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9年每月2次,其中4~6月每月5次对湖口江段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4 241尾,隶属7科19属26种。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WTBX〗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 crassilabis〖WTBZ〗),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403%;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WTBX〗H′〖WTBZ〗)为1782,Simpson优势度指数 (〖WTBX〗λ〖WTBZ〗)为054,Pielou均匀度指数 (〖WTBX〗J′〖WTBZ〗)为0547,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 (〖WTBX〗D〖WTBZ〗)为2993,Wilhm 改进指数(〖WTBX〗H″〖WTBZ〗)1873,相对稀有种数 (〖WTBX〗R〖WTBZ〗)为5769%;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中体重50~500 g的中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体重>500 g的大型鱼类占的比例非常小,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鱼类群落稳定性较低,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生态类型,其中江海洄游性鱼类有3种、河湖洄游性鱼类4种、定居性鱼类19种;食鱼性鱼类有8种,食无脊椎动物性鱼类11种,杂食性鱼类3种,食浮游生物性鱼类有2种,草食性鱼类2种  相似文献   

2.
发源于云贵高原上的乌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河流。以枯水季节乌江流域水体中的实测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值等理化参数为依据,探讨了乌江流域河道水体的CO2分压(〖WTBX〗P〖WTBZ〗CO2)与河流“呼吸”通量的变化规律。乌江流域枯水季节河道水体〖WTBX〗P〖WTBZ〗CO2介于2913~1 530 μatm之间,平均值为9493 μatm,约为大气的3倍,各支流样点的平均值为9924 μatm,大于干流平均值9026 μatm,由此推断乌江流域干支流河道在枯季是大气CO2的“源”。受各游段流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支流河道水体〖WTBX〗P〖WTBZ〗CO2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水体〖WTBX〗P〖WTBZ〗CO2与溶解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河道内有机质的异养呼吸不是喀斯特乌江流域枯季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主要来源,其河道水体中高〖WTBX〗P〖WTBZ〗CO2成因复杂。〖WTBX〗P〖WTBZ〗CO2的上述分布规律是流域支流汇入、地下水以及河道水体有机质氧化分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7、1995、2000和2006年长江口TM、E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代时间”和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长江口奉贤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利用南汇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表明:(1)围垦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随着围垦年限增加而呈线性升高趋势(〖WTBX〗R2〖WTBZ〗=0457 7),GM(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呈现指数上升趋势并在围垦后35~40 a达到稳定态;(2)PCA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WTBX〗F〖WTBZ〗)与农耕用地正相关(水田>大棚用地>旱地>林地>园地),与反映滨海特征类型(养殖塘>草地>开放水域>光滩)呈负相关;(3)土地利用PCA综合评价指数(〖WTBX〗F〖WTBZ〗)随围垦年限增加呈现对数增长(〖WTBX〗R2=0511 9)〖WTBZ〗并在围垦后40 a左右达到稳定态,回归分析表明〖WTBX〗F〖WTBZ〗值能很好反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WTBX〗L〖WTBZ〗)和多样性指数(〖WTBX〗GM〖WTBZ〗)的变化趋势;(4)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变异驱动力: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水样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样不同处理方式对三峡水库干流江段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浓度(〖WTBX〗SS〖WTBZ〗)是澄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澄清样之间高锰酸盐指数差别的主要影响因子;用非线形回归方法得出了水样不同处理方式下高锰酸盐指数间的经验关系,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依据〖WTBX〗SS〖WTBZ〗和所得经验关系,可计算高锰酸盐指数所表征有机物(CODMn)即OS(CODMn))作为一个整体在水-固两相之间的分配,及其在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上的赋存比例。河床上覆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OS(CODMn)所占比例皆随〖WTBX〗SS〖WTBZ〗而发生显著变化。〖WTBX〗SS〖WTBZ〗大于1 000 mg/L时,80%以上的OS(CODMn)赋存于悬浮颗粒物,澄清30 min能去除60%以上的OS(CODMn)。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宜宾市主要街道47个土壤样中Pb、As、Zn和Cu含量的调查研究,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初步评价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对儿童(6~12岁)的健康风险。Pb、Zn和Cu采用火焰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As采用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宜宾市城市土壤中Pb、Zn和Cu含量显著高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WTBX〗p〖WTBZ〗=0000),As含量显著低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WTBX〗p〖WTBZ〗=002);与四川省土壤基线值相比,土壤中Pb、Zn和Cu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362%、297%和511%,As含量尚未超标。城市土壤中Pb、As、Zn和Cu的单危害指数大小(〖WTBX〗HI)依次为HIAs>HIPb>HICu>HIZn,总危害指数THI〖WTBZ〗为346×10-1。单危害指数和总危害指数均低于可接受水平1,未对儿童表现出非致癌危害。土壤中As的总致癌风险〖WTBX〗TCR〖WTBZ〗为872×10-6,在可接受水平内(1×10-6~1×10-4),未对儿童表现出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6.
