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对滕州市木石镇2019年11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观测,并分析了VOCs的浓度状况、组成特征、光化学影响和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木石镇大气中TVOC平均体积分数为(32.75±28.96)×10-9,各物种体积分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烷烃>烯烃>OVOC>芳香烃>卤代烃>乙炔>含硫化合物;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在6:00~7:00时与0:00~1:00时出现。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02.02×10-9,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率最大,为69.5%;乙烯、丙烯、正丁烯、萘和1,3-丁二烯等是臭氧生成潜势较高的物种。对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贡献最大的为烯烃,其次为芳香烃,两者贡献率占到76.8%。VOCs对二次气溶胶(SOA)浓度的贡献值为0.85μg/m3,其中芳香烃对SOA生成贡献占比为92.8%,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前5个物种为萘、甲苯、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利用PMF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氧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2018年8月19日至22日在湖南省某地区开展的VOCs在线连续监测发现,VOCs浓度大小依次表现为烷烃烯烃芳香烃。进一步分析相关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得知,芳香烃、烯烃是臭氧生成的主要贡献源。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监测期间涂料和溶剂使用、汽油车尾气排放为两大主要的污染源,结合风向分析,污染源主要来自监测点位西南方向的汽车产业园和高速公路车流。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TH300B对2020年8月12—17日南通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中VOCs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南通市此次臭氧污染过程主要受VOCs排放影响,污染中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23.44 ppb,较污染前下降了12.0%,其中芳香烃体积浓度占比下降幅度最大,较污染前下降23.4%,OVOCs体积浓度绝对值下降最大,较污染前下降1.42 ppb。污染中,VOCs总OFP贡献为162.0μg/m3,较污染前下降22.2%,OPF与臭氧的日变化呈明显的相反关系,关键活性物种为甲苯、乙烯和异戊烷等。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油气挥发、涂料和溶剂使用、天然气源对VOCs的贡献占比分别为38.6%,35.4%,9.5%,8.8%和7.8%。  相似文献   

5.
2018年4月—9月,对新乡市环境空气中70种VOCs进行监测,分析了VOCs浓度水平、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结果表明,新乡市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范围为27.25~289.18μg/m3,平均浓度为117.23μg/m3,以醛酮类和烷烃为主,表现为醛酮类烷烃类芳香烃烯炔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及燃烧源(贡献比为37.609%)以及溶剂使用(贡献比为16.791%)。环境空气中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表现为醛酮类芳香烃烯炔烃烷烃类。  相似文献   

6.
2020年4月28日~5月6日成都出现了一次近5年来春末夏初时段污染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的臭氧污染过程.为了解该污染过程中VOCs对成都臭氧的贡献,通过采用数理统计、臭氧生成潜势(OFP)等方法,对成都市城区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区污染前与污染后VOCs体积分数均低于污染中VOCs体积分数. VOCs日变化呈双峰性,分别出现在早高峰时段及凌晨.污染前、污染中、污染后臭氧生成潜势(OFP)浓度值分别为110.5、199.0、93.3μg/m3.间/对二甲苯、乙烯、甲苯和邻二甲苯为绝对优势物种.通过分析整个污染过程VOCs特征,为成都春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绍兴某化工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精准化监管,有效降低臭氧污染,利用装载单质谱仪与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的走航车对绍兴市某化工区进行126次走航监测。通过VOCs总量实时监测,异常点位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该化工区大气VOCs污染状况,确定VOCs重点污染区域,选取臭氧前体物作为VOCs管控的关键因子。通过臭氧生成潜势分析,筛选出6个臭氧生成潜势较大区域和7种贡献较高的物质,作为重点监管区域与臭氧生成贡献优控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结果,确定化工区内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化学农药制造行业是主要的排放源;建议加强上述物质和区域行业的日常监管,降低臭氧前体物的排放,从而帮助环境监管部门实现精准化监管,减少大气臭氧污染,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GC-FID/MS)在成都市市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分析了VOCs浓度水平、组分构成、日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PMF模型和排放清单法对VOCs的来源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VOCs小时平均浓度为7610~(-9),最高浓度为26210~(-9),最低浓度为14.810~(-9);监测物种类别中烷烃类占VOCs总体积浓度为38%,炔烃为17%,芳香烃为15%,烯烃为13%,卤代烃为9%,含氧(氮)类化合物为8%,浓度前十的物种分别为乙烷、乙炔、乙烯、丙烷、甲苯、己醛、二氯甲烷、苯、正丁烷和异戊烷,占总浓度的70%以上。烷烃、炔烃、烯烃、芳香烃在8点~10点间均出现浓度峰值,芳香烃、卤代烃以及含氧(氮)化合物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凌晨2点~5点;最低浓度则均出现在下午17点左右。基于PMF的方法,VOCs的来源解析结果为工业源贡献32%,机动车贡献26%,生物质燃烧贡献22%,溶剂源贡献7%,油气挥发贡献6%,本底混合源贡献7%;基于排放清单法,2015年成都市VOCs年排放量为36.9万t,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分别贡献32%、32%、30%。  相似文献   

9.
