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起硫化罐爆炸事故分析江苏省扬州橡胶总厂陈辉今年3月6日19时5分,宝应县橡胶厂发生一起快开门结构的硫化罐爆炸事故。爆炸使门盖飞出12.6米撞在车间的南墙上,8只140~160千克的硫化模飞出罐外,最远的达7米,1名操作工被抛出5.6米,急送医院后,...  相似文献   

2.
化萘罐爆炸事故分析南京化工厂浦慧玲1996年12月15日,某厂α-萘酚工段,发生了一起化萘罐爆炸着火事故,分析如下。事故经过α-萘酚工段精萘贮罐旁,1名加萘操作工启动了抽风机,打开加萘盖口,随即加了第1包50千克萘,正常。在加第2包萘过程中发生爆鸣,...  相似文献   

3.
1 事故经过2 0 0 0年 3月 1日 ,新疆油田公司克石化厂加氢车间脱酸工艺四班上零点 ,在 4时左右由于装置地下污油池内的污油已满 ,当班班长安排操作工王某联系调合车间倒好污油734#罐进油流程 ,准备送污油。 4时 40分左右调合量油工容某电话通知加氢车间流程已经倒好。加氢操作工王某 4时 45分开始用污油泵 B- 1 0 5脱污油池中水 ,脱完水后 ,5时 40分开始向 734# 罐送油 ,至 6时 45分时油送完 ,停 B- 1 0 5。开始通工业风扫线 ,当其把风线开关打开后 ,回到操作室通知调合量油班长张某 ,污油已转完现已扫线可以关闭开关。当王某刚放下电话时…  相似文献   

4.
“习惯性”操作贻害无穷天津灯塔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戴忠因违章违纪酿成的各类事故,最常见的原因往往都集中在生产一线工人的“习惯性”操作上。而且,愈是工龄长、经验多的熟练工,就愈容易犯这个致命的毛病。比如,有的操作工,在开关管线、罐釜的进出口阀门时,只是随意...  相似文献   

5.
几株亚硝化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富集培养获得了几株自养型氨氧化菌,在进行形态学和生化检验之后,又设计了几对引物,以扩增亚硝化菌的特征性基因Amoa。试验表明,不同菌株采用不同引物,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所以可初步断定,所筛选到的菌种确为亚硝化菌。  相似文献   

6.
国家经贸委近期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呈报的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97.6.27”特别重大事故的事故原因认定、事故结论意见及事故处理情况等报告做出了批复。批复认为该次事故为责任事故。批复指出:经过调查取证、计算机模拟和鉴定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从铁路罐车经油泵往储罐卸轻柴油时,由于操作工开错阀门,使轻柴油进入了满载的石脑油A罐,导致石脑油从罐顶气窗大量溢出(约637立方米),溢出的石脑油及其油气在扩散过程中遇到明火,产生第一次爆炸和燃烧,继而引起罐区内乙烯罐等其他罐的爆炸和燃烧。主要依据是:(一)阀门状态。事故调查发现,卸轻…  相似文献   

7.
1998年3月12日,原平化肥厂压缩车间7#压缩机六段缸头发生着火事故。1事故经过3月12日17时25分,压缩车间当班操作工发现六段出口超温,立即向车间工艺主任请示,是否停车处理。车间主要领导和安全员来到现场,经判断决定马上停车。操作工按正常停车步骤...  相似文献   

8.
磷对混养反硝化污泥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反硝化脱氮是现在最广泛使用的去除水中NO-3-N的方法之一,混养反硝化因其综合了异养和自养反硝化的共同特性而引人关注.本实验探究添加一定量无机磷前后反硝化污泥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养反硝化污泥在无磷供给时也能进行反硝化反应,但磷的添加可显著提高其生物量和反硝化活性,反硝化污泥的异养反硝化活性明显高于自养部分,添加无机磷之后,自养和异养反硝化速率(以N/VSS计)分别可达0.056 mg·(L·min·g)-1和0.232mg·(L·min·g)-1,分别为加磷前的2.9和3.9倍.此外,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投加磷之后混养污泥中反硝化菌占比显著增加,从13.47%增加到44.82%;优势菌属发生显著变化,添加无机磷使自养、异养以及兼性反硝化菌的生长均得到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9.
杜绝违章减少伤亡辽宁省石化厅蒋维真1996年6月22日,辽宁省丹东化工研究所实验厂染料车间在清理重氮釜时,1名操作工诱发心脏病突然死亡。事故经过6月22日8时左右,1名年轻的操作工(合同工)与另1名操作工在合成车间做重氮前的准备工作,年轻的操作工发现...  相似文献   

10.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硝化与反硝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淑琴  韩梅 《环境工程》1999,17(1):11-13
介绍了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硝化、反硝化及连续硝化、反硝化的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脱氮进行的顺利与否,主要决定于硝化反应完成的程度。但在反硝化过程,不投加有机碳源的反硝化速率远远低于投加有机碳源的速率。因此,在反硝化时,投加一定的碳源是必要的,它可以加快反硝化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并减小反应器容积。  相似文献   