于2010年1、4、7和10月对三期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计8门74属147种,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分别占401%、265%和204%。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WTBX〗Melosira granulate)、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WTBZ〗 O.Müller)、美丽星杆藻(〖WTBX〗Asterione formosa〖WTBZ〗 Hass)、克洛脆杆藻(〖WTBX〗Fragilaria Crowe crisp bar〖WTBZ〗 sp.)、钝脆杆藻(〖WTBX〗Fragilaria capucina〖WTBZ〗 Desm)、普通等片藻(〖WTBX〗Ordinary film algae)、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WTBZ〗 Cl.et Grun.)、单角盘星藻具空变种(〖WTBX〗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优美胶毛藻(Chaetophora elegans〖WTBZ〗 (Roth) Agardh)、小颤藻(〖WTBX〗O.tenuis)、飞燕角甲藻(Geratium hirundinella〖WTBZ〗)等11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差异较明显,秋季种类数最多,为110种,夏季种类数最少,只有55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611×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夏季生物量最大(497 mg/L),秋季最小(044 mg/L)。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22,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27,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54,四季中春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最高。通过生物评价得出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处于β 中污带,秋季部分江段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郊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BaPS技术对上海城郊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速率进行了测定,利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反硝化速率差异性显著(〖WTBX〗p〖WTBZ〗<001),其中土壤总硝化速率为17758~45726 Nug/kg·h,土壤反硝化速率为23151~415 Nug/kg·h,土壤总硝化作用速率与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性负相关(〖WTBX〗p〖WTBZ〗<005),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1),土壤反硝化作用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5),与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1)。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总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四项指标能概括所测定全部指标包含信息的80%以上;土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2O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475%、525%,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对大棚蔬菜地土壤氮损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WTBX〗Pinus elliottii〖WTBZ〗)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林冠层枝、叶碳素含量存在差异,上层叶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较低,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04%、4228±041%、4088±031%,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004%,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2194 t〖DK〗·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为8618 t〖DK〗·hm-2,占总量的7067%,下木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06 t〖DK〗·hm-2(049%) 和886 t〖DK〗·hm-2(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 t〖DK〗·hm-2,占总碳贮量的2157%。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454 t〖DK〗·hm-2,年净释氧量为1212 t〖DK〗·hm-2。采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出试区湿地松林平均每年发挥的净固碳释氧效益达9 034元〖DK〗·hm-2。  相似文献   

9.
金沙河水库鲢、鳙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金沙河水库分别取鲢(〖WTBX〗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WTBZ〗)157尾、鳙(〖WTBX〗Aristichthys mobilis〖WTBZ〗)53尾样本,对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库鲢、鳙均以3~4龄为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TBX〗WH=10×10-4L2.5135,WA=27×10-5L〖WTBZ〗2.8705。鲢、鳙的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鲢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H=1121244[1-e-0.1544(t+0.1371)],WH=1418916[1-e-0.1544(t+0.1371)]2.5135;鳙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A=685382[1-e-0.396(t-0.3239)],WA=5101875[1-e-0.396(t-0.3239)]2.8705。根据此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83龄和300龄。与不同水库鲢、鳙生长比较,金沙河水库鲢比鳙生长快。并对金沙河水库鲢、鳙的放养和捕捞规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基于国际上新兴发展的生态水文学理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和内涵。并以毗河为例,用能反映时间尺度的河流流量来表达生态环境需水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量。为了与水资源配置的时间单元协调起来,对3个代表年〖WTBX〗P〖WTBZ〗=50%(1968年),〖WTBX〗P〖WTBZ〗=75%(1986年),〖WTBX〗P〖WTBZ〗=90%(1987年)分别进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根据毗河的自然条件,利用Montana法计算了河道维护水生生境最小需水量和最适宜需水量;蒸发需水量由水面宽度、河道两断面间平均长度、河道蒸发深度三者确定;结合河道功能区划和水质目标,计算了污染物稀释需水量。最终确定毗河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0.64 m3/s,最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5.84 m3/s。  相似文献   

11.
