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志远  程亮  谭丕强  楼狄明 《环境科学》2012,33(11):3733-3738
依据GB 18352.3-2005Ⅰ型试验循环,对帕萨特柴油轿车燃用沪四柴油、煤基F-T合成油、体积混合比例分别为10%和50%的煤基F-T合成油-沪四柴油混合燃料的CO、NOx、HC、PM和CO2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该车燃用F-T合成油尾气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影响特性.结果表明,GB 18352.3-2005Ⅰ型试验循环中,该车燃用煤基F-T合成油-沪四柴油混合燃料城区行驶循环排放的CO、HC、PM和CO2相对较高,城郊行驶循环排放的NOx相对较高;与沪四柴油比较,该柴油轿车燃用煤基F-T合成油-沪四柴油混合燃料后,其CO、NOx、HC、PM和CO2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产生气溶胶、酸化、全球变暖等环境影响的潜力减小.煤基F-T合成油是一种较理想的柴油替代/补充燃料.  相似文献   

2.
青霉素在其生产过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其COD值较高,生化性较差,成分复杂,微生物难以降解,其处理技术是世界性难题。文章采用以葡萄糖模拟废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体,经青霉素废水逐步驯化后,使其完全处理青霉素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青霉素废水,COD,NH3_N,TP去除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在其生产过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其COD值较高,生化性较差,成分复杂,微生物难以降解,其处理技术是世界性难题。文章采用以葡萄糖模拟废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体,经青霉素废水逐步驯化后,使其完全处理青霉素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青霉素废水,COD,NH3-N,TP去除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兵  夏韬  莫正平  鲜波 《环境工程》2012,(Z2):120-122
Fe(Ⅵ)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Fe(OH)3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废水处理中高铁酸钾发挥同步氧化和絮凝作用。介绍高铁酸钾处理各种难降解废水的机理,同时分析高铁酸钾投加量、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各种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基于高铁酸钾同步氧化絮凝技术处理污水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自然选育酵母菌对不同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色拉油加工废水,味精废水、印染废水、钻井废水等4种特性各异的废水中筛选出酵母菌,并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筛选到的12种酵母菌(包括2种耐氨酵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酵母菌处理工艺对色拉油加工废水和味精废水这两类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率,如前者的TOC和后者的COD的去除率均在85%以上。但对人工合成物质含量较高的印染废水和钻井废水处理效果较差。这一结果可能与酵母菌原来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制药废水有着水质成分复杂、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高、冲击负荷大、有毒有害物质多、可生化性差、COD含量高等特点。随着医药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进步之外,药业化工废水对环境上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显著且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制药废水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同时许多制药废水中盐分含量较高,污水酸碱能力强,从而会增高周围土壤的盐碱度使土壤结构板结化,降低农业产量。所以这类污染废水不好好处理,必定会对人类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聚物相似互溶、扩散渗透原理,采用苎麻黑液、造纸黑液、酒糟废水、淀粉黄浆废水等10种高浓度有机废水(液)作为原料,研制成用于工业型煤的复合粘结剂,使高浓度有机废水(液)得到经济、合理的资源利用。这种粘结剂中含有多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可交联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使工业型煤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防潮抗水性能,并同时解决了燃煤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液)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
味精废水产生量大,平均生产1 t 100%味精,会产生10~12 t味精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处理费用较高,味精行业负担较重,直接排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水体污染,所以实现味精废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味精行业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中国味精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从废物资源化利用角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以味精行业为主导,通过横向延伸产业链、纵向耦合共生,提出建立味精废水资源化网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铊及其化合物毒性较高,含铊废水排入水环境易造成地表水水质异常.总结和分析了铅锌冶炼企业含铊废水来源、主要特征以及污染现状,讨论了各类含铊废水的处理技术,归纳了铅锌冶炼企业采用的废水除铊工艺.结果表明:铊及其化合物在铅锌矿高温冶炼过程中挥发进入烟气,在烟气酸洗过程中进入废水,烟气净化废水中总铊浓度较高,调研企业废水中总铊...  相似文献   

