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污泥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具有反应速率快,停留时间短,病原微生物灭活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小规模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在北美和欧洲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系统总结了ATAD系统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AT-AD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ATAD污泥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细胞、有机碳以及氮磷的转化规律,ATAD反应器运行控制参数,以及改善ATAD处理后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并介绍了基于ATAD技术的新型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2.
污泥负荷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模式,当污泥负荷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冲击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冲击时,SBR处理游泳馆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进行了考查.研究表明,在不同污泥负荷冲击的条件下,以MBR污泥为接种污泥,SBR工艺处理游泳馆污水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多样性指数随着污泥负荷升高而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但污泥冲击负荷过高多样性指数反而下降, SBR系统内微生物菌种大部分为未经培养菌种,肠杆菌属、甲苯单胞菌属以及γ-变形菌纲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对不同负荷阶段环境条件的适应及演变,逐渐形成了适应相应污泥负荷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3.
污泥好氧消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好氧消化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污泥稳定技术 ,适用于处理量较小 (≤ 2 0 0 0 0m3 /d)的污水处理厂。在分析中 ,对污泥好氧消化的 3种工艺 (CAD、A/AD、ATAD)的工艺原理、影响参数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分析了污泥好氧消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污泥好氧消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泥好氧消化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污泥稳定技术,适用于处理量较小(≤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在分析中,对污泥好氧消化的3种工艺(CAD、A/AD、ATAD)的工艺原理、影响参数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泥好氧消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污泥返混对自热高温好氧消化(ATAD)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二沉池污泥稳定化效果的考察,研究了间歇式ATAD过程中有机物、氮、磷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10%(质量分数)的消化污泥返混时,在消化15d时污泥挥发固体(VS)去除率达到38.5%;而无消化污泥返混时,污泥VS的去除率仅为33.4%;在消化21d后,前者和后者的VS去除率分别为40.1%和39.9%,均达到污泥稳定化的要求.研究发现,两个反应器污泥ATAD过程中溶解性COD(SCOD)、氨氮含量均呈现消化初期快速上升、消化中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消化后期下降的趋势;TP、TN含量呈现出消化初期快速上升,消化中后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颗粒化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工艺处理化粪池污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培养出适应化粪池污水水质的好氧颗粒污泥.并将其应用于化粪池污水的处理.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第15天左右,SBR中开始出现细小的颗粒,然后微生物在其上繁殖生长使颗粒逐渐增大而成熟;在第24天时,SBR中絮状活性污泥已基本实现了颗粒化.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化粪池污水有稳定的处理效果,在进水完全为化粪池污水时,COD、NH_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61%、47%.但是,由于化粪池污水COD较低,因此无法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在后期的稳定运行过程中MLSS始终维持在2 500 mg/L左右.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稳定脱氮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清洁型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由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污泥减量区和臭气处理区优化整合而成.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使微生物有效处理污水,并实现污泥减量和臭味气体净化.经该系统处理的污水,出水COD、NH4 -N、SS的浓度维持在35 mg/L、1 mg/L和20 mg/L以下;同时,臭味气体得到有效去除,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可以达标排放;经过生物减量,排放的剩余污泥减少了46.4%;污泥的比阻有所降低.本系统占地少,运行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属于适合中小型污水处理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8.
王学华  黄勇  王浩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773-3777
采用UASB反应器+三段好氧+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工业园废水,对污泥减量化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工程运行中,通过控制运行参数、以及运用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及生物捕食技术,在出水稳定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时,该系统处理每吨污水污泥产量为1 046 g。  相似文献   

9.
解决剩余污泥问题的关键是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过程处理)与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末端处理)相结合,对污泥实施联合处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是在保证出水达标的前提下,尽量促进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产能用于热逸散而非增殖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其(非生物捕食)主要通过溶胞-隐性生长、解耦联代谢和维持代谢等方式影响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衰亡和水解,进而降低剩余污泥产量。为系统了解当前污泥减量技术的驱动机制及关键问题,在分析污泥增殖和微生物新陈代谢途径的基础上,梳理了减量技术对微生物生长(电子受体、代谢解偶联及维持能)、衰减(饥饿、噬菌体、温度、辐射、极端环境及生物抗性)及水解(水解及水解强化)的影响机制及内部驱动,明确了基于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减量技术的不足及其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总结各类原位减量技术利弊的基础上,展望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污泥减量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占污水处理厂基建和运行费用40 ̄65%的污泥处理和处置,因费用高 及污泥最终处置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因此,如何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已成为污水自理的研究热点。概括介绍了目前在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新和新工艺。如: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摄食细菌的方法,能减少污泥产量60%以上。对于固定式淹没生物膜法甚至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微生物强化方法,利用外投优化菌种减少污泥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博  王飞  严建华  池涌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399-3404
