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程  肖况  贾凤菊  李琳 《四川环境》2023,(1):114-120
成都市2020年4月15~16日和4月28~5月6日分别发生了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和臭氧(O3)污染过程,利用2020年4月13~5月10日成都市区5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数据,研究两次污染过程中VOCs对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影响。通过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以及使用比值分析法,探讨成都市VOCs优先控制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污染时段VOCs浓度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但烷烃占比有所下降。污染时段的OFP和SOAFP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间/对二甲苯和甲苯对SOA生成和O3生成贡献均排名前列,控制这两种组分的排放是成都市控制O3和SOA前体物的有效途径。比值分析结果得出,VOCs气团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PM2.5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的VOCs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多,O3污染时段的VOCs除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以外,还受溶剂使用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3.
使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对滕州市木石镇2019年11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观测,并分析了VOCs的浓度状况、组成特征、光化学影响和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木石镇大气中TVOC平均体积分数为(32.75±28.96)×10-9,各物种体积分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烷烃>烯烃>OVOC>芳香烃>卤代烃>乙炔>含硫化合物;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在6:00~7:00时与0:00~1:00时出现。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02.02×10-9,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率最大,为69.5%;乙烯、丙烯、正丁烯、萘和1,3-丁二烯等是臭氧生成潜势较高的物种。对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贡献最大的为烯烃,其次为芳香烃,两者贡献率占到76.8%。VOCs对二次气溶胶(SOA)浓度的贡献值为0.85μg/m3,其中芳香烃对SOA生成贡献占比为92.8%,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前5个物种为萘、甲苯、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利用PMF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TH300B对2020年8月12—17日南通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中VOCs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南通市此次臭氧污染过程主要受VOCs排放影响,污染中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23.44 ppb,较污染前下降了12.0%,其中芳香烃体积浓度占比下降幅度最大,较污染前下降23.4%,OVOCs体积浓度绝对值下降最大,较污染前下降1.42 ppb。污染中,VOCs总OFP贡献为162.0μg/m3,较污染前下降22.2%,OPF与臭氧的日变化呈明显的相反关系,关键活性物种为甲苯、乙烯和异戊烷等。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油气挥发、涂料和溶剂使用、天然气源对VOCs的贡献占比分别为38.6%,35.4%,9.5%,8.8%和7.8%。  相似文献   

5.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氧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2018年8月19日至22日在湖南省某地区开展的VOCs在线连续监测发现,VOCs浓度大小依次表现为烷烃烯烃芳香烃。进一步分析相关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得知,芳香烃、烯烃是臭氧生成的主要贡献源。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监测期间涂料和溶剂使用、汽油车尾气排放为两大主要的污染源,结合风向分析,污染源主要来自监测点位西南方向的汽车产业园和高速公路车流。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绍兴某化工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精准化监管,有效降低臭氧污染,利用装载单质谱仪与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的走航车对绍兴市某化工区进行126次走航监测。通过VOCs总量实时监测,异常点位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该化工区大气VOCs污染状况,确定VOCs重点污染区域,选取臭氧前体物作为VOCs管控的关键因子。通过臭氧生成潜势分析,筛选出6个臭氧生成潜势较大区域和7种贡献较高的物质,作为重点监管区域与臭氧生成贡献优控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结果,确定化工区内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化学农药制造行业是主要的排放源;建议加强上述物质和区域行业的日常监管,降低臭氧前体物的排放,从而帮助环境监管部门实现精准化监管,减少大气臭氧污染,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2018年11月7日~11月15日,利用在线GC-MS对南充城区的VOCs成分进行了连续在线监测,并运用PMF模型对VOC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南充城区的VOCs共检出103种,小时平均体积分数约为(32.5±5.7)×10-9,由烷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芳香烃、烯烃、卤代烃等组成,占比分别为38.5%、31.7%、10.2%、9.5%和8.0%;各类污染物中烯烃对总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度最大,占32.6%,OVOCs次之(31.7%),其余依次为芳香烃(26.0%)、烷烃(8.3%)和卤代烃(1.1%);VOCs的日变化总体呈现两高两低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VOCs与NO 2、CO、PM 2.5和PM 1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与O 3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运用PMF模型共解析出道路交通源、工业源、油气挥发、燃料燃烧和餐饮油烟5个因子,道路交通源是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VOCs最大贡献源(29.3%),其次为工业源(26.1%)和油气挥发(23.0%),燃料燃烧(14.4%)和餐饮油烟(7.2%)的贡献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中的VOCs受机动车尾气、工业溶剂、油气挥发和生物质燃烧的影响较大,建议后期应重点关注这4类污染源。  相似文献   

8.