为联合保障2016年G20峰会期间杭州市空气质量,于2016年8月24日~9月15日在宜兴开展空气常规污染物和VOCs连续观测,并对期间O_3、VOCs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20期间,宜兴市空气质量主要受O_3超标影响,有17天首要污染物是O_3并且超标,其余指标均达标,宜兴市O_3平均浓度高于周边城市;G20期间宜兴市VOCs平均浓度为34.68 ppb,化学组成以烷烃为主,占比31.7%,其次是OVOCs和芳香烃,占比分别为29.9%和16.6%。强化管控阶段,O_3和VOCs平均浓度均低于解除管控阶段,分别下降2.5%和9.6%,管控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冯程  肖况  贾凤菊  李琳 《四川环境》2023,(1):114-120
成都市2020年4月15~16日和4月28~5月6日分别发生了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和臭氧(O3)污染过程,利用2020年4月13~5月10日成都市区5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数据,研究两次污染过程中VOCs对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影响。通过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以及使用比值分析法,探讨成都市VOCs优先控制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污染时段VOCs浓度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但烷烃占比有所下降。污染时段的OFP和SOAFP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间/对二甲苯和甲苯对SOA生成和O3生成贡献均排名前列,控制这两种组分的排放是成都市控制O3和SOA前体物的有效途径。比值分析结果得出,VOCs气团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PM2.5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的VOCs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多,O3污染时段的VOCs除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以外,还受溶剂使用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2018年11月7日~11月15日,利用在线GC-MS对南充城区的VOCs成分进行了连续在线监测,并运用PMF模型对VOC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南充城区的VOCs共检出103种,小时平均体积分数约为(32.5±5.7)×10-9,由烷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芳香烃、烯烃、卤代烃等组成,占比分别为38.5%、31.7%、10.2%、9.5%和8.0%;各类污染物中烯烃对总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度最大,占32.6%,OVOCs次之(31.7%),其余依次为芳香烃(26.0%)、烷烃(8.3%)和卤代烃(1.1%);VOCs的日变化总体呈现两高两低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VOCs与NO 2、CO、PM 2.5和PM 1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与O 3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运用PMF模型共解析出道路交通源、工业源、油气挥发、燃料燃烧和餐饮油烟5个因子,道路交通源是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VOCs最大贡献源(29.3%),其次为工业源(26.1%)和油气挥发(23.0%),燃料燃烧(14.4%)和餐饮油烟(7.2%)的贡献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南充城区秋季大气环境中的VOCs受机动车尾气、工业溶剂、油气挥发和生物质燃烧的影响较大,建议后期应重点关注这4类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2019年6月上旬,宿迁市经历连续臭氧污染过程.基于宿迁市中心城区大气国控站点常规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污染期间宿迁市臭氧变化特征、主要来源、主控因子和控制对策.结果表明,臭氧污染期间,宿迁市中心城区臭氧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和区域污染传输,气象条件是臭氧生成的重要原因,臭氧初始浓度较高也是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四川省环境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宜宾市2014年VOCs排放量,同时估算了各污染源臭氧生成潜势。宜宾市各污染源2014年度排放VOCs共3.2万t,最主要的排放行业是工业过程源、道路移动源及溶剂使用源,分别占37%,22%和16%。宜宾市的臭氧生成潜势总量为9.5万t,移动源的贡献率最高,达37%,其次工业过程源和溶剂使用源分别贡献21%和17%。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人造板制造企业VOCs排放特征及源成分谱,通过现场采样的方法,对A和B两家典型人造板制造企业VOCs各排放环节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调胶、施胶排放口VOCs和甲醛排放浓度均最高,分别为13. 06 mg/m~3和33. 23mg/m~3。对于无组织排放,调胶工段的VOCs和甲醛排放浓度相对较高。A企业和B企业的VOCs排放系数分别为13. 4 g/m~3和208. 3 g/m~3,排放系数差异较大与企业原辅料的种类及使用量有关。人造板制造业有组织排放VOCs以含氧VOC和烷烃为主,浓度占比排名前三的物种为乙醇、丙酮和癸烷,占比分别为57. 38%、13. 04%和7. 64%。无组织排放VOCs则以含氧VOC和芳香烃为主,浓度占比排名前三的物种为乙醇、苯乙烯和丙酮,占比分别为22. 33%,8. 51%和8. 47%。  相似文献   

15.
