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婷  张淑娟  杨瑞强 《环境化学》2014,(10):1791-180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具有半挥发性,可随大气长距离传输迁移到偏远的高山地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而POPs在这些地区的归趋及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偏远高山地区环境中的POPs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过程,湖芯能较好地保存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信息以及年代信息,被称为"天然档案室",常被用于研究污染物的沉降历史和演变规律.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于湖芯定年的放射性核素定年方法,然后综述了不同区域高山湖芯中POPs的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偏远高山沉积物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组众所周知的化学药品已被划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1.它们的性质包括高毒性、在环境中保留时间长、在大气中可长距离传播和能在脂肪组织中累积.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直接接触可以导致急性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用作农药的事故,例如,已经有使农业劳动者致死或重病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一组众所周知的化学药品已被划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1.它们的性质包括高毒性、在环境中保留时间长、在大气中可长距离传播和能在脂肪组织中累积.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直接接触可以导致急性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用作农药的事故,例如,已经有使农业劳动者致死或重病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中的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本文阐述了全球POPs的主要环境过程和各环境介质中POPs的暴露水平,探讨了作物对POPs的吸收过程、吸收机制和生态效应,并基于现有的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和根区水质模型,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物吸收过程模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对POPs作物吸收机制及其模拟的研究较少,但随着我国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模拟研究将对科学解析POPs归趋、合理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和有效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一组众所周知的化学药品已被划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的性质包括高毒性、在环境中保留时间长、在大气中可长距离传播和能在脂肪组织中累积.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直接接触可以导致急性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用作农药的事故,例如,已经有使农业劳动者致死或重病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是该区域污染物的主要输入过程,而降解损失则是主要的输出途径。就最终归趋而言,土壤是POPs在纳木错流域的重要储库,其存储了大于50%的POPs。此外,湖水和沉积物分别对α-HCH和PAHs具有较强的存储能力。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大气中POPs的浓度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POPs在环境中分布的关键参数。本研究明确了纳木错流域不同POPs的迁移方向和归趋特征,这将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与植物间交换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植物间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的交换行为是控制POPs进入食物链,及影响其全球范围内迁移、分布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介绍了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POPs本身的理化性质(lgKOA)、植物特性(叶片表面形态、脂质含量、表皮的可渗透性)以及环境温度;提出了目前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气(气相)-粒(颗粒相)分配是影响POPs在大气中分布、迁移和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POPs的气-粒分配特征有助于提高POPs环境归趋预测的准确性,对区域范围内的大气POPs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经典的POPs气-粒分配理论及模型,总结了有关大气中几类典型POP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分配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不同种类POPs气-粒分配的一些差异性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大气中新型POPs气-粒分配特征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植物--实时富集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被动采样平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植物富集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机理及其在大气POPs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地衣、苔藓、树叶、树皮作为大气POPs的被动采样器在大气POPs监测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指出树木“时间隧道”作为实时记录大气历史污染状况的又一“新标本”将在大气污染“历史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在环境中难降解,可沿食物链累积放大,可以长距离迁移至世界各地且具有很高的毒性,是一类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化学污染物.POPs的甄别、环境过程、健康影响与污染控制是二十一世纪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避免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POPs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共同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  相似文献   

11.
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能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多个介质中空间尺度上的迁移转化和分配过程进行准确、细致和接近真实的描述,是进行POPs的环境多介质归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工具.将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分为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对目前几种常用的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GLOBO...  相似文献   