刘霞  黄静  邹孝 《四川环境》2023,(4):127-13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等二次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为研究成都市污染源VOCs排放情况,根据成都市最新污染源普查数据,我们针对成都市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采用监测数据法和系数法核算了成都市VOCs排放量,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并结合各地区大气臭氧污染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工业源和移动源为成都市主要VOCs排放源,工业源VOCs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业分别为家具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及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VOCs原辅材料使用量及VOCs排放量最多的是胶黏剂,移动源VOCs排放主要为机动车排放。成都市各地区VOCs排放量及臭氧年均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22个区(市)县VOCs排放量与大气臭氧日均值超标率正相关,15个区(市)县呈现出明显相关性,指数曲线较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存在非线性关系。7个区(市)县VOCs排放与大气臭氧日均值超标率拟合程度较差,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臭氧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产物,反映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空气中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21年嘉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与相关气象资料,统计了嘉兴市区近地面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了气象要素及前体物NO2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分析了不同VOCs组分对臭氧生成重要性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嘉兴市区臭氧浓度月度变化呈“M”型,超标主要出现在5~9月;日变化呈单峰型。臭氧浓度与气温为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均为负相关,降水有利于臭氧浓度的降低。白天当风向为西南、南或东南风,风速大于4m/s时,臭氧浓度较高。NO2与臭氧显著负相关,VOCs中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综合现有研究,气象要素及NO2对嘉兴市区臭氧污染的影响不可忽略,芳香烃对嘉兴市区臭氧生成贡献显著,是臭氧污染优先治理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10.
2018年4月—9月,对新乡市环境空气中70种VOCs进行监测,分析了VOCs浓度水平、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结果表明,新乡市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范围为27.25~289.18μg/m3,平均浓度为117.23μg/m3,以醛酮类和烷烃为主,表现为醛酮类烷烃类芳香烃烯炔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及燃烧源(贡献比为37.609%)以及溶剂使用(贡献比为16.791%)。环境空气中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表现为醛酮类芳香烃烯炔烃烷烃类。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上旬,宿迁市经历连续臭氧污染过程.基于宿迁市中心城区大气国控站点常规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污染期间宿迁市臭氧变化特征、主要来源、主控因子和控制对策.结果表明,臭氧污染期间,宿迁市中心城区臭氧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和区域污染传输,气象条件是臭氧生成的重要原因,臭氧初始浓度较高也是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选取南京市典型的8家汽车维修企业,采集喷涂工艺过程产生的VOCs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系统对样品进行检测,建立南京市汽车维修行业VOCs排放的化学成分谱,并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苯系物是汽车维修行业生成O3的优势VOCs成分,芳香烃是化学反应活性最强的VOCs组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2019年江苏省一次专项管控期间VOCs浓度的变化情况,于8月13日~9月30日在13个设区市重点工业园区开展VOCs连续观测,分析江苏省工业园区VOCs浓度现状及分布特征,对各市工业园区管控期间VOCs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VOCs是江苏省臭氧生成的主要前体物,13个设区市典型工业园区VOCs体积浓度为26.2×10-9,呈现“南高北低”态势,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物种对臭氧生成贡献的占比分别为16.7%、44.0%、0.6%和39.1%;管控有效减缓了臭氧浓度上升的幅度,但不同地区对臭氧的生成贡献较大的物种不同,建立优先控制物种数据库,既达到调控目的,又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四川省环境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宜宾市2014年VOCs排放量,同时估算了各污染源臭氧生成潜势。