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北京道路车辆尾气排放对雾霾时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的影响问题,建立了雾霾时车辆尾气排放与驾驶员道路能见度关系模型。该模型以车辆为单元建立车辆尾气排放元胞,考虑了车辆尾气排放后的污染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并以车道中的尾气排放位置截面及截面单元、交叉口处的尾气排放位置区间为模型单元。为验证该模型,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和2017年10月-2018年2月,在北京地区部分路网检测了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等数据,并统计了各时段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的分布情况。对建立的关系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关系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检测数据的误差占比平均值小于4. 98%,验证了该关系模型用于描述北京市道路车辆尾气排放对雾霾时驾驶员道路能见度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车辆碰撞特性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显式动态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某车辆的有限元模型,按照国家标准对整车进行了正面碰撞仿真计算和实车正面碰撞试验.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的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的变形结果和试验吻合较好,车身上一些主要部位的加速度曲线在趋势上也基本吻合,说明运用有限元法进行车辆的仿真切实可行.分析结果为车辆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供火灾条件下人员疏散基础数据,基于4层教学楼疏散平台,开展了不同能见度环境下个体疏散实验,研究了能见度对人员疏散速度及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能见度条件下,人员的平均疏散速度为(2.37±0.23)m/s,个体间疏散速度差异明显,随着能见度降低,人员的平均疏散速度呈现均匀下降趋势,个体疏散速度最终均趋近于(0.36±0.10)m/s;人员水平疏散速度显著大于下行疏散速度,且水平疏散速度受能见度影响更大;当能见度较高时,人员以视觉作为寻路方式,倾向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路线进行疏散;能见度较低时,人员主要依靠触觉作为寻路方式,即借助墙或楼梯扶手进行疏散,此时人员的路径选择受到周围围挡物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增加空域容量,缩小垂直间隔(RVSM)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运行RVSM必须在实施前和实施后都应对RVSM空域进行安全评估,使其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系统性能规范要求.根据北大西洋和欧洲地区采集的相关数据,结合我国大高度偏差(LHD)统计数据,通过改进Reich碰撞模型,计算在RVSM空域同航路的航空器因操作性误差引起大高度偏差时在垂直方向上的碰撞率.计算结果表明,总的RVSM运行风险小于规定值,航路垂直间隔标准在给定的飞行环境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以某UTLT类小半径环道为例,着重探究环道曲率对火源附近能见度影响,并预测其回归模型;首先基于Pyrosim模拟不同曲率火场能见度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软件对模拟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小半径UTLT环道曲率对火源附近能见度影响预测模型。通过对模拟数据及预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与检验表明,预测模型可行且曲率与小半径环道能见度呈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UTLT类小半径环道防排烟设计及人员快速疏散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为类似曲线隧道通风及曲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研究低能见度下影响驾驶人发生危险驾驶行为的因素,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自编低能见度环境中危险驾驶行为问卷和驾驶能力问卷,用其对314名驾驶人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方法,研究低能见度环境中危险驾驶行为与驾驶能力描述性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能见度环境中, 驾驶人危险驾驶行为可分为错误行为和失误行为;性别与错误行为显著相关,且对错误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危险感知能力,其次是低能见度事故,驾龄影响最弱;错误行为正向影响失误行为,且危险感知能力对失误行为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矿用重型汽车作业现场碰撞事故模糊故障树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矿用重型汽车作业现场碰撞事故属于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本文根据现场的事故案例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解析出69个导致碰撞事故发生的最小割集。借助于故障树结构重要度,找出对运输碰撞事故系统里底事件中的主要诱发因素,识别出系统关键节点的危险性,寻求预防同类碰撞事故发生的各种有效措施。由于构成割集的底事件本身就带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故障树分析方法中确定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困难,为解决故障树种的模糊性问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矿用重型汽车运行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区间痕迹下事故车辆超速的概率,基于子区间技术建立一种求解方法。首先将输入痕迹区间分成若干子区间,将不同痕迹的子区间组合成若干子空间域;然后将事故再现模型在子空间域上做一阶泰勒展开,并结合区间四则运算法则计算事故再现模型在每一子空间域上的上下界,得到事故再现车速子区间;最后对所得子区间进行分析,取下界大于路段限速值的子区间数除以该数与上界小于路段限速值的子区间数的和的值作为事故车辆超速的概率值。2个数值算例表明:所建方法与蒙特卡罗方法所得概率一致,且所建方法无需对输入痕迹的分布进行假设;一例真实的碰撞事故案例表明:用该方法可解决实际问题,案例中事故车辆超速的概率为53.7%。  相似文献   

9.