12.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 air 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 air 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的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氟与多氟有机化合物(PFCs)作为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生活家居领域,部分PFCs已被列为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FCs具有一些特殊的理化性质(如高表面活性、憎水憎油性等),使其采样、分析、环境迁移转化过程等都不同于"传统"POPs(如PCBs、PAHs等).相对于其它环境介质(水、沉积物和生物等)研究,大气中PFCs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大气中PFC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内容涵盖了大气PFCs的样品采集、前处理、仪器分析、含量水平和迁移转化过程,其中重点概述了大气中PFCs的气-颗粒两相分配、长距离迁移、干湿沉降和大气降解,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中的新污染物、采样方法、检测方法、评价方法进行了扼要的综述,概括总结了大气POPs研究中人们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分析采集自我国西部地区树皮样品中类二英多氯联苯(DL-PCBs)的含量及分布,研究了该区域环境中DL-PCBs的污染水平及来源,同时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该区域大气中DL-PCBs的水平.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树皮中DL-PCBs的浓度范围为nd—1.81 ng·g~(-1).PCB-118是含量最高的DL-PCBs同族体,约占总浓度的70%.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树皮中DL-PCBs主要来自于大气的远距离传输.同时,本研究利用POPs的树皮-大气分配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大气中的DL-PCBs进行了估算,大气中的DL-PCBs的水平范围为0—0.79 pg·m~(-3).与国内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大气中DL-PCBs的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环境化学》2012,31(1):130-1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生物蓄积型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极地地区,对人类监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对12种POPs物质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或消除它们的产生.这12种有机污染物包括9种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六氯苯、氯丹、  相似文献   

17.
Hg~0蒸气压高、水溶性低,主要以蒸气态存在于空气中,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达1年,能随大气环流进行远距离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可被大气中的强氧化剂氧化成活性二价汞(Hg~(2+)).Hg~(2+)水溶性高,能够随大气沉降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中国高山及高原边缘过渡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大气、降水、土壤等介质,重点对表层土壤中典型POPs沿海拔高度的分布进行了阐述和讨论.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下,"高山冷凝效应"表现不同.本文对比了中国南方、北方以及西南地区高山表层土壤中典型POPs的观测数据并与Mountain-POP模型进行了比较.Mountain-POP模型对海拔2500 m以下多雨且植被丰富的高山体现出来一些规律性,但对降水少、海拔高度大于2500 m的荒原型土壤则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于具体的高海拔地区时,要将化合物的物化性质与局地气象、地形、植被等环境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高海拔高山与高原有不同的机理和归宿.根据POPs大气沉降可能受到的影响,可将高山和高原区分为"海拔梯度降水型"和"极地型"两类.本文提出了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环境化学》2014,(8):1429
长距离大气迁移(LRAT)使得包括有机氯农药(OCPs)在内的持久性污染物(POPs)从源区被搬运到遥远的地区.在LRAT过程中,POPs逐级发生沉降与再挥发,由于该自然过程的作用,POPs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冷捕获(Cold-trapping)是半挥发性POPs沉降到地表的主要途径之一,POPs由温度较高地区挥发并逐步在温度较低地区沉降累积.由于轻组分更易于再挥发,并在温度更低地区冷凝沉降,因此产生组分分馏,轻组分POPs逐渐向温度较低的极地和高山地区累积.作为沉降与再挥发过程反复作用的结果,随纬度或海拔的增加,POPs的含量与组成呈梯度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生物气溶胶研究进展:环境与气候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祁建华  高会旺 《生态环境》2006,15(4):854-861
生物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中的扩散、传播会引发人类的急慢性疾病以及动植物疾病。生物气溶胶还可以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并对大气化学和物理过程有着潜在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也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生物气溶胶中的几类生物体(如真菌、细菌和藻类)都被鉴别出是有效的云凝结核(CCN),并在以活性CCN的形式存在。当生物气溶胶与有机物(OC)碰撞接触时可以改变大气中OC的化学组成并改变其CCN特性,从而影响云量并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空气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体的监测及来源调查。而对生物气溶胶的准确测定依赖于采样的有效性,为了减少采样中的误差和活性损失,近年来开发了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在线采集、分析技术,如自动拉曼光谱、时间飞行质谱等。分布在大气中的生物气溶胶同样可以遵从传输路线进行长距离传输,而且不同类型的生物气溶胶在大气中具有不同的浓度和时空分布模式。文章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大气生物气溶胶环境效应、样品采集、监测分析以及分布和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