10.
Wx系列高分子脱色剂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含量是较高的。据统计,每年纺织工业生产中染料的消耗量约占纤维加工总量的1%,假如其中有10%的染料随废水排放而流失,那么污染量就相当可观了。此外,印染废水的色度给处理回用带来很大困难,成为实现废水资源化的障碍。因此,印染废水的脱色是我们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酸性凝聚——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染色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染废水的特点是COD、BOD和色度等均较高。COD、色度一般适于用活性炭吸附、氯氧化、臭氧氧化、反渗透等物化法处理,但这些方法处理成本都较高。本文所述酸性凝聚-过氧化氢氧化联合处理新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染色废水中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和色度,方法简便,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何志茹  李宁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90-92,133
针对蓄电池生产废水的特点,主要是含有浓度较高的氟化物和重金属铅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质和悬浮物,主要处理方法为物理化学方法。粉煤灰处理含氟水、石灰-硫酸-铁盐法、聚合硫酸铁和氢氧化钙以及聚丙烯酰胺联合处理含氟废水等处理方法都具有较高的除氟率。处理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目前工业中一般采用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采用pH调节-石灰-铝盐反应沉淀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氟、铅及部分磷酸盐,采用生化处理去除有机物。  相似文献   

13.
在电镀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这部分废水如果直接排入河道或者是湖泊,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含重金属电镀废水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要予以相关的处罚措施,切实做好含重金属电镀废水的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氧化乐果合成废水中有机磷水解的研究,求得有机磷的水解反应级数和速度常数。结果表明,有机磷的水解率,主要取决于废水的pH值和温度。较低的pH值和较高的废水温度,可提高其水解速度和水解率。  相似文献   

15.
氟化工企业的废水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工业废水中氟化物浓度较高,该废水采用三级化学反应后经过沉淀-过滤深度处理,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后排放。而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A/O池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处理后,部分出水回用用于企业回用,部分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6.
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鸡爪加工废水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爪加工废水含油脂、悬浮物较高,是一种较难处理的有机废水。采用隔油-厌氧(UASB)-生物接触氧化-絮凝联合处理工艺处理鸡爪加工废水,结果表明:工艺是可行的,处理后出水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7.
在木糖醇的生产工艺中,废水污染物产生量主要集中于木糖生产过程,从生产性质分析,木糖生产属天然原料加工过程,虽不合有毒性或重金属污染成份,但其排放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pH值较低、色度较高,并且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木质素等天然大分子化合物,有一定的处理难度。针对其水质特性,本研究选择适合木糖醇废水水质特点、有机物去除率高、耐冲击负荷强、运行简单的混凝沉淀一厌氧水解一好氧生化一化学氧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将生化与物化方法相结合,最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为同类型工业废水处理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8.
洗浴废水是轻度污染的废水,具有较高的回用价值。文章采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利用超滤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技术,超滤-反渗透集成膜技术回用洗浴废水。讨论了操作条件分别对超滤和反渗透出水的浊度、细菌总数、COD和膜通量的影响。实验证明了超滤-反渗透集成膜技术回用洗浴废水的出水水质浊度小于3度,细菌总数小于100个/mL,COD小于10mg/L,出水水质指标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直接进行回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单序列一阶线性动态模型——GM(1,1)模型预测牡丹江市废水排放量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年增加,到2000年,废水排放量14192.5万吨.经过残差、后验差的检验和关联度分析,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大误差为0.486%,可作为牡丹江市废水排放量的一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制的Ⅱ号净水剂用于四川省宜宾造纸厂造纸废水的净化。本文探讨了投药量、投药方式、反应时间及废水pH值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Ⅱ号净水剂对宜宾造纸厂(碱法造纸)废水有较高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且沉淀快,絮凝块大,有利于沉淀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