防雾霾纱窗作为一种防止微细颗粒进入室内的新型民用产品,正在逐渐被社会重视与应用。以4种典型的防雾霾纱窗为例,研究了在不同风速下的阻力,以及对不同粒径微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并基于单纤维过滤机理研究了防雾霾纱窗对颗粒物捕集的理论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相符。结果表明,与普通密网纱窗相比,带纤维夹层的纱窗和覆有纳米纤维膜纱窗对微细颗粒过滤效率有明显提升,综合考虑对微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阻力、透气性等因素,覆有纳米纤维膜的纱窗的防雾霾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
汽车碰撞兼容性由于能更好地反映真实交通事故,已发展成为被动安全研究领域中最具安全技术潜力的新技术.针对侧面冲击载荷作用下车对车的碰撞兼容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角度出发,研究了主要影响因素:两车质量比、汽车前端刚度特性、汽车几何特征对两车碰撞兼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比是影响两车兼容性好坏的关键因素,通过降低汽车前端变形吸能刚度和主吸能位置、提高两车碰撞接触面积等可以提高被撞击车的耐撞性和降低撞击车的攻击性,从而降低所有涉案人员损伤,提高车对车侧面碰撞兼容性.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汽车罐车运行防控风险,结合智慧监管系统开展罐车运行监测,本文针对汽车罐车在侧翻事故中发生碰撞破坏失效的安全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Johnson-Cook本构关系和ANSyS/LS-DyNA对罐体侧翻后的碰撞过程进行建模分析,研究速度、接触摩擦系数和接触倒角半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碰撞条件下,速度和接触摩擦系数的影响比较明显。速度达到50 km/h时罐体发生破坏,因此可以通过监测罐车入弯前的运行速度,结合智慧监管系统进行运行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拟碰撞试验分析燃料电池轿车车身结构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燃料电池轿车的车身结构配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改进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需要从碰撞安全性角度去分析结构方案的优劣.本文采用虚拟正面碰撞试验方法,研究经过改进后的燃料电池轿车的半承载式车身是否满足国家被动安全法规,并通过与第1代燃料电池轿车的整车碰撞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车身结构改进对正面碰撞安全性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的结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概率影响图理论,分析了建筑物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对人员伤亡这一随机事件的贡献最大.通过对影响图的一致性变换,最终得出了结论.给决策者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精准预测台风特征参数对灾害链内各灾害的影响概率,从台风灾害链的构建入手,运用非平衡样本处理算法,结合事故树理论,构建台风灾害链概率计算模型,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不同灾害之间的影响进行加权,利用关系矩阵得出不同灾害之间的影响概率,并由计算模型得出具体灾害出现的概率。结果表明:台风特征参数的变化会带来灾害链中原生灾害以及次生灾害计算概率值的变化;台风风力等级越高,对原生灾害概率的影响往往越大于对次级灾害概率的影响;台风轨迹变化主要影响灾害出现的种类,计算结果显示,台风路径越朝向内陆地区则灾害出现的种类就越多;台风叠加数量的增多会显著增加模型计算灾害概率的迭代步数。  相似文献   

15.
16.
化工储罐爆炸后将产生大量碎片,这些抛射碎片一旦击中相邻罐体容易引发多米诺效应。碎片的抛射方位和抛射距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已有研究多采用概率模型来描述碎片抛射的各分过程。通过总结和发展已有的分过程模型,建立了求取多米诺效应的综合概率模型,并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编制了模拟软件,可对化工储罐多米诺效应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计算。选取若干常用化工球罐为相邻目标储罐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储罐间距和体积是影响多米诺效应发生概率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大,多米诺效应发生概率不断减小;目标储罐体积越大,多米诺效应发生概率将越大。其中,爆炸碎片对目标储罐的击中概率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该文工作对化工储罐区的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R&D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对风险的传导特性进行量化评估.基于传导能量理论,利用概率影响图方法,从拓扑层、函数层和数值层构建了R&D项目风险传导评估模型.分析表明:该模型对项目风险传导量化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数据采集简便,模型的评估精度取决于信息的完全性;通过应用过程中的模型简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模型的实用性.最后考虑项目管理者的决策因素,在评估模型基础上设计了R&D项目风险传导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乘客在大客车正面碰撞事故中的损伤机理,建立某全承载大客车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验证模型对不同碰撞速度条件下大客车车身结构力学响应、生存空间、座椅固定件强度、乘员运动响应和损伤等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高速碰撞条件下,驾驶员生存空间容易被侵入,座椅固定件强度存在失效的风险;乘员头部、颈部和胸部的损伤值受碰撞速度、安全带类型和乘员位置影响较大;三点式安全带保护效果明显优于两点式安全带。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保海洋平台作业过程中落物坠落对甲板撞击后的结构安全,对坠落立管撞击海洋平台甲板的过程进行了非线性仿真分析。运用ANSYS/LS-DYNA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坠落立管不同撞击角度撞击海洋平台甲板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甲板在不同工况下的损伤情况。运用1种自适应性变异的粒子群优化算法SAPSO与BP神经网络结合[1],对海洋平台进行落物碰撞损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物与垂直方向偏离5°~10°为坠落时最危险的工况。SAPSO-BP提高了BP神经网络的拟合能力,减小了拟合误差,提高了拟合精度,验证了SAPSO-BP网络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综合考虑制定适用于海洋平台落物安全的工作程序和平台及设备的防护措施,为海洋平台作业中落物风险评估和海洋平台作业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汽车正面碰撞时驾驶人坐姿对其损伤的影响,根据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建立车辆驾驶舱-驾驶人-约束系统的MADYMO仿真模型,并予以验证。利用仿真模型开展车速为56 km/h的100%正面碰撞试验,将假人定位并调整其参数,分析驾驶人碰撞前的8种典型姿态对其碰撞后损伤风险的影响,并对比头部损伤值(HIC)、胸部连续3 ms损伤值、胸部压缩量以及颈部、腿部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碰撞时驾驶人的坐姿对身体各个区域的损伤风险有较大影响;驾驶人碰撞时的纵向位置对其损伤风险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