11.
同时硝化反硝化同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节约空气量和碳源消耗量,大大降低设备运行费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同时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及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耿宏志  郇环  李鸣晓  张莹  从辉  席北斗 《环境科学》2018,39(11):4972-4980
以北京市潮白河冲洪积扇区域为研究区,选取两个典型剖面(S6和S8),通过测定不同采样深度(0~10 m)包气带反硝化强度值,分析了包气带反硝化强度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了包气带反硝化强度垂向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典型剖面上各包气带土样的反硝化过程NO_3~--N浓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这3个主要阶段; S6和S8剖面包气带反硝化强度取值分别为0. 002 6~0. 018 5 mg·(kg·d)~(-1)和0. 001 7~0. 023 3 mg·(kg·d)~(-1),总体反硝化强度水平较低;剖面垂向空间的反硝化强度总体呈现"S"型变化趋势; S6和S8剖面包气带反硝化强度的主控因素包括黏粒、硝酸盐、亚硝酸盐,并与以ACE和Shannon指数为代表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反硝化菌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 K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3.
1 事故经过 1997年5月8日凌晨1时50分,我国西部某石化厂的一个2000m~3沥青罐突然发生爆燃,后经27名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于3时10分将大火扑灭。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调查发现,事故前两天,即5月6日早8时,根据调度的安排,操作工将生产出的80号沥青注入已装有72m~390号沥青的2~#沥青罐,该罐容积2000m~3。至7日中午12时,停止进沥青,此时罐中液位3.4m。2~#罐在停止进沥青后约  相似文献   

14.
1993年12月15日5时30分,济宁市第一化工厂2一禁酚车间蒸馏岗位1名操作工往干燥岗位压料时,料从干燥进料阀门芯”中喷出,将正检修阀门的1名干燥岗位操作工面部烫伤。事故经过2一条酚车间干燥岗位]名操作工,发现干燥锅进料阀门开关不灵,在既没报告值班长,又没和上岗位(蒸馏岗位)联系的情况下,私自检修阀门。蒸馏岗位1名操作工,在没有通知下道工序(干燥岗位)情况下,往干燥岗位压料,致使料从正检修的阀门芯中喷出,将干燥岗位的操作工面部烫伤。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烫伤面部虽是常见的化工事故,但是这起事故反映的问题却具有代表…  相似文献   

15.
A/O生物脱氮工艺的反硝化动力学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SBR反应器间歇试验,研究了投加外碳源后系统的反硝化潜力和反硝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向原有淀粉废水中投加外碳源乙醇废液后,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潜力,反硝化速率由0.74mg/(g·h)增加到2.11mg/(g·h),反硝化潜力由5.6mg/L增加到16.2mg/L.脉冲投加淀粉废水进行缺氧反硝化间歇试验,可以获得系统污泥动力学信息,确定原水的反硝化潜力,并可估计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总反硝化潜力,因此可以预测获得最小出水硝酸氮浓度的控制策略.相对于COD/N,如果确定了系统反硝化潜力和污水水质能获得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废水处理同时消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废水生物处理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现状及发展,对几种具有同时硝化/反硝化效应的生物反应器与工艺进行了概述和讨论,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游离氨对稳定生物亚硝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稳定亚硝化期亚硝化菌的竞争优势形成以后,它对FA的变化不是非常敏感,游离氨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亚硝化的竞争环境。稳定亚硝化期的两类硝化菌所表现出的反应活性与系统中两类硝化菌在FA抑制环境中竞争所形成的优劣态势关系紧密。将稳定亚硝化期的平均FA浓度维持在7~10mg/L左右是合适的,FA大于15mg/L以后会对亚硝化菌形成抑制。亚硝化系统中即使通过各种途径抑制硝化菌的活性,也不能使其被完全抑制或消除、洗出。当抑制作用减弱或环境条件适宜时硝化菌很快就能恢复活性,杆状絮体是良好亚硝化现象的特征污泥相。  相似文献   

18.
DO对SB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DO是影响SBBR工艺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将DO控制在2.8~4.0mg/L的范围内,可以取得较好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总氮去除率可达67%以上。通过好氧反应过程中溶解氧在生物膜内反应扩散模型以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膜的形态结构观察,分析了SB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SB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主要是由微环境引起的,生物膜在好氧条件下能创造缺氧微环境,DO浓度直接影响生物膜内部好氧区与缺氧区比例的大小,进而影响硝化和反硝化的效果。DO浓度升高,使氧传递能力增强,使生物膜内部原来的微环境由缺氧性转为好氧性;反之DO浓度降低,生物膜内部微环境倾向于向缺氧或厌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硝化反应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就碳源不足的废水实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硝化工艺中硝化菌体的微生物结构及其选择附着生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化处理效率低是硝化处理工艺的主要问题。硝化过程主要由硝化细菌完成,因此硝化作用的效果基本取决于硝化菌体的生长状况。文章通过硝化细菌生长方式进行探讨,提出硝化菌体在载体表面选择附着生长模式,对于理解硝化作用与硝化菌体生长的关系,硝化菌全生物膜的生物特征,从而相应地改善载体的优化设计,取得较好的硝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