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明照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1,(2):52-54
声屏障作为降低交通噪声一种重要手段,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在地面交通线两侧建立专门的屏障构造造物来减少交通工具进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与影响,是当前控制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隔声屏障的声衰减理论与计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常亮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0,(2):18-23
高速铁路经过城市建成区两侧分布有高层住宅建筑,普通直立式、折角式声屏障对于较高楼层难以有效阻隔噪声,框架式声屏障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对其降噪效果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工程设计中噪声治理选取的重要依据。在阐述框架式结构声屏障插入损失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边界元法、统计能量法预测框架式声屏障的降噪效果,通过实际案例加以类比验证,得出京沈客运专线框架式声屏障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采用无机纤维类多孔吸声材料声屏障存在低频效果差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由微穿孔板、共振板、阻尼层加镀锌钢板组成的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并基于仿真分析和实验探讨了材料孔径、组合结构、使用环境等对新型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的隔吸声性能的影响。开发出的双层和三层复合共振组合材料在厚度10 cm时对500 Hz及以下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分别可达0.48~0.64,0.49~0.72,100 Hz时吸声系数可达0.18~0.34,0.20~0.38;双层和三层复合共振组合材料在63~1 600 Hz的1/3倍频带的平均隔声量分别可达11.37~15.30 dB(A),13.71~21.33 dB(A)。该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与常用材料相比,在成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变电站低频噪声的隔声和吸声性能均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材料更环保、耐腐蚀,便于施工和维护。 相似文献
5.
刘烁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6,(2):76-78
随着高速铁路发展,声屏障作为最为有效的降噪设施,已经被广泛应用。同时,对于其自身的安全性能(抗风压性能、抗冲击性能、抗弯曲断裂荷载、抗疲劳性能)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对金属与非金属声屏障力学性能的实验室检测,分析出不同类别声屏障的性能差异,以利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声屏障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轻轨建设的发展,交通噪声污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在轻轨桥架两侧设置声屏障是控制轨道噪声的重要措施之一。声屏障的高昂成本往往是由不合理的设计参数造成的,通过对目前声屏障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轻轨桥架声屏障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声屏障建造成本为目标函数,以降噪要求为声学约束,综合考虑设置位置、高度和长度等设计变量的影响;由列车噪声1/3倍频程频谱计算插入损失,提高了优化过程中插入损失的计算精度。该优化设计法与目前设计方法对比,验证了声屏障优化设计在改善降噪性能和经济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讨论了设计参数对成本和降噪性能的影响,并且对轨边矮墙的降噪性能进行了分析,所获的结论对声屏障和轨边矮墙设计参数与形状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辉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2,(1):17-22
随着铁路行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加强,折角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等特殊结构声屏障设计逐渐增多,此类声屏障设计和施工难度大,需重点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和深度进行探讨.结合已实施典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处理方案,并通过梳理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要求,提出特殊结构声屏障在可行性研...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有源声屏障集中式系统设计难以大尺度应用,而分散式系统将实现软边界作为目标导致的远场效果差的问题,本文在Berkhoff等工作基础上,基于分散式系统架构,提出基于声屏障顶部近场传声器的有源控制策略,从近场传感器信号导出虚拟误差信号以实现远场降噪。依据本方法在半消声室构建有源声屏障系统,通过实验测试验证提出的方法,实验表明:本文建立的有源声屏障系统在设计目标频段实现了声屏障后部大范围空间的有效降噪;相比普通的集中式和分散式有源声屏障,本文方法具有降噪范围更大、更均衡,并可直接扩展至大尺度声屏障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建立了一种轨道交通声屏障结构健康度监测系统,制备了监测屏体结构振动速度、角动量等的专用设备。检测信号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传输至云服务器,通过傅里叶变换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特征频率、振动幅值等指标变化率计算得到健康度值,从而判断声屏障状态是否异常。在上海某轨道交通线路开展了上线试验,验证了检测的有效性、灵敏性及数据传输稳定性,实现了对故障信号的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10.
朱玮杰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3,(5):1-6+47
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声屏障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铁路和各类轨道交通项目中。以西成铁路东平站大跨度桥梁站区半封闭式声屏障设计为例,针对其具有的结构跨度大、专业接口多、外部条件复杂等特点,对声屏障总体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辅助设计方案等进行研究,提出半封闭声屏障采取三线大跨度设计方案,结构形式采用门式框架,吸声板采用外敷式,并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开展防风、排水和防雪等辅助设计,以保证铁路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及试验测试,研究陶粒级配、配比、水灰比等对以陶粒为吸声材料的声屏障吸声及隔声性能的影响,确定陶粒吸声材料声屏障声学性能的影响因素,旨在保证陶粒吸声材料声屏障面密度、吸隔声等性能符合《铁路声屏障工程设计规范》(TB 10505-2019)及《铁路声屏障声学构件》(TB/T 3122-2019)的要求.研究表明:陶... 相似文献
12.
