响责任事故严重度。“驾驶员存在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和“重型货车”的估计系数分别是服从(0.375, 0.201)和(0.531, 0.988)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总体导致死亡及重伤事故的概率分别增大6.15%和9.61%;当驾驶员在曲线路段存在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时,重伤或死亡事故概率增大6.54%。当重型货车在缓和曲线路段发生碰撞时,重伤或死亡事故概率会降低8.37%,重型货车因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概率会降低9.95%,而当重型货车与小客车碰撞时,重伤或...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调查收集2000年1月—2010年8月广东省的特大交通事故数据,以事故形态、空间、时间为分类依据,分析广东省特大交通事故的统计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碰撞型和翻坠型事故分析事故形态、公路等级、事故时段与死亡人数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广东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为碰撞型和翻坠型,高发于高速公路和低等级公路,主要发生在凌晨时分、早晨时分、午后时分以及傍晚时分。广东省境内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是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超载运营、行车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采取改进驾驶员培训考核内容、改善行车环境、加强违章监控力度等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事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交通冲突理论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论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并从安全系统工程学角度,使用交通事故显性/隐性致因模型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因素进行分析,强调管理因素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综合运用3E对策,讨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控制策略。通过加大违章行为惩罚力度、培养安全文化、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等措施,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高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了解常见的交通事故类型,对驾驶员朋友来说,可以起到知而防之的作用。 一、城市交通事故类: ──直行事故。市区非主要路口及边远郊区,由于没有安装红绿灯,直行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约占事故总数 30%。 ──追尾事故。多发生在遇红灯急停车时由于前后车距过近而追尾,或雨雾天气则追尾更为常见,约占事故总数13%。 ──超车事故。快速车在超慢速车时与对面车相撞,或与突然横穿的行人、骑车人相撞而导致;夜间超车时遇对向车炫目灯光,亦常造成事故;约占事故15%。 ──左转弯事故。交叉路口左转弯时,交织点多,车与车、…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显著影响追尾碰撞事故的因素,分别采用负二项(NB)回归模型和零堆积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建立追尾碰撞事故起数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和准确性检验,对比2种模型的优劣,采用弹性分析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以2006—2008年某高速公路发生的追尾碰撞事故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ZINB回归模型比NB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准确性;在ZINB回归模型中,曲度、曲线比例、车道宽度与追尾碰撞事故起数显著正相关,曲率变化率、相邻路段坡差和弯坡组合与追尾碰撞事故起数显著负相关;车道宽度、曲率变化率和曲度对追尾碰撞事故的发生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再现多重复合性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以确定事故致因,提出逆向分步再现仿真方法。首先,鉴定分析所采集的少量事故信息,依据鉴定结果将复合事故划分为若干碰撞时序;然后,先仿真后端时序的碰撞过程,得出该时序碰撞前车辆运动状态,利用一致性约束方案判定再现过程的一致性,若一致,再以同样方式仿真前一碰撞时序,依此步骤逆向推进,直至事故仿真完毕,确定事故过程及致因;最后,以一起双时序复合事故的再现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再现双时序复合事故,且误差率较小;前期的事故信息采集及鉴定分析有利于正确判定事故形态。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内交通拥堵,车速大多不快,出现交通事故也大都是微事故:两车相刮擦、撞倒行人、蹭了马路牙子、前后车追尾等等。这些事故发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司机没有正确判断车辆所处位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司机太粗心大意,再者就是各种盲区导致司机辩识不清。一、盲区危害大,是否可避免?所谓驾驶盲区,就是驾驶人的视线死角或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一般来说,它分为车内盲区和车外盲区。车内盲区大多是因为车辆结构造成的,不同车型的车内盲  相似文献   

20.
事故证据是指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依照一定程序收集的,同时确定交通事故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事故处理人员或事故当事人都需了解哪些证据才是有效的。物证:能够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比如车辆、散落物、碰撞刮擦蹭搓痕迹、制动痕迹、血迹等。在无法提取原物时,可用照相、绘图、现场记录等保全。书证:能够证明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的文学材料, 以其记载的内容起证明作用的。如驾驶证证明驾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