臭氧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产物,反映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空气中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21年嘉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与相关气象资料,统计了嘉兴市区近地面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了气象要素及前体物NO2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分析了不同VOCs组分对臭氧生成重要性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嘉兴市区臭氧浓度月度变化呈“M”型,超标主要出现在5~9月;日变化呈单峰型。臭氧浓度与气温为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均为负相关,降水有利于臭氧浓度的降低。白天当风向为西南、南或东南风,风速大于4m/s时,臭氧浓度较高。NO2与臭氧显著负相关,VOCs中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综合现有研究,气象要素及NO2对嘉兴市区臭氧污染的影响不可忽略,芳香烃对嘉兴市区臭氧生成贡献显著,是臭氧污染优先治理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场采样监测法,对沥青铺路现场和沥青搅拌站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及浓度的监测,利用排放因子法对四川省17个城市的沥青铺路排放源VOCs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摊铺过程的VOCs浓度水平为1~3mg/m3,摊铺后浓度水平在0. 1~1mg/m3范围,在施工作业位旁瞬时样品浓度高达10mg/m3以上。沥青搅拌站和铺路现场的主要共同物种为萘、甲苯、间对二甲苯、异丁烷;四川省17城市对应的沥青铺路排放源VOCs的排放量为0. 63万t,主要的活性贡献物种为萘、间/对-二甲苯、顺-2-丁烯、1,2,4-三甲基苯、甲苯等。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石化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排放、分布情况及其对周边大气的影响,采用真空罐采集/预冷浓缩富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谱法,对某石化园区大气中119种VOCs的组成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石化园区大气中烷烃、烯烃及含氧化合物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分别占总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42.85%、21.50%及27.44%,采用最大增量活性浓度(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算法计算三者对该园区大气臭氧生成的贡献率分别为8.87%、59.72%、26.43%,另外,通过对比不同点位及高度大气中VOCs组成发现,不同种类的VOCs在0~50m高度范围内的分布特征不同。本研究结果为石油化工行业VOCs排放的监测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刘霞  黄静  邹孝 《四川环境》2023,(4):127-13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等二次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为研究成都市污染源VOCs排放情况,根据成都市最新污染源普查数据,我们针对成都市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采用监测数据法和系数法核算了成都市VOCs排放量,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并结合各地区大气臭氧污染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工业源和移动源为成都市主要VOCs排放源,工业源VOCs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业分别为家具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及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VOCs原辅材料使用量及VOCs排放量最多的是胶黏剂,移动源VOCs排放主要为机动车排放。成都市各地区VOCs排放量及臭氧年均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22个区(市)县VOCs排放量与大气臭氧日均值超标率正相关,15个区(市)县呈现出明显相关性,指数曲线较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存在非线性关系。7个区(市)县VOCs排放与大气臭氧日均值超标率拟合程度较差,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株洲市臭氧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3年1~12月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对株洲市臭氧污染现状及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全年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一级标准值达标率达到71.8%,全年超标率为1.6%,超标主要出现在季节变换时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月均值变化呈"M"型,浓度高值持续时间长。日变化规律较强,且不同季节变化特征略有差别。臭氧浓度与气温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12;与湿度和云量有负相关性,且臭氧与湿度负相关性较明显,相关系数为0.731。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内容及考核目标进行了介绍,指出江苏省2014~2017年PM_(2.5)年均浓度逐年需下降的目标,并以江苏本省为例,介绍了江苏省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达标开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工作。一是建立PM_(2.5)浓度每周、每月通报制度,"以周保月,以月保年",通报13个设区市及全省PM_(2.5)浓度阶段性考核达标情况;二是开展考核可达性预测分析工作,以现状浓度为基础,如需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值,预测出年度剩余日中PM_(2.5)浓度最大限值。江苏省开展的大气污染考核达标数据分析工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省市两级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力度,确保考核顺利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