以绍兴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了污泥进行干化焚烧处理的可行性。对污泥泥质进行分析,采用桨叶式污泥干化机对污泥的热干化特性、干化过程污染排放特性进行研究,使用流化床污泥焚烧试验装置对污泥焚烧工况及焚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绍兴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的泥质特征与大多数污水污泥类似,灰分较高、发热量较低,需干化后才可实现稳定燃烧;污泥在小型桨叶式污泥干化机内的干化速率最高达到0.6kg/(m2·min),并随污泥干化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干化过程产生的常规污染气体中氨气浓度最高,可达170 mg/Nm3;污泥干化冷凝水的COD高达820 mg/L,氨氮等指标也很高。污泥干化系统的设计需充分考虑污泥热干化过程中气体和液体污染物的排放,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污泥干化至含水率30%时,可在不投加辅助燃料的情况下实现流化床焚烧炉内的焚烧处理,干化污泥焚烧时需关注烟气中常规污染气体和重金属的控制,焚烧灰渣浸出毒性未超过国标限值。  相似文献   

12.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将人工湿地和污泥干化床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污泥处理系统。系统运行时,周期性地将污泥布向湿地表面,水经填料层向下渗滤,并经由底部排水管流出;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填料层上面,通过蒸发蒸腾作用进一步脱水。通过系统地考察不同有机质含量剩余污泥在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的稳定化效果,总结并对比分析了污泥干化芦苇床对不同原泥的矿化程度、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微污染有机物的降解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经过2年的布泥期和1年的稳定期,污泥有机质得到有效处理,高、低有机质含量污泥的稳定化程度分别达到54.50%和58.20%,满足GB 18918-2002中稳定化污泥标准的要求,同时高于GB 8712-1987(>10%)的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要求。污泥氮磷含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可作为植物性营养元素;其中高、低有机质含量污泥中氮的含量分别从7.10%降到3.10%和从2.52%降到0.98%。微污染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得到有效去除,高、低有机质含量污泥中多环芳烃分别去除了67.28%和32.64%,其中湿地植物芦苇起到了积极作用;监测结果表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会释放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其中CO2释放量为16.5~65.2 g·(m2·d)-1,CH4释放量为0.43~1.95 g·(m2·d)-1,用CO2来衡量CH4的全球变暖趋势,污泥干化芦苇床CO2释放量为15.02 g·(m2·d)-1。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电渗透脱水技术及自然风干技术两种预处理方式降低污泥含水率,当污泥初始含水率相近时,研究经两种方式处理后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对电渗透脱水污泥干燥特性曲线的优势情况进行探讨。在40—120℃的低温条件下,研究电渗透脱水污泥(泥饼厚度为3.5mm)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分析其干燥特性。通过所得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引人薄层污泥干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要优于自然风干污泥的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随之升高,干燥到所需含水率的时间则随之减少。Logarithmic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描述薄层电渗透脱水污泥在低温条件下的干燥特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电渗透脱水技术及自然风干技术两种预处理方式降低污泥含水率,当污泥初始含水率相近时,研究经两种方式处理后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对电渗透脱水污泥干燥特性曲线的优势情况进行探讨。在40~120℃的低温条件下,研究电渗透脱水污泥(泥饼厚度为3.5 mm)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分析其干燥特性。通过所得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引入薄层污泥干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要优于自然风干污泥的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随之升高,干燥到所需含水率的时间则随之减少。Logarithmic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描述薄层电渗透脱水污泥在低温条件下的干燥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丝状菌过量生长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它会造成二沉池固液分离困难、出水水质恶化,严重时导致整体生物处理系统的崩溃。其中,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因其发生普遍,后果严重,在污水日常工艺运行中对其的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微丝菌分离困难,已获得的纯培养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极为缓慢,限制了人们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深入认识,为建立有针对性的通用控制策略带来了相当难度。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现象调查与解析、混合培养体系富集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微丝菌在低水温(12~15 ℃)、低污泥负荷(-1(以MLSS计))及含长链脂肪酸的环境中具有竞争生长优势,相关组学研究也证实了其对长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技术(如杀菌剂投加)和针对目标丝状菌的特异性技术(如絮凝剂投加、工艺运行参数调节等);而微丝菌膨胀的传统控制策略存在见效慢、成本高、通用性差等特点。迄今为止,我国针对微丝菌诱发污泥膨胀的有效特异性调控策略依然较少。因此,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对微丝菌理化特征与生长特性,详细介绍实际工艺运行过程中对其膨胀现象的控制方法,并提出可能的控制策略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融合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温度关系式,得到一个新的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出各项参数,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得出的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对了解污泥的粘度变化非常有帮助,同时,该关系式也将为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了污泥脱水技术(干化、焚烧、超声波、热水解、电渗析、混凝沉淀和其它常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结合应用情况对它们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污泥的粘度与浓度、温度三者关系式的实验推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融合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温度关系式,得到一个新的关系式: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出各项参数,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得出的污泥粘度与污泥浓度、温度的关系式对了解污泥的粘度变化非常有帮助,同时,该关系式也将为污泥处理、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给水厂与污水厂污泥制陶粒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天津凌庄自来水厂的给水厂污泥和天津东郊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厂污泥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焙烧陶粒的原理,设计了以2种污泥为原料焙烧陶粒的工艺流程。通过实验,研究了其工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工艺参数。性能检验结果表明,添加量为30%的混合污泥陶粒,在1 140℃焙烧5 min,可得到强度标号为40 MPa的高强陶粒。因此,以2种污泥为原料烧制陶粒的处置方法可行,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的产品符合国标中高强陶粒的要求,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中的承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