在太湖流域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洑东小流域,通过对该流域及入湖口区域沉积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建立了反映流域陆地侵蚀与入湖物质输入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近40 a来洑东流域的入湖物质通量约为6074 t/a,与实际监测结果一致。根据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速率的分布,估算出流域土壤侵蚀总量为25670 t/a,说明侵蚀总量的237%进入湖泊,其余在河道或土地内部沉积下来。近40 a来太湖宜溧河湖交界区入湖物质通量〖WTBX〗(Q)与流域土壤侵蚀速率(E)和流域面积(A)的数学关系为:E=422Q/A。〖WTBZ〗结合湖泊沉积物来源分析结果,计算出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林地、茶园和水田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1266、58355和17293 t/(km2·a)。该结果与137Cs示踪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湖泊沉积记录可以较好地反演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量及其入湖营养通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湿地区域的池塘经过连续多年的化肥养鱼导致了大量的氮、磷沉积在鱼塘底泥中。分析了鱼塘植莲对养殖后沉积的氮、磷的重新利用及植莲的经济效益。实验于2004年在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市涨渡湖渔场进行。根据收支平衡计算了实验池氮、磷的转移量,根据投入产出计算了实验池的经济收入。逐月分析了池塘中水质理化指标和底泥中总凯氏氮(TKN)和总磷(TP)的含量。方差分析表明:总凯氏氮、总磷在池塘底泥表层(0~5 cm)、中层(5~10 cm)和底层(10~50 cm)当中的含量都出现显著性降低(〖WTBX〗P〖WTBZ〗<005)。养鱼池塘通过植莲后,每公顷有1 50938±2211 kg氮和188995±282 kg磷被重新利用;鱼塘植莲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公顷52 031±1 579元。实验表明鱼塘植莲既能够有效地改善池塘养殖的生态条件,又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是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和综合利用的一种高效的农业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纹缟虾虎鱼的繁殖生物学。结果如下:(1)纹缟虾虎鱼雌雄亲鱼间形态学特征具有差异,肥满度分别为347±036与217±052,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等比值存在极显著差异;(2)纹缟虾虎鱼产卵期为3~7月份,盛产期为4~6月份。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2 6892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平均为2069粒/mm;(3)纹缟虾虎鱼成熟的卵为球形,卵径0482~0606 mm,卵中油球数量10~200个,精子较小,由圆形头部和细长尾部(鞭毛)两个部分组成;(4)纹缟虾虎鱼产卵受精一般在洞穴内进行,而且雄鱼具有护卵习性;(5)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卵膜端具有由粘丝组成的附着盘,动物极靠近附着盘。纹缟虾虎鱼人工催产与自然繁殖时的受精率分别为7858%与8384%。在17~25℃范围内,纹缟虾虎鱼胚胎均能孵出仔鱼,随着水温上升发育速度加快,温度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积温为3 1283 h·℃。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变动可能对纹缟虾虎鱼繁殖及其资源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竹)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物理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改良效果相对较优;虽然除纯牛鞭草地外其它3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的总孔隙度与农耕地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土壤总孔隙度都偏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值也不合理。可见土壤结构的改良并非退耕后植被恢复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还需长时间的植被保护、合理的经营。〖  相似文献   

15.