宜宾市各污染源2014年度排放VOCs共3.2万t,最主要的排放行业是工业过程源、道路移动源及溶剂使用源,分别占37%,22%和16%。宜宾市的臭氧生成潜势总量为9.5万t,移动源的贡献率最高,达37%,其次工业过程源和溶剂使用源分别贡献21%和17%。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大气中O3污染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夏季成都市区大气中O3的监测结果,对大气中O3的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2001年夏季成都市区的监测结果比较,分析臭氧污染水平的变化。结合同期NO2、VOCs监测结果,研究O3与两种前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浓度与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消耗NO2型光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了解乐山市臭氧生成的主要特征和科学管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一年来臭氧及其前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OBM模式和VOCS/NOX比值法分别讨论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和控制性特征.结果 表明:乐山市氮氧化物与臭氧在夏秋两季呈现正相关,在春冬两季呈负相关;从臭氧的敏感性分析得出臭氧生成潜势PO3-NO:夏季>...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成都市老旧小区、高层电梯住宅等不同居民住宅类型的油烟进行监测,得到不同时段PM2. 5和VOCs的排放浓度特征,并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成都市PM2. 5和VOCs的单户年平均排放量。成都市本次PM2. 5浓度在0. 028~0. 745mg/m3,高层住宅单户平均年排放量为0. 047 kg/a,老旧小区单户平均年排放量为0. 222 kg/a; VOCs平均浓度在0. 856~3. 695 mg/m3之间,高层住宅单户平均年排放量为0. 355 kg/a,老旧小区单户平均年排放量为0. 491 kg/a。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省2018年全年超级大气监测站的VOCs监测数据,对福州市主城区大气中116种VOCs浓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种类、组分特征及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应重点强化机动车监管,加强交通疏导,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时段等对涉VOCs排放企业进行监管,使VOCs、臭氧污染防控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近地面的臭氧污染已成为当今大气环境污染的热门话题,也是环保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臭氧污染的现状,对污染减排策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介绍了臭氧的生成机理,阐述了城区臭氧污染和郊区臭氧污染的性质有所不同,可根据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的比值进行判断。并结合广东省的河源、珠海、汕尾三个城市2015~2016年的典型污染案例,运用后向轨迹等方法分析了期间的区域污染变化过程,进一步印证了城区和郊区臭氧污染的性质不同。针对惯用的行政减排策略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GC-FID/MS)在成都市市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分析了VOCs浓度水平、组分构成、日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PMF模型和排放清单法对VOCs的来源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VOCs小时平均浓度为7610~(-9),最高浓度为26210~(-9),最低浓度为14.810~(-9);监测物种类别中烷烃类占VOCs总体积浓度为38%,炔烃为17%,芳香烃为15%,烯烃为13%,卤代烃为9%,含氧(氮)类化合物为8%,浓度前十的物种分别为乙烷、乙炔、乙烯、丙烷、甲苯、己醛、二氯甲烷、苯、正丁烷和异戊烷,占总浓度的70%以上。烷烃、炔烃、烯烃、芳香烃在8点~10点间均出现浓度峰值,芳香烃、卤代烃以及含氧(氮)化合物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凌晨2点~5点;最低浓度则均出现在下午17点左右。基于PMF的方法,VOCs的来源解析结果为工业源贡献32%,机动车贡献26%,生物质燃烧贡献22%,溶剂源贡献7%,油气挥发贡献6%,本底混合源贡献7%;基于排放清单法,2015年成都市VOCs年排放量为36.9万t,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分别贡献32%、32%、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