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的海啸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海啸的物理和发生条件分析了中国海啸的危险性:渤海、黄海和东海发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东部沿海受来自太平洋方面海啸的影响也很小;对中国东南沿海有较大影响的海啸发源地主要在南方,它们是菲律宾西侧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火山喷发以及中国南海的大型海底滑坡。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浪高5m的2级海啸而言,受到威胁的沿海地区的GDP占全国近1/4。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苏沪浙海岸的地震海啸增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地震海啸增水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结果为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震海啸设防的基本数据。地震海啸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可能在该地区产生显著增水的海啸主要发生在南黄海海域和台湾附近海域。在琉球隆褶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受到冲绳海槽、钓鱼岛隆褶带的阻滞,在向东海陆架浅水区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衰减,由此产生的海啸增水只有在现代仪器记录上才能分辨出来,通常不会在该地区产生灾害。在识别该研究区的潜在海啸源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分析研究了海啸波传播过程,结果认为该地区受到的地震海啸影响不大于风暴潮,这一结论与历史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海域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强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这样的2004年12月26日自然灾害,人类能不能预防?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发生过海啸吗?在未来我国哪些地区会发生海啸?就上述问题,作了可能性分析。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可以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类虽说还不能控制地震、海啸等天灾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预报等措施来减轻它们造成的损失。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啸,台湾周围海域是海啸的高发区域,其次是大陆架区域,渤海是低发区域。在未来,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即海南、台湾存在成灾条件;其次是上海,广州,也存在潜在的海啸危险;沿海其它城市亦应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但附近海域存在有多个潜在海啸源,海啸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本文应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PTHA)模拟沿海地区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同时构建了东南沿海地区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啸危险性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分析结果作为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方案。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城市处于海啸高风险,如香港、澳门,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接近3 m,承灾体的暴露性属于最高水平,脆弱性水平较低。靠近台湾海峡的福建省区域部分城市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如泉州、厦门等,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超过2 m,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都属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相似文献   

6.
海啸破坏特点与工程防御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迅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175-177
印度洋海啸现场调查表明,海啸灾害不同于地震和洪水灾害.海啸通过高水位淹没和浪涌冲击对海边地势低平地区的房屋、道路、桥梁、机场以及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与车辆、船只造成严重破坏.海啸上岸后,由于巨大的冲力,将夹带一些破损建筑物产生的固体漂浮物一同前进,因此破坏力更强.由于淹没、浪涌、冲毁建筑物压埋以及漂浮物冲击等综合作用,造成人员死亡率极高,所过之处,财物殆尽.抗御海啸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在于合理规划(避让、削弱、分流、阻挡)和科学设计(潜在海啸灾害等级划分、结构性态决策、海啸荷载确定、抗海啸分析、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7.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8.
晓吾 《防灾博览》2005,(1):12-12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7.8级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21米。波及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附近地区,损失极其严重,致使6万人丧生。  相似文献   

9.
大型海啸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了大量重伤员,所以研究大型海啸灾害后重伤员的批量护理风险建模极为重要。通过大型海啸灾害救治流程预案启动和重伤员批量护理实施方法两部分研究大型海啸灾害后重伤员批量护理方法,并提出通过前馈控制性管理防范护理风险。提升护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通过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提升重伤员护理质量将大型海啸灾害后批量重伤员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通过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提升重伤员护理质量等降低重伤员批量护理风险的措施,使得大型海啸灾害后的急救工作可快捷有序完成,赢得重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Facilitating disaster preparedness through local radio broadcast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mo-Murphy E  James R  Adams M 《Disasters》2011,35(4):801-815
The 2008 Disaster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MP) study took place in Aceh province, Indonesia. It sought to help develop radio programmes and messages to increase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The role of radio was evaluated during and after the 2004 Asian tsunami disaster. The study team interviewed 984 tsunami survivors from nine sub-districts of Banda Aceh, and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convened eight focus groups around the area of Aceh Besar. Six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were held with government disaster management agencies. The DMP surve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interview a representative random sample of Banda Aceh residents. It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networks, during disaster situations, when essential communications are down. A disaster w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a multi-media approach needs to be developed. The wider communit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Banda Aceh and Aceh Besar residents to facilitate appropriate personal and community surviv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了严重灾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防范。中国历史上巨灾频发,今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巨灾威胁。预测我国有11个巨灾高风险区,巨灾种类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强台风和特大风暴潮以及大区域持续性严重干旱。建立巨灾防御体系是今后我国减灾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影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降低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地震预警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应用中存在一定风险。设计了若干个关于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调查问卷,以通过调查结果定性地评估地震预警系统产生的社会影响,统计公众对预警系统的认识和需求,分析预警信息发布对公众的影响和公众对地震漏报、误报等风险的接受程度,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相关的法律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期望程度及有效性评价均很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对紧急事件应变能力较差,对预警盲区和漏报等风险接受程度较低等。最后,结合国外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我国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室效应,太阳活动,南方涛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用统计方法对我国近百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增暖的背景上,我国将出现同步的增暖趋势,东南沿海降水量增加,而西北地区的干旱则将更趋严重,太阳活动和南方涛动对我国气候变化也有显著影响,它们分别可能是温度的22年准周期振动和降水量的准4年周期振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e tsunami that struck South-east Asia on 26 December 2004 left more than 500,000 people in Aceh, Indonesia, homeless and displaced to temporary barracks and other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longed habitation in barracks and the nature of fears reported by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mid-2007, 30 months after the tsunami, the authors interviewed 155 child and parent dyad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fears reported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ving in barracks with those reported by their peers who were living in villages. After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tsunami exposure, the data reveals tha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ving in barracks were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han those living in villages to report tsunami-related fear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ontinued residence in barracks 30 months after the tsunami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reporting tsunami-related fears, suggesting that barracks habitation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ince the tsun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