选择滇西北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湖滨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传统的野外植被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植被特征、分布格局及受筑坝蓄水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种,隶属于34科76属,可划分为2个植被类型,3个植被亚型,10个群落类型;拉市海筑坝蓄水过程对研究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组成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草甸植被、沼泽植被和湖泊水生植被占研究区面积比重分别从2009年的4454%、1869%和3676%变为2011年的3259%、1368%和5359%,草甸植被和沼泽植被的面积不断缩小,湖泊水生植被面积持续扩大,狗牙根〖WTBX〗(Cynodon dactylon)逐渐取代蒿属(Artemisia)〖WTBZ〗植物在草甸植被中的优势地位,而李氏禾群落(Com.Leersia hexandra)成为了研究区湖滨带水生植物的主要成分;研究区植被在筑坝蓄水过程的胁迫下呈草甸植被(杂草群落、狗牙根群落Com.Cynodon dactylon),沼泽植被(葱状灯心草群落Com.Juncus allioides、菖蒲群落Com.Acorus calamus、刚毛荸荠群落Com.Eleocharis vallcculosa、水蓼群落Com.Polygonum hydropiper),湖泊水生植被(李氏禾群落Com.Leersia hexandra、两栖蓼群落Com.Polygonum amphibium、满江红群落Com.Azolla imbricata、鸭子草 穗状狐尾藻群落Com.Potamogeton distinctus Myriophyllum spicatum)的演替格局;拉市海植物群落受筑坝蓄水过程影响发生的逆向演替,从理论上延长了湿地的服务年限,但蓄水过程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越冬水禽的生境及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进行的船罾网渔获物调查的数据,运用FAO开发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圆口铜鱼幼鱼的生长、死亡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0~231 mm,优势体长为40~80 mm,占74.67%;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10-5L3.030 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进体长〖WTBX〗L∞=694 mm,生长系数K=0.16,t0=-0.748。总死亡系数Z=3.101 a-1,自然死亡系数M=0.346 7 a-1,捕捞死亡系数F=2.754 3〖WTBZ〗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7月份为圆口铜鱼幼鱼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0.89,圆口铜鱼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建议适当调整禁渔期,并取缔船罾网,以利于圆口铜鱼资源的恢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定位研究了25 a来缙云山银木荷林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银木荷林维管植物物种由57种(隶属于24科,46属)减少到38种(隶属于19科,26属)。林下草本和层间植物逐渐消失,胸径大于75 cm的乔木层树总胸断面积有所减少。尽管群落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发生改变,但是银木荷依然是优势树种,处于林冠层,而林冠亚层的白毛新木姜子、四川山矾、长蕊杜鹃逐渐增多,短刺米槠逐渐减少。群落乔木层4个α多样性指数都呈下降趋势,丰富度指数由298下降为199,Shannon Wiener指数25 a间减小了034,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变化都很小;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银木荷群落的物种差异很大。研究表明,25 a间群落物种差异显著。揭示缙云山银木荷林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为缙云山保护区及长江流域中上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银木荷群落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铜锈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单独培养和按不同接种密度比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状况,分别计算了各培养条件下两种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范围内,两种藻增长速率均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磷浓度变化对铜锈微囊藻的影响较栅藻小。在磷浓度低于100 μg/L时,1〖DK〗∶1共培养体系中微囊藻的增长速率大于栅藻,而磷浓度大于100 μg/L时,结论相反。接种密度比对两种藻的最大密度和增长率均有影响,微囊藻的增长率随着接种密度比减少而增大,栅藻则相反。铜锈微囊藻在10〖DK〗∶1共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栅藻则在10〖DK〗∶1共培养时增长最快。微囊藻半饱和常数随着在接种密度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而减小,最小为1035 μg/L,栅藻则没有显示明显规律,在1〖DK〗∶10共培养体系中磷饱和常数最小,为1982 μg/L。无论在哪种培养体系中,铜锈微囊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均小于斜生栅藻,表明微囊藻对磷营养盐更具亲和性,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环境下微囊藻更易在竞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19.
等高绿篱技术保水抗旱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季节性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是目前三峡库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高绿篱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选择新银合欢、黄荆和马桑3种绿篱,探讨其水土保育功效及抗旱效益。结果显示,等高绿篱具有显著的拦沙淤土效益,10年左右的时间,土坎高度增至近80 cm,减缓坡度20°左右。与对照相比,栽种绿篱后,土壤有机质增加52%~65%,土壤容重减小14%~17%,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增幅达135%~216%,等高绿篱模式下土壤保肥增肥效益显著,土壤结构改善明显。在旱季绿篱处理下地表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达123%,蓄水保墒能力大大增强。按等高绿篱模式增加有效土层60 cm计算,新银合欢、黄荆和马桑3个处理增加土壤水总库容分别为271、257和247 mm,有力增强了土壤的抗旱性能。在绿篱-桔园系统下柑桔座果率比对照增加12%,其平均单产比对照高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