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铅锌冶炼厂土壤污染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7
对株洲市铅锌冶炼厂生产区进行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结果表明,该厂土壤污染以镉铅锌(Cd、Pb、Zn)最为严重,尤其是重金属镉在土壤中含量超过背景值高达208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尘降和雨水淋洗等使得污染加重。实验采集并分析测定了9种植物中重金属富集量,首次报道了土荆芥是一种铅超富集植物,其体内Pb质量分数高达3888mg/kg。另一种植物商陆能大量富集镉,具有地下部向地上部转运能力强、生物量大、富集总量高的特点,有很大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另外,荨麻对Zn有较强富集能力,这3种植物可分别用于铅、镉和锌等3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2.
3.
关于超富集植物的新理解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6
长期以来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定义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新的评价系数的提出势在必行。文章在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评价系数即生物富集量系数,其内涵为给定生长期内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总量与土壤含量之比。此系数的提出扩大了传统超富集植物的定义,使得富集质量分数未达某一水平,但生物量很大的植物也能作为超富集植物。这为今后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铜尾矿区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和氮磷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杨山冲铜尾矿废弃地人工覆土上生长的9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物对尾矿基质中重金属和氮磷的吸收特性以及与基质理化性质之间的关联。土壤样品采集时沿基质垂直方向分为4层:A层(覆土层0~5 cm)、B层(覆土层5~20 cm)、C层(尾砂层20~25 cm)、D层(尾砂层25~40 cm),植物样品采集时草本植物分地上和地下2部分、木本植物分根、茎和叶3部分采集。结果表明:随着9种植物生长,A层和B层基质理化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A层中w(总氮)、w(氨氮)、w(硝氮)、w(有效磷)和w(有机质)显著高于C、D层(P〈0.05),B层中w(有效态Cu)、w(有效态Zn)显著低于A、C、D层(P〈0.05)。9种优势植物对Cu、Pb、Zn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草本植物以根系积累为主,木本植物以叶片积累为主。草本植物对尾矿基质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性,其中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根系中Cu、Pb、Zn的富集量均最大,耐性表现最突出,是较为理想的铜尾矿基质的修复物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9种植物体内氮磷质量分数也各不相同,其中木本植物叶中氮磷质量分数均大于根、茎。木本植物体内w(总氮)与w(总磷)、w(Cu)、w(Zn)相关性较好,草本植物体内w(Cu)、w(Pb)、w(Zn)之间相关性较好,表明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环境学家研究的热点.土壤中的重金属直接影响了作物的质量,并且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植物冶炼是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并将超富集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加以回收利用的技术.通过介绍植物冶炼金属的超富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概述了植物冶炼不同金...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应钼矿区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测定了黔北毛石镇钼矿区土壤及14种优势植物地上部和根部中Mo、Pb、Cd、Cu、Cr、Mn和Zn含量,并对比分析了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和转移特征。结果表明,钼矿区周边土壤Mo、Cu、Cd、Zn存在严重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26.71、12.90、2.36和2.8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达19.48,远超重度污染水平限值,表现为Mo-Cu-Cd-Zn的复合污染;14种优势植物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均大于1,含量均超出植物正常范围;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倒提壶(Cynoglossum amabile)对Cu、Cr、Zn的富集含量最高,Mn在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值大于1,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和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根部中Mo的富集含量接近超富集临界值,蛇葡萄(Ampelopsis glandulosa)、野艾蒿(A. lavandulaefolia)、毛连菜(Picris hieracioides)和倒提壶(C. amabile)对Mo、Pb、Cd、Cu和Mn的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体现出在钼矿区潜在的修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矿区废弃地定居植物调查与筛选是植物修复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安徽铜陵狮子山尾矿库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库区乡土植物对Cu、Cd、Zn、Mn、Pb、Ni等重金属的转移特征与富集能力,筛选出适应该地区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的17种优势植物根系土壤中重金属含量Cu、Pb、Zn、Cd、Ni、Mn的平均浓度均超过铜陵市土壤背景值.刺槐、苦卖菜、蒲公英、白茅、野茼蒿、野豌豆、刺儿草、葛根、酸模、商陆、苜蓿草、油菜、节节草、黄花菜、鼠鞠草都表现出对2种以上的重金属转移系数大于1,可作为潜在的富集植物予以考虑.刺槐、苦卖菜、野茼蒿、葛根、苜蓿草等5种植物对重金属Cd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都大于1;白茅、刺儿草对重金属Cu、Pb、Zn和Mn的转运系数大于1,但富集系数却小于1,说明这两种植物能够将根部吸收的Cu、Pb、Zn和Mn元素转移至植物地上部,从而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8.