安全屏障是指为了预防或控制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手段,它可以对化工生产的各个阶段进行层层控制与全面保护.本文对安全屏障的起源、发展、定义、功能、分类、绩效评估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做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安全屏障的起源与能量等3种模型相关,安全屏障的发展与LOPA和ARAMIS相关,安全屏障作为物理或非物理手段,它的绩效评估由... 相似文献
13.
刘玉飞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2,(1):32-36
关于护听器声衰减能力的评价,目前有好几种方法都有大量文献充分地论证。本文介绍了3种标准化的评价方法:真耳听阈衰减法(Real~ear attenuation at threshold,PEAT),真耳内置麦克风(Microphone in real ear,MIRE),和声学仿真测量装置(Acoustical test fixture,ATF)方法。讨论了评价护听器声衰减能力,这3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REAT方法是评价护听器声衰减值最准确的方法之一,目前被国际标准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4.
15.
姚玉维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5)
液压立柱在接受型式检验时,存在因质量不过关而引发的爆缸、液压喷射等现象,给国家财产和现场检验人员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提高安全性,需对立柱试验过程进行监控,及早发现爆缸或液压喷射等迹象,特引入声发射技术对被试的立柱进行监测。声发射技术对立柱在受压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弹性波进行捕捉、分析、处理和显示,并用时差定位方法和小波包技术对声发射信号进行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实时展现立柱缸体内部声发射源信息,帮助检验人员及时发现裂纹的产生,从而避免立柱钢筒爆裂现象发生、提高试验安全。 相似文献
16.
SF_6电气设备中特征分解组分可表征设备潜伏性故障,现有方法存在不足之处,红外光声光谱法检测特征分解物灵敏度高,光声池参数选定尤为重要。选择圆柱形光声池,采用Matlab软件对其声场分布的简正模式进行了仿真计算,并讨论了光声池几个关键影响因素对光声信号的影响,确定选择纵向光声池,对一阶纵向光声池的共振频率、品质因素、池常数与谐振腔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优选的光声池谐振腔参数。建立二维谐振腔模型计算,发现声场模式与一阶纵向分布相同,并进一步获得与谐振腔参数匹配的微音器位置和缓冲室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光声池整体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光声池内的声场分布情况与之前的理论分析及仿真一致,计算结果可靠。本文计算结果为研制光声检测装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双重预防机制(“双预”)是当前国内危化品领域正在广泛推行的一种风险管控系统,但目前缺乏底层和运行层面的理论架构,更缺乏以根因分析(RCA)结果来指导实施“双预”的方法工具,为此,提出“主-次”屏障理论与事件与原因因素分析(ECF)相结合的可视化主-次屏障(VPSB)模型。ECF作为一种典型的RCA技术,由特定主/次屏障失效模式组成灾害事件的致因路径,为VPSB建模提供可视化框图。应用该模型对英国石油BP公司的Texas爆炸中的典型事故场景进行隐患识别和RCA,获得“双预”相关管理措施的具体失效模式,通过与美国化学品安全委员会(CSB)和英国石油(BP)公司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CSB和BP公司将人的不安全动作作为直接原因开展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管理上,并将根本原因宏观地总结为安全主管失职和操作工违规作业,而VPSB模型则关注的是对重大事故隐患本身和工艺过程的管理,用描述具体的次屏障失效模式来突出管理系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在机械完整性管理上的问题最多,且主要是由于管理措施未被合规执行。这为企业优化“双预”的相关工作内容提供了重点整改方向和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安全投资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分形理论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安全投资预测新方法。该方法首先运用重标极差法分析了安全投资时间序列预测的可行性,然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并结合对原始数据的一系列变换求解满足预测误差精度的平移量,得到安全投资时间序列的分形维数,最后根据分形统计模型可以预测出下一时间单位的安全投资。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对企业制定未来安全投资总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智能船舶航行过程中航行关键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和筛选问题,提出了基于等级全息建模(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 HHM)框架和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Risk Filter, Ranking and Management, RFRM)思想的智能船舶航行风险识别与筛选理论。首先,构建智能船舶航行风险识别HHM模型,以全面而准确地选取和反映智能船舶航行风险来源;其次,通过RFRM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过滤、排序和筛选,结合贝叶斯方法的多判据评估模型,识别出智能船舶航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风险因素。结果可以为相关海事机构和船舶公司进行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智能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提高现场作业安全绩效,以案例教学和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为指导,结合策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理论,构建以事故-原因-培训(ACT)为关系链的行为追溯安全培训法,亦称ACT安全培训法。该方法将事故案例贯穿培训全程,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利用事故致因24Model追溯导致事故的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不安全因素,基于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以有限空间作业课程培训体系设计实施为例,验证ACT安全培训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参训人员数量及考核成绩均呈整体上升趋势,受训人员参与积极性及学习效果都得到有效提高,验证了ACT安全培训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