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滇重楼和华重楼品质成分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1)
为促进重楼药材的鉴别和功效研究,以21个品质成分为指标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和华重楼(P.polyphylla var. chinensis)品质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滇重楼和华重楼的主要品质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除元素As、Cd和重楼皂苷Ⅶ外,华重楼各主要成分含量高于滇重楼.经OPLS-DA识别出样品中重楼皂苷Ⅰ、Ca、Ni、Cr、Cu、Mn、K、Sr、Mg和Hg元素,这10种品质成分的VIP值大于1,其中重楼皂苷Ⅰ、Ca、Ni、Cr、Cu、Mg、Mn和Sr元素为两种重楼药材的特征性差异成分.本研究表明采用OPLS-DA分析重楼药材品质成分客观可靠,既可以鉴别区分滇重楼和华重楼,又可以掌握这两种重楼药材的品质成分差异. 相似文献
2.
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探索炼油过程中所产生的含硫废水的处理新方法. 结果表明:经此工艺处理后的出水 C O D、氨氮、硫化物和酚的质量浓度ρ分别为266 .9 mg/ L、82 .85 mg/ L、1 .18 mg/ L 和1 .43 mg/ 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6 .3 % 、40 % 、92 .7 % 和99 .3 % ,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 进出水水质的变化曲线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对进水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出水水质比较稳定,显示了二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还原铁粉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以ADMI7.6作为主要测试指标,考察铁粉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进水pH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并研究在此过程中铁粉还原作用和混凝絮凝作用对整体效果的贡献比.结果表明,条件1:铁粉投加量=1.0 g·L-1,反应时间150 min,进水pH 2;条件2:铁粉投加量1.0 g·L-1,反应时间150 min,进水pH 3.条件1时,ADMI7.6去除率达到80%,但铁泥量大,酸碱消耗大,在此反应条件下,铁粉还原去除40%,混凝絮凝去除60%;条件2时,ADMI7.6去除率达到50%左右,产铁泥量小,经济合理;在此反应条件下,铁粉还原去除55%—63%左右,混凝絮凝去除37%—45%左右.经XAD8/XAD4树脂联用,分析疏水酸、非酸疏水物质、弱疏水物质及亲水物质4类有机物的去除情况表明,条件1时,能够高效去除非酸疏水物质,去除率为95%,对于疏水酸以及弱疏水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条件2时,对4类有机物去除均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非酸疏水物质以及疏水酸的去除效果要略差于条件1. 相似文献
4.
有机废水的复合光合细菌法处理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光合细菌法与活性污泥法结合组成的复合光合细菌微生物菌群,对不同有机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光合菌群具有单一方法处理有机废水的优点,复合菌群比普通活性污泥的比降解效果高出18 %~39 % ,在复合菌群的微生物组成中,多样性指数高于普通活性污泥,且光合细菌的优势度明显 相似文献
5.
设计并优化了一套海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稳定同位素(δ13CDIC)的预处理装置,并通过光腔衰荡光谱法对其进行分析测定. 在整个预处理及测定过程,通过向海水样品中添加磷酸并在高纯氮气的吹扫下使用气体采样袋收集其产生的CO2气体,随后将气体采样袋连接Picarro G2121-i型仪器进行δ13CDIC的测定.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预处理条件为:海水样品体积30 mL, 85%(V/V)浓磷酸使用量1 mL,吹扫流速150 mL·min−1,吹扫时间4 min 20 s,仪器测定时间约10 min. 在此条件下DIC回收率超过99%,且δ13CDIC的测定标准偏差小于0.1‰,极差小于0.2‰. 基于此条件,对2019年夏季黄渤海典型断面不同水层的δ13CDIC进行了测定. 表层海水中δ13CDIC数据大部分集中在−0.5‰与0.5‰之间,其中黄海表层平均值为−0.2‰±0.5‰;底层海水中δ13CDIC在−2.0‰至−0.4‰的范围内,平均值为−1.3‰±0.5‰. 这种表层高、底层低的整体趋势主要受控于海气交换、光合作用、呼吸/矿化作用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与这两个海域经常发生夏季底层水耗氧酸化现象一致. 本研究为海水中δ13CDIC水样的前处理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