稀土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山废弃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是严重的污染源,因此,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己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内的稀土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该区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稀土尾矿区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的3种植物分别是:马唐草(Digitaria sanguinalis),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矿区废弃地土壤和植被中Mn、Pb、Zn的含量,并计算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BAC(Biological Accumulating Coefficient)和生物转移系数BTC(Biological Transfer Coefficient)。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Mn、Pb、Zn的平均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中国土壤背景值,土壤受Mn污染最严重,其次是Pb、Zn的污染。3种草本植物对于Pb的BAC和BTC均小于1,说明这3种植物对Pb的富集和运输能力都很弱。香根草对于Mn和Zn的BAC分别为0.9和0.4,小于1,BTC分别为3.7和1.1,大于1,说明香根草对Mn和Zn的富集能力不强,但吸收后的运输能力很强。马唐草和望江南2种植物对于Mn和Zn的BAC和BTC均大于1,说明它们对重金属Mn和Zn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移能力,是Mn和Zn的超富集植物。马唐草覆盖率高,抗病虫能力强,可作为该矿区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望江南可以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9.
采用粤东明山煤矿煤矸石粉与当地山林的普通黄土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中,4种重金属含量排序为Mn>Zn>Cu>Cd。在这些土壤中进行为期3个月(7、8、9月份)的胜红蓟栽培实验,然后测定植株重金属含量,其地下部分4种重金属含量排序与土壤一致,但地上部分Cu、Cd两者含量相差甚小,7月时Cu含量甚至低于Cd。胜红蓟(Ageratumconyzoides)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至小分别为Cd、Mn、Zn、Cu,且对Cd的富集系数大于3,对Cd显示出较强的富集作用。对Zn、Mn的转移能力较强,转移系数多大于1,对Cd的转移系数接近于1或大于1,但Cu均小于1。在煤矸石粉比例较低的土壤中,Zn、Cu、Mn 3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较大。Zn、Cu、Mn 3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在煤矸石比例较低的土壤中随生长期延长而升高,在比例较高的土壤中,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仍随生长期延长而上升,但地下部分8月至9月反而会有所下降。转移系数在不同月份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胜红蓟虽然并非这些元素的超富集植物,但对于尾矿土壤中Cd、Zn、Mn污染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其适应性强、生长快、总体生物量大,可选作矿区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0.
湖南湘西铅锌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调查了湖南湘西铅锌矿区六个矿业废弃地的植被组成,采集了55科、152种共452份植物样品和74份土壤样品,分析了植物及土壤样品Zn、Mn、Cd、Pb和Cu的含量.结果显示,所有植物样品中Zn、Mn、Cd、Pb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9、370、90.7、28.6和13.0 mg kg-1(干物质量).采自大田湾样点的满天星(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叶片中镉含量最高,为310 mg kg-1(干物质量),其次是采自三立样点的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和地枇杷(Ficus tikoua),它们叶片中镉含量分别为231和212 mg kg-1(干物质量).镉含量超过100 mg kg-1(干物质量)的植物还有大田湾的醴肠(Eclipta prostrata)、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苦蘵(Physalis angulata)和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以及三立的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和野艾蒿(Artemisia umbrosa)等,这些植物可能都具有超积累镉的潜力.调查区内,有些植物能积累多种较高浓度的重金属,如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光叶楮(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玉米(Zea mays)等,这些植物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有些植物如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等虽重金属含量较低,但具有发达的根系,因而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 相似文献
11.
云南蛇纹岩发育土壤与植被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蛇纹岩发育土壤进行了植物和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Ni、Co为土壤中的主要污染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65~4844mg/kg和69~481mg/kg,Cu、Zn含量则在正常范围内;土壤中Ni、Co生物可利用态的含量均较低.统计分析显示,土壤中Ni、Co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94,P<0.01).调查蛇纹岩发育土壤上隶属21科的42种高等植物,并分析其重金属含量,发现植物体内Ni、Co含量也存在显著相关,可能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所致.调查并未发现Ni、Co的超累积植物,但发现此区域存在较多的Ni、Co耐性植物,对Ni矿废弃地的植被重建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图1表6参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