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废弃地是一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并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土地类型,如何进行合理的改造以形成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利用新乡市北站区世利生态园的废弃地改造项目进行了废弃地"变废为宝"的探索,对合理进行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废弃地现状的分析,得出对其进行合理的景观与生态恢复迫在眉睫.依据景观设计与生态恢复的理论、方法与原则,提出了景观恢复与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该措施可满足废弃地在自然生态、景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将污泥引入到矿区废弃物,构成矿区复合基质,并在复合基质上种植三叶草进行实验。通过考察不同配比基质对三叶草出苗率、根冠比和生长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污泥的添加对矿区废弃地复垦的作用。结果表明,污泥的适量添加(实验中粉煤灰、煤矸石和污泥的质量配比为20:60:20,20:40:40和20:50:30的基质)可以为植株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养分,促进三叶草的生长,有望加快矿区废弃地的复垦。  相似文献   

3.
矿区废弃地复垦中的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角度,分析了我国矿区常见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中的首要问题立地条件的分析评价与改良。认为:采矿及其工程建设活动一般不会对区域气候因子和区域地貌因子造成明显的影响,但诱发的微气候、微地形以及地表物质组成的变化,带来比原地貌立地条件更加恶劣、限制性因子更加复杂化的问题。同时,针对我国地下采煤排出的煤矸石、露天矿排土场,井工开采的塌陷地等复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利用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4.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我国矿业废弃地的现状、环境影响,结合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则.指出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是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采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的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历史与现状作了一个较为系统地回顾与总结,同时还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分析了采矿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总结了目前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和技术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城市污泥在矿区废弃地复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城市污泥和矿区土壤成分分析,研究了施用城市污泥对矿区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污泥中大量的N、P、K和有机质以及污泥较强的粘性、持水性和保水性等理化性质不仅可以提高矿区土壤的肥力、迅速恢复植被,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从而达到复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矿区废弃地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废弃地海州香薷等5种植物对铜的积累与迁移特性,以期为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山矿区废弃地土壤Cu含量高达4580.48mg/kg,5种植物对土壤中的Cu都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其中,狗尾草对土壤中Cu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都比较高,适合作为治理铜绿山矿区废弃地重金属Cu污染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津市塘沽区三号路碱渣堆场废弃地改造和生态恢复为紫云公园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对科学治理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行了研究. 采用生态恢复工程的方法,针对碱渣复杂的化学成分和特殊的物理性质,通过制造碱渣工程土填垫低洼地,在堆造山体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山体的稳定,采取覆盖一定厚度外源种植土的方式以适合植物生长,最后种植以乡土先锋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对天津塘沽碱渣堆场废弃地进行了生态恢复. 实现了治理碱渣堆场的目标,并解决了易软化碱渣土堆造山体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和污泥3种配比的复合基质作为试种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盆栽实验,通过考察接种AMF对复合基质中植物出苗率、根冠比以及植物对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吸收的影响,研究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AMF对的接种效应。结果表明,接种AMF,明显促进矿区复合基质中植物的生长,有效增加了宿主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加了矿区复合基质的有机质含量,加速矿区复合基质的熟化  相似文献   

10.
分析靖远矿区由地下开采而引起的地表塌陷,矿井固体废物大量遗弃,高矿化度矿井水和瓦斯气体大量排放,土地沙化,植被减少等,使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到本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开发过程中,排放和堆存大量废弃物,会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矿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两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矿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就是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文中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模式等。而且,对矿区生态恢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矿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基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矿山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矿区土地复垦与土地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区土地复垦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诸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在对矿山土地损毁机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划分了矿业前、矿业中和矿业后3个阶段研究土地损毁类型,根据不同的损毁机理及类型,提出了矿山土地复垦所涉及的主要学科、理论及规划的原则,初步研究采空区、废石场、尾矿库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复垦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土法炼硫在镇雄、威信已有40多年历史。大量硫化物排放及矿渣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炉渣堆场复垦、废弃地恢复、林业、水利水保等一系列工程将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
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中国的生态脆弱区或粮食生产区,煤矿开采沉陷导致大量的土地遭受破坏,根据煤矿区地表沉陷的特点,利用采煤沉陷地复垦方法,对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使受轻度影响的耕地经过简单整治全部可以恢复原有生产力;受中度影响的耕地经过复垦整治可恢复生产能力;受重度影响的耕地采用铲运机械分层剥离分层回填工艺,可恢复耕地功能.  相似文献   

16.
铜陵县某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铜陵县某矿山的植被覆盖度、野生动物和水土流失量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从景观生态、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状、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等进行影响评价.综合分析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逐渐降低,水土流失量加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等影响植被的恢复,井下涌出水对林业生态有着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今后将要研究的方向,为铜陵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以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生态恢复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矿区土地复垦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较系统地总结了从开矿到复垦过程中需要在土地整理方面做的工作,研究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地复垦的方法,讨论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复垦后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变传统的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观念,提出要完善和优化矿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矿区"环境-资源-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决策模型,寓经济发展于环境管理中,寓环境管理建设于经济发展中,寓矿区发展于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之中,推进矿区持续发展,为矿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