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分布有25个少数民族,其传统的绿色文化、梯田文化、传统信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均对当地的生态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的丢失和贫困已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保护区的建立也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存产生矛盾。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扶贫力度,发掘和宏扬传统绿色文化,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在生态示范区创建中,确立了稳固环境与资源基础、保护北疆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统一了预防为先、保护为主、建设为辅的生态保护思想;确定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创建道路;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具体为工程、项目,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走出了一条在我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2008,(5):35
我国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地.其中北方天然草原区的人口将近2亿人.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生活在草原。但我国草原生态利用过度、退化成灾的现状不断恶化.而且还是国家经济建设盲区。必须采取坚决有效措施,逐步逆转草原地区环境、经济恶化的趋势.以稳定占我国国土面积40%多的草原地区,保障国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日益显示。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既是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又是社会文化较落后的地区,传统的生活模式占主导地位。由于习惯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所用的燃料基本靠燃煤或林草以及庄稼桔秆来解决。煤炭和草(木)等燃料的燃烧产生浓烟会污染环境,采伐山林和林草,直接破坏自然植被,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在目前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因地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多年来,为了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多数河流上游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然而,我国大多数河流的上游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贫困、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这些区域很难独自承担建设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导致流域上游区域发展经济与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就需要下游受益区和中央政府来帮助流域上游地区分担生态建设的重任.因此,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中央及下游受益区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机制,可以理顺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加快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效保护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三大牧区之一。处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理位置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体。但当前草地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危肋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加速我国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地区,如何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针对西部地区目前的生活环境问题,该提出旨在促进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保护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远 《环境保护》2011,(17):20-22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污染河道的生态恢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含有机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导致河水含氧量下降 ,河道水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应用生态工程学理论 ,探讨河道生态恢复机理 ,指出满足河流生态需水量是缺水地区恢复河流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应对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草原资源耗竭和草原生态破坏的经济手段,对平衡和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湖沿岸地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的苏州市郊吴县典型农村为实例,划分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三种类型,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专业化资源经济发展类型);复合生态农村经济系统(综合化生态经济发展类型)和城乡结合生态经济系统(集约化生态环境经济类型)。分析了各种生态经济类型的特点,探讨了协调发展的途径和优化控制的策略。供类似地区农村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志文 《环境保护》2007,(7A):73-75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保持生态平衡。许多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资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大国,生态问题一直十分严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手段仍以收费为主,环境税收的建立尚未提到日程,生态保护的整体效果不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税制的经验,构建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种,改革和完善现行相关税制及配套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生态环境建设在中国的战略地位,指出西部地区应建立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生态经济体系。并从技术结构层面和政策层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源和江河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本脆弱而严酷的生态环境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对新世纪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就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明显,要实现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刻不容缓。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被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喀斯特区域改进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生态安全的角度。目前有关生态安全的理论还尚不成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角度出发在社区这个小尺度范围内结合苏州近期社区建设探讨了苏州区域社区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保护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经济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屏障与难题,提出了按照"功能分区—工程措施—制度保障"三个层次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思考建议,以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优的水源水质、最小的水土流失"三个目标,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走"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才祥 《环境保护》2000,(12):22-24
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强县之路,浙江省安吉县选择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之路。本文以宏观形势分析为起点,阐述了安吉的现实环境基础和奋斗目标,明确了“生态立县”必须强化产业支持的四个方面,为我国发展中地区的发展构想了一条求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安全   总被引:112,自引:0,他引:112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态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生态安全是区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我国生态安全体系,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